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關注中國GDP超日本

【本報綜合報導】日本官方公佈了其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4742億美元,低於中國的58786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消息引起世界媒體廣泛關注,並稱此次新排名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則發表述評,呼籲冷靜客觀看待中國經濟世界位次。

外媒廣泛關注

華爾街日報網站刊登了題為《中國崛起 日本衰落》的報導。文章稱,1967年日本超過當時的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自那以後的數十年日本這一地位不曾動搖。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消息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中國和日本分別開始崛起和衰落。

文章表示,兩國的經濟總量皆遠遠低於美國。對於美國來說,日本在某些方面是經濟對手,但在地緣政治和軍事領域一直是同盟,中國卻在各方面都是美國潛在的挑戰者。

文章指出,經濟長期停滯的日本帶著自省情緒退居第三,日益崛起的中國感到自豪但也不掉以輕心,對肩負新的全球責任持謹慎態度。兩國複雜的反應表明,中國在很多方面仍落後於日本,同時兩國的相互依賴性日益增加,這使它們既是對手也是夥伴。

華爾街日報還指出,儘管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它同時也在幫助日本。假如沒有對華出口和中國遊客的大批湧入,日本經濟會更加疲弱。

一些西方媒體分析了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法新社指出,日本經濟在2010年第四季度出現略微萎縮,主要是因為購車補貼政策的結束影響了汽車銷售、日元走強打擊出口、新的煙草稅降低了煙草需求。

對於日本經濟未來走向,國際媒體所持觀點不一。法新社對日本經濟表示憂慮,並稱儘管日本在2009年渡過了長達一年的嚴重經濟衰退期,但該國的經濟復蘇仍然十分脆弱,政策制定者需要面對通貨緊縮、高額公共債務、內需不振、出口疲軟、日元走強等考驗。

路透社則認為,日本經濟逐漸擺脫停滯不前的狀況,中國、美國以及新興國家的市場需求,將推動日本出口和工業產出的增加,使其經濟在2011年出現溫和復蘇。

不過,在國際媒體關注中國GDP超日的同時,中國媒體對此並無高調慶賀。很多媒體仍然認為,按照國際經濟組織人均GDP的排序,中國排名在100位左右,人均與日本相比,還相差在10倍上下。還有文章稱,中國百姓的“幸福感”應與GDP齊頭並進。

官媒籲冷靜客觀看待

新華社14日發表述評稱:日本14日公佈的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顯示,換算成美元,2010年日本GDP總量排在美國、中國之後退居世界第三。

“雖然中國的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但仍存在發展方式粗放、人均國民收入不高等問題,需要冷靜客觀地對待。”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此前在發佈中國2010年GDP數據、回答中國經濟世界位次問題時曾這樣表示。

GDP是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核心指標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標。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世界位次不斷提升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但同時更要看到,中國經濟的差距和不足,看到百姓生活水準仍待提高,看到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漫長。

“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DP不但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準的一半。而日本的發展,比如城鄉之間、經濟社會之間的發展比較平衡,而我們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差距很大。”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表示。

相對於GDP總量,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一國的經濟發展水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數據,中國人均GDP在世界排在第100位左右。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聯合國標準,中國仍有1.5億貧困人口。

儘管中國經濟的世界位次不斷上升,但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屬性沒有變,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

隱藏在GDP背後的問題,發人深省。《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

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前兩步已提前完成,如今正向“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第三步邁進。在這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必須找準未來發展之路。

“未來中國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繼續增強綜合國力,要讓百姓更好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實現社會和諧,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推動可持續發展,不能再重復走粗放式發展的老路,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科學發展之路。”蔡志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