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宣佈參選後專訪一顯霸氣二展獨心

台灣《萍果日報》昨日刊出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宣佈參選二零一二年「總統」黨內初選之後的首次媒體專訪稿。蔡英文之所以選擇《萍果日報》作為其宣佈參選之後的「處女專訪」,顯然是看中了《萍果日報》的統獨立場比較中立,及最受青年人歡迎,銷量最大,因而能達最大宣傳效果並能藍中綠通盤兼收的幾個特點。在這個專訪中,蔡英文談了不少問題,但最重要的則顯然只有兩個,其一是在二零一二「總統」選舉中,民進黨的參選人只能是「以我為主」,她絕不會擔當「副手」;其二是蔡英文雖然選擇了《萍果日報》而不是立場傾「獨」的《自由時報》作其「處女專訪」,但仍暴露了其「台獨」本質立場,因而在二零一二年大選中,她有可能是採取類似傾「獨」的策略,以與馬英九作出適當區隔,也不會像人們此前所評估的「走中間路線」。

蔡英文在被《萍果日報》記者問到,民進黨要贏得「總統」大選,就必須擴大社會支持基礎,整合社會力量,是否會找其他政黨人士擔任副手,或與蘇貞昌搭檔時,蔡英文表示,「這個階段我保留彈性」。但當被詢及是否可能成為蘇貞昌副手搭檔時,蔡英文則堅定表示,任何人宣佈爭取提名目標當然是選「總統」。她還補充了一句,未來的副手人選,不是用來安撫與交換,解決黨內問題。

其實,早在本月十一日蔡英文以「先下手為強」的手法搶先宣佈參選時,人們就都已經看到了這一點。當時本欄也認為,蔡英文決定違背民進黨「十二大佬」「密室會談」所達成的達成若可透過協調產生「總統」參選人,就盡量不要進入黨內初選程序的初步共識,決定搶先召開記者會,宣佈參與二零一二年「總統」大選黨內初選,是為了避防在協調過程中,蘇貞昌以時間換空間,以其資歷、輩份等優勢,反客為主,奪過「總統」參選人資格,再組「蘇蔡配」,從而及早結束黨內紛爭。而台灣地區許多政壇人士和媒體也都認為,蔡英文的突然宣佈參選,等於是等於昭示「選『總統』,不當副手」的決心,除非蘇貞昌願意屈就,否則「協調促成蘇蔡搭檔」幾乎宣告破局。而且,在搶得先機後,也讓蘇貞昌承受是否參選到底、會不會破壞團結的壓力。

現在,這種預估已經越來越得到事態發展的證實。蔡英文不但是吸取了去年初「五都」黨內初選的教訓,而且更是明確昭示,即使是能與蘇貞昌合作,她都不可能是副手,因而斷絕了「蘇蔡配」的路。因為她很清楚,如再協商下去,蘇貞昌就將會以如下三個理由來與黨內元老作「求情式攤牌」:其一、論黨內資歷及所曾任過的公職所積累的實務經驗和政績,他都要比蔡英文更勝一遜,尤其是獨當一面運作方面的經驗。其二、蘇貞昌在出任「行政院長」時,曾提名蔡英文任「行政院」副院長,並得到陳水扁的支持並予以任命;現在沒有理由要反客為主,由蔡英文指定他作「副手」的,這有悖政治倫理。其三、從目前情況看,明年他就已經六十五歲,在講究「世代輪替」的台灣地區,已是「夕陽無限好」,只有這麼一次機會了;而蔡英文則相對年輕,還有機會,因而這一屆就讓他先來選,當選後也只任一屆,然後再由蔡英文選。

但也正因為蔡英文可能看到了倘若繼續進行黨內協商,蘇貞昌必會像過去那樣,擺出「行政院長」命令「副院長」的「派頭」,與她比「領導力,規劃力,執行力」,她才會搶前宣佈。而且,與去年初蘇貞昌已搶先了一次相比,也算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算是「擺平」,無拖無欠。

為了「強化」、「固化」自己的這一理論的正當性,蔡英文在宣佈參選後,還透過其幕僚放出了經過黨內初選,贏的蔡英文選「總統」,輸的蘇貞昌選「不分區立委」第一名,藉此透過增強民進黨的士氣並提升當選率,以利於他可當選「立法院長」,這樣就可「雙劍合璧」地處理好政務。但可能是由於這個說法的權謀性的痕跡很強,因而在專訪中被追問到此問題時,她否認曾有此說法。但是,在專訪中她又承認自己「對政策深謀遠慮,對政治則單純考慮」,其實此亦表自己很有權謀,只不過是以「政策」來意代之。

蔡英文在回答記者有關政壇常有「馬英九和蔡英文同質性高」的說法時,展露出了其「獨派」真面目。她除了強調自己的強韌度比馬英九馬強很多,政策能力也較強之外,更罕見地以政治語言暗批馬英九「親中」:「馬英九父親馬鶴淩骨灰罈上寫的是『化獨漸統』,可是我父親墓碑上寫『楓港』(屏東地名)。」「他(指馬英九)的家庭背景某一定程度會影響他的認同,我們的認同是不一樣的,我們認為自己的根在哪是最重要的。」「我們這裡(指台灣民俗)墓碑會寫上中國地名,但子孫看到,搞不清楚跟這裡有什麼關連?」

蔡英文這樣做,是一打二消三輸誠。打擊的,當然是她的強大對手馬英九;輸誠的,則是迎合了李登輝和陳水扁,企圖籍此在強化自己接受李登輝指令研擬「兩國論」的「政治同盟」形象的同時,也是要彰示自己將「陳規蔡隨」,因為當年陳水扁也曾於二零零七年選舉時為挑起「統獨議題」,亦指馬鶴淩骨灰壇上有「反獨漸統,振興中國,邁向大同」的字樣,卻一字都沒有提到「台灣」,並以此批評馬英九說台灣是他的故鄉「是在騙選票」。至於蔡英文要籍此之言消解對自己不利的境況,則主要是要透過挑起「統獨話題」,來彌補自己在宣佈參選當日被日本震災衝淡「震撼性」的損失,及轉移近日她無力解決「蘇蔡不和」的視線。這正是「一魚三吃」。

不過,蔡英文的密底算盤是否能打得響?仍是未知之數。因為陳水扁當年在攻擊馬鶴淩的骨灰壇寫上有「反獨漸統,振興中國,邁向大同」的字樣時,當即引起軒然大波,令陳水扁飽受抨擊。現在蔡英文作為新一代的民進黨領導,卻忘了前車之鑒。實際上,蔡英文此言一出,昨天就引來強烈抨擊,必然也將挑起本己對馬英九有所不滿的泛藍人士的憤慨,從而消除屆時可能會「含淚不投票」之意。

面對越來越多的不滿聲音,蔡英文競選辦公室發言人徐佳青只得急忙做出解釋,指蔡英文無意冒犯先人,有關言論主要是強調她對台灣這片土地的認同與在共同情景。

由此可以覷見,蔡英文要以「中間路線」來吸引中間選民的分析,其實是提錯用神。實際上,自從這個思路成型後,就有不少傾綠政論家認為,不可能,因為台灣地區並不存在著一個「中間選民」群體。這可能是促使蔡英文最後堅定「傾獨」戰略的決心。正因為如此,她的「兩岸智庫」拖延了很久才開張,現在決心已定,再不寄望於「中間選民」,當然可以開張了。

為此,蔡英文在記者被問到有否擔心自己當選後會引起兩岸擦槍走火時,她說「我從政差不多是這樣子。」因此可以聯想,她的底線就是:回到當年既能像陳水扁那樣大搞「一邊一國」、「入聯公投」,又不會引發大陸動武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