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元宵習俗剪影

黃俊群

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農耕社會的民俗傳統上,正月十五是春節的最後一天,這天過後一切恢復正常,因此民間熱烈慶賀正月十五,俗稱之“小過年”、“鬧元宵”。臺灣農曆春節的高潮也總是在元宵節。每逢元宵佳節,臺灣從南到北,從西到東,處處火樹銀花,熱熱鬧鬧慶元宵。這其中傳承悠久,最負盛名的當屬“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了。

平溪放天燈

平溪是臺北縣的一個靜謐秀美的鄉鎮。平常除了本地人之外,只有郊遊踏青趴趴走的遊客來造訪。

平溪鄉放天燈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清朝道光年間,平溪鄉先民由福建惠安及安溪等地輾轉來到十分寮地區一帶開墾。當時時常有盜匪打家劫舍,老幼婦孺必須上山避難。等土匪走了,躲在村子裏的人夜裏放天燈做信號,告知避難的居民可以回家了。他們平安返家時正好是正月十五,此後十分地區的人就開始在元宵節放天燈報平安。流傳至今,放天燈逐漸演變為人們向上天許願祈福求平安的民俗活動。如今,平溪放天燈已成為北臺灣最著名和最具鄉土特色的元宵慶典。

每逢元宵節,數以萬計的遊客紛紛慕名而來平溪放天燈。走在平溪鄉的十分、平溪、菁桐等每一個聚落的街道,每三步就會有一處販售天燈的小攤。店主熱情地向客人介紹平溪天燈的歷史和特色,並為挑選天燈出謀劃策。天燈的式樣雖大同小異,但顏色卻是五彩繽紛。不要小瞧了這一點哦,天燈的每一種顏色都代表放天燈人的不同心願。紅色祈求平安健康,紅色希望財運亨通,白色寄託前途光明,藍色象徵事業和官運,紫色代表聰明智慧,橘色代表愛情婚姻等等,不一而足。如果沒有店主的介紹,你真的會無所適從呢。“天燈亮了,幸福來了”。遊客選購天燈後,在上面寫下自己的願望,然後就可以找一處空曠的地方點燃放飛了。

放天燈的高潮在入夜時分。天漸漸向晚,平溪的人潮愈聚愈多。寫在天燈上的願望也密密麻麻,五花八門。學生模樣的青年朋友多是求升學,“我要好成績”、“考上博士班”、“獲得獎學金”之類,美女們有的求姻緣美滿,有的希望成為“正妹”、“萬人迷”,有的更希望博中樂透大獎,但最多的祈願生活安定富足,全家身體健康。不少人在天燈放飛之前紛紛與寫滿自己心願的可愛天燈合照一張。承載著每個人心中願望的上千隻天燈一起點燃,緩緩升向空中,如繁星點點點綴著天空。寧靜的夜空因為多了這些天燈,平添了許多浪漫,顯得分外璀璨和美麗。天燈冉冉地飄向深邃的夜幕,朋友之間在互相逗趣,地面震天價響的鞭炮助陣和呐喊呼嘯聲,興高采烈的情緒感染著在場的男男女女,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感懷。也許通過這樣的儀式,人們的祝禱也上達天聽,有望實現了吧。

一位臺灣朋友在發給我的新春天燈電子賀卡中說,讓幸福伴隨天燈一同飛向天際,串連一整年的幸福。看來,天燈不僅承載大家的心願飛向上天,也深深地烙印在大家的心底。

鹽水瘋蜂炮

鹽水原名月津,曾是臺灣重要的商港。臺灣開發史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之諺,但因港口河道淤塞,盛極一時的月津港變成了歷史名詞。滄海桑田,今天令鹽水再度聲名鵲起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鹽水蜂炮。

與平溪天燈一樣,鹽水蜂炮也有其歷史掌故。相傳光緒年間,鹽水一帶瘟疫肆虐多年,死者枕藉,居民出逃,田地荒蕪,一時間鹽水蕭條無比。當地商紳最後迎出當地武廟中的關公神像繞境驅邪,民眾在神轎所經之處燃放鞭炮娛神助威,一直到元宵節才停歇。經過硫磺硝煙的洗禮後,元宵節次日,猖獗二十多年的瘟疫漸漸奇跡般地被驅除了。為了感恩,鹽水人決定每年元宵節舉行“關帝繞境”,同時燃放煙火鞭炮,久而久之,這種祈福避凶的習俗就演變成為極負盛名的鹽水蜂炮了。

鹽水蜂炮的魔力風靡臺灣。近年來,炮城越做越大,遊客愈來愈多。蜂炮將一支支沖天炮及其它焰火整齊有序地排放在事先製作好的各式高高下下的蜂巢一般的炮城上,加以固定,所有炮仗焰火的導火索接在同一條引線上。小的炮城需要數萬隻炮仗,大的炮城達數十萬隻。點燃炮城的刹那,火光硝煙齊現,一支支沖天炮拖曳著流竄的光焰激射向四面八方,夾雜著噓噓的呼嘯聲響,如同群蜂傾巢而出。閃亮的焰火有的倒掛象花籃,有的疾飛似流星,有的奔瀉如瀑布,將夜空照耀得猶如白晝。整座小鎮只剩下萬箭齊發,蜂炮呼嘯著竄來鑽去,撲面而來打在人們身上,然後“劈劈啪啪”地炸開,不由得人們不瘋狂,這就是傳聞中的鹽水瘋蜂炮了。人們的尖叫聲和著蜂炮的爆炸聲響徹雲霄。鹽水蜂炮每年從黃昏一直釋放,通宵達旦到淩晨四五點,那種萬炮齊爆、振聾發聵的壯觀景象,讓人震撼不已,其緊張刺激,猶如置身烽火連天的戰場。炮城炸開之際,抬神轎的勇士踏炮舞動著往前沖,圍觀的人群手忙腳亂,縮脖抖身跺腳躲蜂炮。更有許多頭戴全封閉安全帽,頸圍圍巾,手穿手套,身著厚重夾克長褲,袖口全部用橡皮筋紮死,從眼睛牙齒全副武裝到腳跟的熱情民眾或跟著關公神轎,或直接沖前犁炮城,迎接炮城的襲擊,親身體驗被炸射的緊張刺激感。因為鹽水人相信,經歷蜂炮的洗禮愈多,新的一年就會更加平安順利,“炸到越多越有福”。

一位臺灣朋友告訴我,那種置身槍林彈雨被炸射的痛快的感覺,沒有以身赴險,被蜂炮海扁一頓,是永遠也無法領略的,也是任何文字都難以描述的。鹽水古鎮的元宵夜是當之無愧的“蜂”狂之夜。

台東炸寒單

元宵節臺灣東海岸最具震憾力的民俗活動就是台東炸寒單了。炸寒單爺早期流行於臺灣各地,現在只有台東和苗栗縣後壟鎮還保留著炸寒單的習俗。

寒單爺相傳是商周時期的趙公明,掌管消災去禍,招財進寶保平安,被民間奉為“武財神”。由於寒單爺生性怕冷,喜歡用炮火取暖,所以人們在元宵節這天,把點燃的鞭炮丟向寒單爺的神轎和扛轎的轎夫,為他驅寒,稱做“炸轎”,希望籍此求得武財神的關愛和庇佑。台東地方相信炸寒單爺就如同迎財神,因此商家相信越炸越發,宮廟和地方相信越炸當地越風調雨順,民眾也認為鞭炮炸得越多,新的一年財運就會越旺。因此,元宵炮炸寒單爺也愈來愈隆重其事。

元宵時節,台東縣市各廟宇就舉辦神明繞境祈福,鞭炮、喇叭、鑼鼓聲終日四處不絕,整個市區宛如沸騰一般,沉浸在一派節日的喜慶當中。民眾將寒單爺神像安置于竹椅上,縛兩根木棒做成椅轎,由四個赤膊壯漢扛抬,鳴鑼繞境遊街。各商家都在門前燃放爆竹迎接。家家戶戶不僅準備香案,供上鮮花水果,而一串串鞭炮,更是迎寒單爺所必不可少。還有民眾頭上紮著紅頭巾,蒙著臉,手持榕樹葉,赤膊赤身,身上僅穿條紅短褲,登上椅轎肉身扮寒單,接受大家的轟炸。他們大都因為工作不順心或者覺得身上孽障很多,希望藉由擔任寒單爺“浴火重生”,能夠炸掉晦氣,時來運轉。有民眾就公開表示親身扮寒單,雖然被炸得周身於青紅腫,觸目驚心,但被炸之後,果真事事順心了,所以多次上轎扮寒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