中國1.12億畝農田受旱 國務院十招扶持糧食生產

【本報綜合】截至8日統計,中國作物受旱面積1.12億畝,有272萬人、284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促進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決定再度出臺十項措施加大糧食生產扶持力度。

出臺十項措施加大糧食生產

中新社北京2月9日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促進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決定再度出臺十項措施加大糧食生產扶持力度。

會議決定,在近期已出臺扶持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扶持力度。這十項促進糧食生產的政策如下:

——擴大冬小麥抗旱澆水補助範圍,補助標準仍為每畝10元人民幣。

——實施冬小麥返青拔節弱苗施肥補助,每畝補助10元。

——中央財政預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2億元,主要用於冬小麥主產區農民購置抗旱急需的水泵、灌溉機械設備以及其他抗旱節水機具補貼,增加抗旱機具數量,提高旱區農機裝備水準。

——實施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補助。在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主產區的800個縣和遷飛性、流行性重大病蟲源頭區的200個縣,全面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扶持2000個規模化的專業化服務組織,中央財政每個補助25萬元。

——實施東北水稻育秧大棚補助。中央安排5億元資金,支援東北三省新建水稻育秧大棚20萬棟。

——實施西南西北玉米覆膜種植補助,補助面積5000萬畝,每畝補助10元。

——擴大旱區縣級抗旱服務隊補助範圍。在原定受旱嚴重6省600個縣級抗旱服務隊設備購置補助的基礎上,再增加補助旱區200個縣,每縣補助200萬元,用於購置抗旱應急拉水車輛、移動抗旱澆地設備等。

——加大抗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先期安排受旱嚴重地區農村飲水安全、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中央投資40億元的基礎上,再安排中央投資20億元,繼續用於旱區大型灌區改造骨幹工程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根據需要可主要用於抗旱應急水源和灌區田間工程建設。實施上述政策,中央安排資金67億元。

——提高稻穀最低收購價。2011年生產的三等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分別提高9元、10元、23元。

——組織實施全國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完善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增加獎勵資金規模。深入開展高產創建活動,擴大萬畝示範片範圍。增加一事一議獎勵補助資金,充分發揮村級組織作用,組織農民新建和修復農業基礎設施。

中國冬小麥受旱面積達1.1億畝

中新社北京2月9日電,據中國農業部消息,截至2月9日,8省冬小麥受旱面積達11595萬畝,其中嚴重受旱面積2536萬畝,受旱面積佔8省冬小麥播種面積的42.4%。

農業部分析指出,今年的旱情發生早、持續時間長,冬春連旱威脅大,受旱區域集中,主要發生在主產區。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2月9日在在全國抗旱促春管工作視頻會議上強調,要科學分析旱情,高度重視冬春連旱對夏糧生產造成的極大威脅。他說,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旱情將對小麥產量形成造成嚴重影響。

韓長賦要求各級農業部門要切實把抗旱促春管作為當前農業生產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要科學指導抗旱,掀起抗旱促春管熱潮,儘快落實抗旱補助政策,強化監測防控,有效減輕病蟲危害,推進科學抗旱。

據悉,截至2月9日,江蘇、安徽、河南、山東等省已澆返青水1593萬畝。

國家防總啟動抗旱Ⅲ級應急

中新社北京2月9日電,截至8日統計,中國作物受旱面積1.12億畝,比一週前增加了3400多萬畝;有272萬人、284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9日,中國國家防總啟動抗旱Ⅲ級應急響應,旱區各地和有關部門也啟動了應急響應。

進入2月份,前期受旱的冬麥區仍無有效降水,氣溫明顯回升,耕地土壤失墑加劇。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陳雷9日介紹說,目前受旱的1.1億畝冬小麥中,約有2000多萬畝無灌溉條件。若持續無有效降雨,冬麥區旱情可能迅速發展,抗旱形勢嚴峻。

目前,中國受旱農田主要集中在河南、山東、安徽、河北、山西、江蘇、陜西、甘肅8省冬麥區,小麥受旱面積約佔播種總面積的40%。其中河南、山東、安徽3省作物受旱面積合計8271萬畝,佔全國作物受旱面積的74%。人畜飲水困難分佈在內蒙古、河北、甘肅、山西、山東、河南等6省區的山丘區和牧區。

國家防總辦公室介紹說,將組織抗旱服務隊拉水、送水,組織各省細化抗旱澆灌、人飲解困計劃;發揮水利工程的抗旱骨幹作用,確保受旱農田普澆一遍水,力爭普澆兩遍水,確保人畜飲水安全。

10日,國家防總將召開引黃濟津、引黃入冀應急調水協調會,修訂調水方案,確保圓滿完成調水任務。同時,繼續做好珠江流域調水,保證澳門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供水安全。

此外,在前期已派出17個工作組的基礎上,國家防總再加派12個抗旱工作組,分赴旱區指導抗旱工作;同時加派8個由抗旱、水利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赴各地加強技術指導。國家防總、水利部還要求各地,加強雨情、水情、墑情、苗情和旱情的監測預報和分析,科學研判旱情發展趨勢,有針對性的安排抗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