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壇:文科“年輕派”崛起

剛剛過去的2010年是十八大人事佈局關鍵之年,梳理整個一年的高層人士變動,人們發現文科背景“年輕派”崛起的態勢非常明顯。

2010年12月25日,工信部迎來了建部以來首次“一把手”更替:55歲的苗圩接任長他十歲剛過退休年齡的李毅中,成為第二任部長。

除了國家重要部委“一把手”新老交班,地方要員的調整在過去一年更顯頻繁和密集。25日當天,除了苗圩,全國人大常委會還任命了已逾退休年齡的梁保華、羅清泉等人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新職務,他們之前分別是江蘇省委書記、湖北省委書記。

此前12月6日,59歲的羅志軍和54歲的李鴻忠已分別接替梁保華和羅清泉走馬上任,與他們搭檔的兩位省長候選人分別為科技部原黨組書記李學勇、江蘇省委原副書記王國生。

理工科向文科過渡

2010年1月,當47歲的胡春華從河北赴內蒙古就任自治區黨委書記一職時,已有分析人士將2010年定為中國佈局十八大的關鍵年。

1月份職務調動的還有比胡春華小5個月左右的孫政才,這位農學博士當時被任命為農業大省吉林省委書記。與他們一起被調動職務的還有王瑉、孫春蘭和盧展工,這三位新的省委書記年齡集中在60歲左右,分別任職遼寧、福建、河南。

此次人事調動拉開了全年諸多省級黨政“一把手”調整的帷幕,“調動後的主要官員從年齡上都偏輕,以50~60歲年齡段為主打。”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汪玉凱認為,諸多人事調整使得佈局十八大思路在2010年“更加明顯,主要領導幹部結構已開始變化”。

在深化改革思路指導下,各地人事任免尤其顯得謹慎。“除了年齡,還要綜合考慮政績、專業背景、閱歷、黨政一把手之間的搭配協調性,以及領導班子總體結構等等多重因素”,中央黨校党建部原理教研室主任高新民表示。

2010年被調職的官員中,兩位“年輕派”曾在共青團中央書記處任職。胡春華於1997~2001年擔任該處書記;50歲的法學碩士周強則於1995~1997年擔任該職,隨後擔任常務書記(副部長級),並於1998~2006年擔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另外一位也曾擔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是2010年5月份被調任山西省委書記的袁純清,他於1992年起擔任該職5年。

在汪玉凱看來,金融危機大背景是不得不考量的一個偶然因素,“國際新格局對中國人事制度同樣是一個考驗”。該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各地黨政一把手不但要政治素質過硬,還要有較強的經濟、管理和法律意識,這也必然促進中國主要官員的選拔從理工科背景為主向文科過渡。

據分析,2010年調整的20餘位省級主要黨政官員中,文科背景的已占70%左右。而文科背景中,有經濟和管理學教育履歷的又占重要部分,其中有2010年4月份調任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的張春賢、8月新任黑龍江省長的王憲魁和6月份被任安徽省人大主任的任海深,他們均修過管理專業。

能幹者去艱苦地方

人事週期與政策週期的同步也是2010年地方主要幹部隊伍調整的重要因素。2010年是“十一五”向“十二五”的過渡年,“在‘十二五’開局前必須保證穩定的領導幹部隊伍,進而保證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和連貫性。”汪玉凱說。

2010年的人事調整中,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區域黨政幹部互換是一個明顯特點。除了李學勇,原任農業部部長的孫政才到吉林任省委書記;8月,工信部副部長婁勤儉被調任陝西省副省長;12月,新疆自治區常務副主席楊剛被調任國家質檢總局。

盧展工由福建調至中部河南;張春賢由湖南調至大西北新疆;57歲的徐守盛則從西部甘肅省省長的職位上,於6月份被調至湖南省擔任省長。

另外據統計,2010年一年有66位國家部委的司局級官員到地方任職,打破了以往的掛職傳統。

汪玉凱說,國家部委官員與地方大員互調可以形成互補,有助於培養綜合性的高素質幹部隊伍。“擔任部委領導有助於拓寬視野,有較強的大局觀,但是對地方相對缺乏實踐經驗;擔任地方黨政幹部則相反。”

此間有分析認為,2010年的人事調動或許會由於十八大人事佈局而將一部分主要官員調至容易出政績之地,以便日後提拔。但汪玉凱不認同,在他看來,一些曾有可圈可點政績者在新一輪任命中所到之處均為較難出明顯政績的地方,例如胡春華去了內蒙古、袁純清到了山西、張春賢則去了新疆、周強留在了湖南……

有分析認為,“十二五”期間,中西部的發展至關重要,產業結構的轉移、升級和這些地方的發展緊密相關,因此這些地方的人事任命更顯謹慎。這種情況下,區域間官員互調有助於經驗互補,更有助於“十二五”區域間平衡發展。

2010年12月28日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重點研究部署2011年反腐工作,強調要“嚴肅組織人事工作紀律,匡正選人用人風氣”,並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為順利實施“十二五”規劃提供有力保證。

(趙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