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遭遇”“稀土戰爭”

今年9月的釣魚島之爭,中國打出一系列組合拳迫使日本放人,其中限制對日稀土出口這招效果顯著,震動日本朝野,迄今餘波末平。10月3、日,日本首相營直人訪問越南期間,同越南總理阮晉勇簽署協議,同意兩國共同開采稀土,根據簽署的協議,日本將以與越南企業合資的方武在越南北部開采稀土。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在與日本外相前原滅司會談後表示,這次針對棉工的出口禁令為美、日兩國敲響了”警鐘”,兩國都需要開始尋找稀土材料的其他來源,與此同時;日本聯合美國逼迫中國取消限制,一時國際社會批評中國的聲音此起彼伏,繼遭遇“貨幣戰爭”後:中國又遭遇“稀工戰爭”。

日本聯合美國對華施壓

表面上看,對日出口限制源於釣魚島爭爭端,實則不然。爭端只是讓中日雙方正稀土問題上的矛盾突然激化起來。

7月,中國宣佈將2010年下半年的稀土出口減少72%,8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三次中日部長級經滬高層對活的,時任日本外相岡田克也曾強烈要求中國放寬對稀土土口的限制。隨後,田豐田汽車公司董事長帶隊的日中經濟協會訪華團在北京與中國工信郃官員會談吋,也希望中國能修改方針,但均未使中方鬆口。

9月下旬釣魚烏爭端之後,日本媒體報道稱,中國海關人員在檢查所有輸日貨物時似乎故意拖延,10月12日,日本駐華大便丹羽宇一郎往日本駐華大使琯召集美、英、德、法、韓等各主要國駐華大使,要求中國緩和對稀土的出口規制。

日本媒體的口徑也和日本政府高度一致。《日本經濟新聞》10月21日的報道認為,稀土成力中國的“外交工具”,並警告說中國打稀土牌可能招致孤立。

報道檸稱,釣魚島撞船事件造成了日中關系緊張,此後中國的對日稀土出口處於停滯狀態。加強稀土出口管理原本就是中國的既定路線,不過在見識到這一舉措非凡的影響力後,中國政府重新認識了稀土作為“外交工具”的重要性。近來,中國同國際社會發生對立的場面日趨增多。在這種形勢下,中國欲借稀土牽制發達國家的圖謀也若隱若現。不過,這種做法會引起國際社會更激烈的反抗,中國恐將面臨被孤立的危險。

不過據美國《紐約時報》10月28日報道,中國已經解除了對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稀土出口禁運。報道援引4名未具名產業官員的話說,中國政府當天突然終止了向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出口禁運,但沒有正式宣佈這個決定。事實上,中國官員從來沒有正式承認過在實施這樣的禁運。

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在稀土資源出口方面的管制有著長遠戰略利益的考慮,但近期卻在利用它作為一種“懲罰工具”。在越南河內參加東亞首腦會議期間,日本外櫃前原誠司與中國外長楊潔篪舉行單獨會晤,前原誠司表達了日本對稀土問題的關注。楊潔篪再度強調,中國沒有把稀土作力“討價還價的工具”。

WTO規則不管轄中國出口多少

而在中國所謂的禁運期間,有媒體報道,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可能依據美國貿易法第301條開始調查中國的出口限制一事,對此日本顯得很興奮,經濟產業首甚至表示歡迎,稱“日美可以聯合對沉”。事實上,中美之間的稀土爭端阜已有之。

早在2009年初,美國就為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大動干戈,頻頻對華施壓未果後,聯合歐盟、墨西哥,引VVTO起訴中國。他們抗議中國對這種稀有礦產品實施出口限制,歧視使用稀土的外國生產商,而便中國國內的製造商獲得下公正的優勢。

當時,筆者曾專訪美國貿易副代表馬蘭提斯。筆者問:“美國與歐盟軌中國限制出口稀有金屬問題向WTO提起訴訟,中國民眾對此反應強烈,他們在一些門戶網站上表示,美歐的行為違反《聯合國各國經濟權利和國家義務憲章》。該憲章規定,每個國家對本國的全那財富、自然資源以及全部經濟活動,都享有並且可以自由行使完整的、永久的主權,其中包話佔有、使用及處置的權利,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馬蘭提靳回答說,WTO的基本原則是非歧視厚則,而中國現在採取的限制出口行力將會改變中國和外國製造商的競爭條件,會造成對外國製造商的變相歧視,這是不對的,這違背了WTO的基本原則:接

到訴狀後,WTO於之2009年12月成立專家小組,2010年10月22日,專家小組負責人發表了一份聲明,稱該小組預計將於2011年4月完成審查工作。根據WTO的規定,專家小組在成立後的6個月內一般應公佈其對爭端的裁決,小組並沒有解釋准遲公佈裁決結果的原因,但已經征得爭端各方的同意。

對歐美的壓力,中國據理力爭,中國外交部稱,管控樣土資源稅中國的主權權利,出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規定,不違反中國的入世承諾。限制重要自然資源的出口也是各國的普遍做法,在這方面指責中國式沒有道理的。

北京大學國際政治與經濟中心主任王勇表示,中國對稀土這一商品的出口管理問題,完全是一國主權範圍內的事情,其他國家並無權幹預,即使WTO的各項規則,也只是管轄貿易公平與關稅等問題,並不會管轄到中國出口什麼商品、出口多少的問題。

美日低價囤積中國竭澤而漁

為何前些年不為人所注意的稀土引發女口此軒然大波?這是稀土重要的戰略性質所決定的。有“工業味精”之稱的稀土,是17種稀有金屬和化學元素的統稱,包括鑭(La)、鈰(Ce)、鐠(Pr)、釹(Nd)、 钜(Pm)、釤(Sm)等15個鑭系元素以及與其相密切相關的鈧(Sc)和釔(丫),在各國都在努力拼搶的新興經濟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廣泛應用於高科技產品、汽車、;台全、石油、化工、輕紡、醫藥、軍事等數十個行業。

在軍事領域上,它的重要性更為突出,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武器的戰術性能,被廣泛應用在導彈、智能武器、噴氣式發動機、導航儀以及其他先進的軍事技術上。美國和日本對於稀土的高度依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源於它們對自身先進武器製造的需求。

全球97%的稀土產量來自中國,但中國的稀工儲備只占全球的36%。令人悲哀的是,中國的稀土卻沒有“物以稀為貴”,由於產量過剩,企業之間競相壓價,使中國稀土一直以很低廉的價格銷售,明明是人參,卻賣出了大白菜的價格。

而美國、日本等國不僅花最少的錢,得到了最金貴的“稀土”,且進口的稀土不是拿來使用,而是用來儲備。美國和日本90%以上的稀土由中國進口,但目前生產僅用了進口量的三分之一,其餘用作戰略儲備。據估計,日本的儲備總量足夠40-50年之用。

美國在指責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時,卻故意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美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稀土儲量國,出於戰略考慮,它於2001年封存了稀土礦山開采。

與美日相比,中國卻是竭澤而漁。中國商務部官員透露,中國現有稀土資源僅能維持未來15-20年的需求,有可能還需進口。過去13年來,我國稀土儲備在全球已探明稀土中的占比從43%驟降至30%。

而為扭轉這一被動局面,中國從2006年開始逐步減少稀土出口。今年的稀土出口配額總數為30258噸,比2009年的50145.1噸少了近40%。2010年7月初,中國更宣佈將2010年下半年的稀土出口減少72%。稀土之爭背後的中國話語權劣勢

限制稀土出口是件任重道遠之事。在國際層面,它引發各國聯合對中國的壓力,國內的走私也可能削弱中國的努力。這裏面所反映的問題是,GDP世界第二的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不夠,決定權更是不足。

“話語權”,簡言之就是說話權,即控制輿論的權力。國際上的話語權,就是影響國際輿論的能力。中國在這一方面的劣勢在“稀土戰爭”上暴露無遺。

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行為,被美歐日貼上了壟斷、不公平競爭、揮舞大棒、民族主義等標簽,被提到了安全和政治問題的角度,讓中國個分被動。如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網站10月19日刊發文章,危言聳聽地說,限制稀土出口必將引起世界對其意圖的擔憂。中國應明確表述它不打算利用這種近似壟斷的行為作為武器大棒。

顯然,這麼說並非是中立態度,如其刊名“畫家利益”,它所代表的是美國的國家利益。

話語權不夠,決定權更是不足。當美國力壓人民幣升值時,中國遭遇“貨幣戰爭”;而今,稀土也引發了對中國的戰爭。這不禁讓人有此一問:我的資源,誰做主?

其實,許多國家都曾因為擁有珍稀資源而提升國力。南非由於盛產黃金和鑽石,成為非洲最強大的國家。中東由於擁有世界絕大部分的石油資源,而成為世界最富有的區域之一。澳大利亞因為擁有富足的鐵礦石,而持有對礦石原料的定價權,中鋁在“力拓案”的慘敗便是鮮活的証據。

而今,美歐之後,閂本又加入戰團,愈發讓中國感受到強大的壓力。毫無疑問,針對中國的“稀土戰爭”只是剛剛開始、在WTO的舞臺,在國際輿論戰場,在外交層面,美、日、歐對中國的施壓還將繼續。

顯然,今後關於稀工資源的定價權、自主權的爭奪將更加激烈。中國必須逐步建立適合國情的稀土儲備體系,在外交、商務、輿論、內部管理等多個層面應對壓力,展開反擊,奪回屬於自己的話語權、決定權。

(王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