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地下垃圾桶方案資訊不足

【本報訊】立法議員關翠杏指政府就地下式垃圾桶方案諮詢公眾所提供的資訊嚴重不足,實難收諮詢之效。

風順堂街的垃圾房美化工程早前因遇反對聲音被擱置,政府隨後拋出地下式垃圾桶方案,現正諮詢社會意見。她質詢政府是否有嚴謹的機制就政策或法律諮詢公眾。

關翠杏指出,地下式垃圾桶沿自歐洲,回收垃圾時需將收集桶升回地面,設計上除包括垃圾投放箱及垃圾收集桶外,還包括液壓升降台等機械設備。當局曾表示,由於地下垃圾房涉及機械和技術問題較多,必須在土建、消防、排水系統、清潔及運作流程等方面作出相應之優化設計及配合,並需研究當系統運作突然失效時的應急處理,以及對氣味積存、噪音等作環境評估,才能使該系統符合本澳實際情況,因此過去一直未有引入。

她說,當局現時提供的諮詢內容,只簡單提及工程計劃的選址、垃圾桶的構造及日常運作方式,有關方案存在的技術難題、解決方案及應急處理、設備和涉及的運作和保養成本、與現有垃圾處理或原先建議方案比對的優缺點等資訊卻一一欠奉,資訊不充分,實在難以令社會,尤其是區內居民作出最優選擇,諮詢的成效將大受影響。

關翠杏質詢當局:

一、就風順堂街建造地下升降垃圾桶的方案,社會至今仍未達得共識,民政總署正諮詢公眾,當局是否已否決早前提出的垃圾房美化方案而改用地下式垃圾桶方案?若如是,根據甚麼理據作出這決定?能否公開由構思、諮詢至決策等整個過程所收集到的全部意見?

二、地下式垃圾桶涉及機械和技術問題較多,一直未被引入本澳使用,當局表示為避免對聖老楞佐教堂造成視覺影響,考慮採取地下式垃圾桶方案。但據資料顯示,外露部分的垃圾投放箱高約一米,一列六個加上配套的控制房佔用較大的路面空間,並非坊間原先所想像的“無障礙式設計”。據出席民署專題社區座談會人士表示,單是每日將六個藏於地下的垃圾收集桶升出地面和清理,已耗電不菲,為何如此重要的資訊坊間無從得知?究竟地下式垃圾桶方案可取之處何在?有關方案又是否與當局推動節能減排的綠色城市發展背道而馳?預期整套設備須投入多少資源?成本效益如何?工程落實後,日常涉及的運作及保養成本、困難、缺點如何?應急處理方案怎樣?為增加諮詢成效,當局會否提供更多的資訊以供公眾參考?

三、風順堂街建造收集垃圾設施計劃擾攘已久,民署在最近一次社區座談會卻仍只透過社區組織通知居民發表意見,並無透過更直接方式,以更廣泛的渠道通知區內居民參與,資訊提供嚴重不足,何能增加諮詢成效?究竟當局現時對政策或法律制訂的諮詢是否有一套嚴謹的機制,以收集和篩選社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