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兩岸關係部分有若干新提法

或許溫家寶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用了較大的篇幅,提出「十二五」規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因而「擠壓」了每年《政府工作報告》都要論述的包括兩岸關係的各項內容,使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兩岸關係的論述內容,只有不到二百二十字,比起以往動輒就是四、五百字,顯然是篇幅大為減少。但即使如此,在高度濃縮文字的字裡行間,我們仍可看到不少「新精神」、「新舉措」。

其一、由於海峽兩會已於去年六月二十九日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因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兩岸關係部分中的「促談」內容,就從去年的「通過商簽兩岸合作框架協議」,躍升為「繼續推進兩岸協商,積極落實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繼續推進兩岸協商」這一句,是自海峽兩會於二零零八年六月恢復商談後,連續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的,因而也顯見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際上,在去年底海峽兩會簽署了《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後,台灣方面似是出現了「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思想,當然也不排除是在「討價還價」,因而公開表示「不一定每年要進行兩次『陳江會』」,甚至還有人說是要有協議簽才開「陳江會」。因此,溫家寶今年提出「繼續推進兩岸協商」,就顯然帶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之意涵。在即將舉行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使用這樣的句式,既結合時勢,也符合事實。昨日海協會長陳雲林所說的「海峽兩會今後每年還是要開兩次陳江會」,顯然是從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到啟發,並對此作出了「實用主義」的解讀。當然,「繼續推進兩岸協商」本來就是中央的決策,只不過是透過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透露出來,而熟知中央決策的陳雲林也趁勢推介自己的會談訴求而已。

也就是說,海峽兩會應當繼續按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的思路,穩步紮實地推進兩岸協商和兩岸關係發展進程,最大限度地實現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繼續商談「台商投資保障協議」,積極探討商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持續推動兩岸教育、科技等領域的商談,全面拓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還應當著眼未來,積極穩妥地探索如何破解制約兩岸關係發展的難題,為今後兩岸協商政治和軍事安全等問題預做準備、創造條件。

「積極落實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重點是在於「積極落實」。去年七月十二日胡錦濤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時強調,《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是一份為民謀利、互利雙贏、影響深遠的好協議,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符合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協議的簽署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成果,標誌著兩岸經濟合作進入新的階段。我們希望協議儘快落實,使兩岸業界和廣大民眾早日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繼續推進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機制化、制度化,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吳伯雄也表示,《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更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步向前的關鍵時刻,期盼協議早日生效,造福兩岸人民。既然如此,就應該全面落實「ECFA」,讓它早日造福台灣同胞。

其二、是將「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這兩句話,位置互換對調,將「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置於前面。這樣的安排,或許是便於行文的技術考慮,但也不排除是要強調,只有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才是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這似乎是有感而發。前一段時間,兩岸關係在平穩發展的過程中也泛起了一些小波浪,包括「江平事件」、「亞運會電子襪事件」等。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枝節,就是因為兩岸的政治互信度不足。而 政治互信,就是雙方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也是雙方各自在政治上相互給予 對方政治信心。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就是海峽兩岸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或者說是海峽兩岸各自在政治上相互給予對方的政治信心。對於台灣來說,就是要給予大陸「台灣不會走向分裂、海峽兩岸最終將走向統一」的信心;對於大陸來說,就是要給予台灣「保持臺海和平穩定,兩岸統一對台灣人民有利」的信心。但由於兩岸長期固有的、歷史所形成的結構性矛盾,目前的兩岸政治互信並非完全穩固。海峽兩岸應當繼續努力,使兩岸政治互信得以進一步鞏固、深化、穩定,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局面奠定堅實的政治基礎。

其三、從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鼓勵」有條件的大陸企業赴台投資,改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支持」有條件的大陸企業赴台投資。這兩字之改,體現了兩岸關係互動已進入新台階,也折射北京希望的兩岸關係由單向改為雙向。在過去,「單向」的例子還很多,包括台灣學生赴大陸升學,與大陸學生赴台就讀方面,就不成正比。這樣,都應比照「支持」大陸企業到台投資的模式,找到答案。

陸資入島不單是對大陸有利,對台灣的意義更為突出。因為陸資入島將為台灣經濟發展增添新活力——赴台投資的必然都是大陸的優秀企業,陸資入島除了給台灣經濟發展帶去資金扶持,也會為台灣帶去大陸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優質服務,從而為台灣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新鮮血液。而且,陸資入島將使「愛台十二項建設」得以順利實施,這十二項建設的產業主軸以及基礎建設都是大陸廠商赴台投資的重點方向,大陸企業已在國內外大型交通基本建設方面顯示出良好的業績與雄厚的勢力,對外承包工程經驗豐富,引入陸資,將會加快完成台灣「十二項建設」。另外,陸資入島也有利於台灣經濟的健康發展,作為「WTO」成員,台灣對大陸的限制性經貿政策是違背「WTO自」由貿易精神的。台灣若能及早開放陸資入島,將大大提升馬政府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奉行自由貿易精神的形象,從而使外商與台灣經貿合作的意願增強。標準普爾認為,台灣對大陸投資解禁,將使台灣企業更具全球競爭力,這是外資對台灣投資環境看好的最重要指標。

其四、由於篇幅所限,許多過去一再提及的術語,今次都沒有再提。其中最明顯的,是「一國兩制」及反「台獨」等。這並非是放棄了「一國兩制」及反「台獨」。而除了是受篇幅所限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些目標應當從實質工作中體現,尤其是推動兩岸經濟的一體化和融合之後,就將建立起推動反「台獨」鬥爭的經濟基礎。而《政府工作報告》未如人們事先預料的那樣,提出推動兩岸政治對話或談判,這顯然是實事求是之舉,不在條件尚未成熟時提出急進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