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搞好環保工作迎接“十二五”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將分別於今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中央政府在兩會期間將會推出“十二五規劃”的相關內容及會議精神,其中將會涉及環保的問題,環保是社會發展少不了及急需重視的問題。對於本澳來講,為了配合“十二五規劃”政策的發展,未來在環保方面應進一步提升政策措施,並密切與附近地區做好區域環保工作。

區域環保工作也是本澳與廣東省或香港三地繼續共同面對的問題,因為粵港澳三地共用一片天、同飲一江水,三地的環保合作力度若越來越大,成果將更富成效。更需要推動三地環境保護一體化、合理調整優化產業佈局、加強大氣和環境污染聯防聯治、有效控制土壤污染、創新環境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發展,以進一步將繼續深化粵港澳環保合作和泛珠三角區域環保合作,積極推進構建“綠色大珠三角洲優質生活圈”。因此,本澳相關的負責部門應制訂一套完善的政策,以推動粵港澳三地之間的環保合作機制有效發展。

對於本澳未來的環保建設工作,還需要繼續以保障居民生活環境及健康為大前提,並因應社會發展需要,有序推進包括空氣、噪音、光污染控制等各項工作,例如繼續做好車輛尾氣、環保車、食肆油煙、生態保育等多項環保政策。特區政府推出過億元公帑用作環保方面的資金,在此方面,若用得好,相信更加有效推出相應的措施。特別需要針對本澳的食肆油煙問題落足功夫,從投放更的資源及探討最佳可行的處理方法或技術,改善場所排出的油煙和氣味,保障居民的生活環境;此外,車輛尾氣亦是主要的空氣污染源之一,應從“源頭控制”著手,除會加強對新進口車輛的規管,修訂或訂定相關排放標準的行政法規,避免較高污染的車輛進入本澳及行駛,並繼續需要分析研究適合本澳實際環境的車種和相關配套措施,以推動環保車的引入和使用。

在水質保護方面,亦是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例如位於澳門和珠海交界處的鴨湧河水質污染嚴重,居民憂慮鴨湧河水質影響環境和健康,澳珠兩地除了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外,民間團體亦有責任關注環保工作,尋求治理水質良方,有關整治方案應該結合水質、污泥、污染源頭等進行。同時,政府應繼續向廣大市民推廣珍惜水資源,以及充分使用中水的利用率。

隨著垃圾的日益增多,處理壓力日益增大,本澳在吸收借鑒國外垃圾處理先進技術和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地經濟發達、土地資源稀缺的實際,確立了以焚化為主、堆填為輔的垃圾處理模式。筆者認為這方面做得相當有成效。據瞭解澳門垃圾處理環保技術和管理理念保持與國際同步領先。無論是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還是管理運營,特區政府都能密切關注國際上垃圾處理行業的發展動態,及時更新觀念和技術,目前焚化中心的各項污染物排放指標均達到歐盟標準和國際先進水準。

在防止噪音方面,除了應儘快推出噪音法外,還需就科技的進展,訂定噪音上限;透過訂定適用於各不同噪音來源的規則,以減低聲源的強度;鼓勵使用產生噪音不超越被容許的上限的設備;機械和家庭電器的製造商和銷售商,必須在說明書內詳載有關的噪音強度;在建造樓宇的許可內,列入在使用設備或活動進行時強制性採用的預防措施,以消除內外噪音的散播和有關的震動;使公眾認識噪音及其所帶來的問題;把引致噪音的活動安排在澳地區適當空域;量度噪音方式的規範化。

特區政府在成立十年來在環保基建及生態保護設施的硬體及營運保養上投資了接近四十億澳門元,以打造綠色宜居的優質城市。為了做好“十二五”期間的環境保護工作,環保部門應認真研究 “十二五”污染減排規劃、水污染防治規劃等工作。同時,環境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沒有國界,更沒有省界,涉及整個區域,需要加強與珠三角其他省區的合作,共同創新生態省建設的理論、模式與方法,豐富生態省建設的內涵。在粵澳合作方面,應繼續重視環保與綠化,透過節能減排的措施,與珠三角區域共建優質生活圈。

目前,本澳應繼續有序展開環保工作,共建低碳、低污染、高科技的優質生活城市群。在共建大珠三角優質生活圈方面,本澳必須配合其他地區完善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和大氣複合污染防治體系,推進區域環境污染共防共治,應繼續推進水資源、濕地、海洋生態的保護和跨界自然保護區、生態廊道的建設。

另一方面,本澳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是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特區政府未來繼續以“構建低碳澳門、共用綠色生活”為環保的指導方向,在大力推行環境保護的工作之時,這也是符合《京都議定書》的規定,發展低碳經濟,推行清潔綠色的旅遊城市環境。同時,環保工作是全體市民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到的事情。因此,環保工作需全民參與,不僅僅需要向廣大市民推廣綠色環保的意識,還需要繼續從小學生開始推行環保教育,將節能、節水、廢棄物處理等環保意識滲入到學校中,從而推動到一般家庭的日常生活細節裏,並需從宣傳教育層面上著手,透過即將推行的“綠色企業”計畫,鼓勵企業減少使用膠袋、一次性餐具等,並從源頭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