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稅”爭議折射通脹時代民生關注

【中新社濟南2月23日電】本月21日在山東媒體出現的“饅頭稅”一詞,一夜走紅,成為“網路新詞”。雖然最後的權威解析化解了輿論的誤會,但這個由民眾內心疑團引發的誤解,卻折射出通脹時代輿論對民生問題的關注。

“饅頭稅”一詞源於21日山東的一篇報道,文章稱“山東政協提案稱饅頭稅高達17%,為民減壓應降稅”。報道一齣,頓時引來驚呼,居然還有“饅頭稅”!“重稅猛于虎”之憤懣者有之,覺得有誤導讀者之嫌者有之,對此,山東省國稅部門連忙出面澄清。

山東稅務部門解釋稱,中國歷來就沒有“饅頭稅”這一稅種,所謂的“饅頭稅”其實是對銷售饅頭徵收的增值稅,“饅頭是糧食加工製成的熟食品,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消費者最終承擔的增值稅為3-4%,相當於1元人民幣的饅頭承擔3-4分錢。

官方的解釋道明瞭“饅頭稅”的原委,但由“饅頭稅”引發的民生關注並沒有嘎然而止。輿論正透過“饅頭稅”話題,將民生問題轉向更為現實的層面。

譬如,由“饅頭稅”引起的減稅賦熱議,雖然有媒體認為不能一看到“饅頭稅”就喊“減稅”,但更多的卻是支援稅收為民生“減負”的觀點。有媒體直言,目前中國國內CPI指數的逐漸攀升已顯通脹預期,“政府正千方百計平抑物價,降低饅頭稅率無疑是最科學、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另有網媒呼籲,有必要重新審視經濟政策,對涉及民生的行業,進行結構性減稅,降低整體國民的稅負,同時嚴格壓縮控制政府行政開支,實施量入為出的財政原則,這才是面對通脹和危機的理性選擇。

由於中國現今實行的間接稅為主的稅收制度,讓一些稅種在收繳過程中已將稅負間接轉移給消費者——猶如“饅頭稅”一樣。這也導致消費者無法知曉自己為每件商品支付了多高的稅率。如此一來,如何讓納稅人交“明白稅”?如何提升稅務的透明度,給納稅人以更大的知情權,以彰顯對納稅人的尊重就成為考驗政府一道新課題。

當小小的饅頭與納稅聯繫在一起的時候,人們對物價會否導致通脹的形成便成就了“饅頭稅”的熱浪滾滾,尤其是北方冬春連旱會否導致糧價普漲,關乎民生的饅頭自然會引起廣泛強烈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