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兩岸關系十大事件

《台灣週刊》編輯部評選出2010年兩岸 關系十大事件,具體如下:

一、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兩岸經濟關系步入正常化、制度化軌道

6月29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在重慶舉行的第五次‘陳江會”上正式簽署,協議內容涵蓋了貿易與投資、經濟合作、早期收獲等兩岸主要經濟活動。9月12日,ECFA在兩岸兩會互致函電後正式生效,2011年1月1日,ECFA項下的貨物貿易早期收獲計劃開始實施。在ECFA商簽過程中,盡管遭到綠營極力阻撓,但在大陸大幅讓利、馬當局積極合作下,兩岸通過舉行3次專家工作商談,充分做好各項准備工作,歷經一年多的時間成功簽署協議,從而建立了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推動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和經濟合作制度化邁出歷史性步伐。這是繼兩岸全面實現直接雙向“三通”之後,兩岸關系發展進程中又一新的里程碑,標志著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在經濟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兩岸經濟關系從此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並給兩岸在政治層面的深入發展帶來新契機。

二、兩岸簽署《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兩會協商向社會文化領域拓展

12月20日至22日,第六次“陳江會”在臺北市成功召開,雙方正式簽署《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並就成立兩岸經合會、磋商投資保障協議、擴大和便利兩岸人員往來等達成一系列共識,這是在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構建取得重要進展、兩岸交流持續深入背景下,兩會協商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醫藥衛生合作協議的簽署有利維護兩岸同胞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充分展現了兩會“堅持以民為本、緊扣民意脈動、匯集民生需求”的公益價值和人文關懷,標志著兩會協商向社會文化領域拓展,豐富了兩會協商的內涵,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注入新的內容。

三、“胡吳會”、“胡連會”、“習錢會”相繼登臺,兩岸高層政治互信進一步增強

4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上海會見了前來參加世博會開幕武的國民党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及副主席林豐正、蔣孝嚴、黃敏惠等國民党高層一行;7月12閂,胡總書記在北京再次會見銜馬英九之意前來的吳伯雄:11月14閂,胡總書已在APEC領導人非正武會議上與連戰再次會晤。胡總書記在各次會見中就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擴大兩岸各界文流、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等問題發表了重要看法,均獲得對方積極回應。4月10日,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會見受馬英九之托參加博鰲亞洲論壇的前“監察院長’,錢複等一行,雙方就兩岸共同關心的話題深入交換意見。這是繼2008年國民黨執政以來,兩岸政黨高層連續第三年進行直接對話,頻率亦是前所未有,對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兩岸政黨高層的良性互動、增進雙方互信、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大陸省部級官員密集訪台,兩岸高層交流更加深入

4月6日,上海市長韓正應邀訪台,這是60年來第一位訪問台灣的大陸直轄市長,也是2010年首位訪台的大陸省級官員,從而掀起了大陸省級官員訪台高峰。此後,包括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福建省長黃小晶、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浙江省長呂祖善、廣西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廣東省長黃華華、陝西省代省長趙正永等均率團赴台進行經貿、文化交流,並取得豐碩成果。與此同時,5月19日,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訪台,深入瞭解島內農業發展狀況,這是大陸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首次訪台。此後,文化部長蔡武、公安部副部長陳智敏、新聞出版署副署長鄔書林、商務部副部長李健先後訪台,均創造了兩岸恢複交流23年來大陸各專業部門訪台最高層級的紀錄。這些省部級官員在台期間的交流多深入基層、擴大區域、凸顯親民、頻創新績,展現了大陸高層官員良好形象,贏得了島內民眾廣泛贊譽,有助構建兩岸高層互動新模式,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一步深化。

五、兩岸各界積極互助救災,展現“血濃于水”的同胞之情

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7.1級大地震,8月7日,甘肅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在大陸遭受特大災害之際,台灣方面積極伸出援手,馬英九、“行政院長”吳敦義第一時間對大陸災區表示關切,島內各界積極組織專業救災隊伍、捐款捐物,以各種方武表達愛心。10月21日,台風“鮎魚”襲擊台灣東北部,導致台灣蘇花公路多處地段發生嚴重塌方,造成13個大陸旅遊團295名大陸遊客受困。對此,馬當局組織全方位力量積極營救,島內各界對大陸受難家屬紛紛給予親切關懷。同時,大陸方面亦協調各方全力支援島內救災,將災害對台灣造成的各項損失降到最低點。在“八八水災”一周年之際,大陸紅十字會應邀訪台,投入1.2億元幫助台灣各類受災地區進行重建。島內普遍輿論認為,兩岸同胞傾力互助是兩岸同胞情誼“血濃于水”的最佳見証,彰顯人性光輝,展現“兩岸一家親”的骨肉親情,有助增進兩岸民眾感情,強化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意識。

六、港臺互設官方辦事處,港臺關系實現新突破

4月1日,香港特區政府宣佈成立“港臺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並下設“香港-台灣商貿合作委員會”,次日,台當局宣佈成立對口的“財團法人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並下設“經濟合作委員會”與“文化合作委員會”,以因應港臺關系發展新形勢。在此前後,港臺兩地高層官員互動密切,3月5日,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林瑞麟、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劉吳惠蘭應邀訪台,8月29日,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訪台,創港府訪台最高層級,3月27日,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訪台,成為首位訪台的卸任香港特區最高行政長官。6月3日,賴幸媛訪港,就兩地經貿、文化交流積極磋商,是台灣首位以官方身份訪港的“陸委會主委”。港臺雙方的良性互動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一步深化使然,標志著港臺關系取得重大突破,港臺實質關系獲得全面提升,這將推動港臺深化雙邊往來,增強港臺關系與兩岸關系的緊密聯動,密切兩岸三地經貿、文化交流。

七、台開放陸生赴台就讀學位,兩岸教育雙向交流進一步深化

8月19日,台“立法院”臨時會正式通過“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大學法”、“專科學校法”(簡稱“陸生三法,9修正案,根據法案規定,大陸學生最早可在2011年2月赴台公立院校深造碩士以上學歷,9月可在台私立院校就讀本科,台將采認大陸41所一流大學學歷。這標志著台灣將正式承認大陸學歷,撲開放大陸學生赴台灣大專院校就學。此外,根據3月初大陸高等院校展示會與台灣“私立技專校院協進會”簽署的教育合作備忘錄,部分台灣私立院校於4月1日起招收2000多名短訓生在9月赴台學習,這是台灣首次集中、規模化招收陸生赴台。另一方面,大陸教育部於4月14日宣佈,大陸高校可免試接收學測成績達“頂標級”的台灣高中生,使大陸高校招收台生的渠道更加多元。這使兩岸教育雙向交流進一步深化,有助增進兩岸青年互相瞭解,增強兩岸感情與互信,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八、兩岸旅遊部門互設辦事機構,兩岸旅遊交流合作踏上新台階

5月4日,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北京辦事處”(台旅會)揭牌,7日,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臺北辦事處(海旅會)也隨之掛牌,這是兩岸60多年來首次互設常駐旅遊辦事機構。在此基礎上,兩岸不斷放寬赴台旅遊限制,內蒙古、西藏等6個省區列入第三批赴台遊省份,至此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全部開放赴台旅遊;兩岸直航班次在原有每週270航班基礎上增加客運100班、貨運20班,新增兩處航點;台灣將陸客每日赴台人數上限放寬至3000人,並確定在2011年元月再度放寬至4000人;兩岸就陸客個人遊基本框架達成共識等。截至11月底,陸客赴台人數一年內首次突破100萬。兩岸旅遊合作取得的各項重大成果,標志著兩岸旅遊交流合作邁入歷史新階段,不僅大幅提振島內旅遊產:業,繁榮島內經濟,而且有效促進兩岸民眾情感交流,推動兩岸關系朝大交流方向繼續邁進。

九、第二屆海峽論壇、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隆重舉行,兩岸經貿文化民間交流規模、領域、層次不斷深化

6月19日至25日,第二屆海峽論壇在福建省9個市隆重舉辦,此次論壇由大陸32個部門、台灣30家單位聯合主辦,以“聚焦民生、惠澤兩岸”為主題,內容涵蓋經貿、文教等4大板塊23場活動,島內各界逾萬人參加。與上屆相比,其形武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議題更加多元,凸顯民間性、大眾性、廣泛性,論壇還就擴大兩岸各項交流達成多項共識、簽署近百項協議。7月10日至11日,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廣州市成功舉行,包括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國民党榮譽主席吳伯雄在內的兩岸400多名工商業者、學者專家和政黨代表與會,會議就深化兩岸經貿、文教交流達成22項“共同建議”。兩大論壇打造出兩岸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經貿文教民間交流平臺,極大豐富了兩岸民間交流的多樣性、實效性,進一步深化後ECFA時期的兩岸經貿合作,推動兩岸文教交流邁向制度化、規範化、長期化,對加強兩岸人民情感、凝聚兩岸共識、增進兩岸互信具有重大意義。

十、島內各界熱情參與上海世博會,兩岸同胞共享中華民族振興榮耀

5月1日,上海世博會盛大開幕,台灣積極設館參展,這是台灣暌違40年後再度廣泛、全面參與世博盛事。島內各界共襄盛舉,國民党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親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島內政要、重要台商及知名藝人親臨現場,島內民眾紛紛來陸參觀;各類“台灣元素”閃耀世博會,除了台灣館、臺北館和震旦館三大參展館外,世博吉祥物“海寶”、主題曲、主題劇均出自台灣人之手;島內媒體積極肯定台灣參與上海世博會的榮耀。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台灣在時隔40年後參加世博會,這是兩岸關系不斷改善和發展的重要成果”。兩岸共享世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