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以援建地震災區回饋內地無私支持

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率領的澳門特區支持四川地震災後重建協調小組,結束了四日的考察活動之後,已於前晚返回澳門。在這次考察活動中,張裕司長曾與四川省省長蔣巨峰會面,也曾與四川省常務副省長魏宏舉行澳川協調機制年度會議。會議指出,在雙方密切溝通和互相配合下,各項目所遇到的困難或問題均得到圓滿解決。在餘下時間,雙方須繼續努力,在保證質量安全的條件下,順利完成各項援建工程。

本來,中央的要求是「三年任務提前一年全部完成」,而今次有份參與「對口援建」的內地十八個省、區、市,也已基本上在兩年內完成了全部援建項目。但由於澳門援助數額巨大,達到五十五億元澳門幣,被內地媒體形容為「每一位澳門居民援建一萬元」,並不遜色於香港特區的一百億元(以人均值計則高於香港),及並非是一省對一縣的「對口援建」,而是援建項目相當分散,甚至於跨區域(即跨越地級市或自治州),因而未能做到「提前一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比原來澳方計劃的五年,提前了兩年完成。

四川汶川八級大地震後二十四天,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工作;震後二十七天,國務院頒佈《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震後三十一天,胡錦濤總書記在省區市和中央部門主要負責人會議上強調,按照「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原則,建立對口支援機制,所支援的資金不低於該省市一年地方財政的百分之一。震後三十七天,國務院制定《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啟動對口支援機制,統一部署對口支援任務。十八個承擔援建任務的省市立即行動,主要負責人趕往災區調研,迅速制定對口支援工作方案。香港特區、澳門特區第一時間主動承諾全力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工作。一場前所未有、規模空前的對口支援行動熱火朝天地進行,奏響了「一方有難,百方支援」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凱歌。

對此,災區人民十分感動,滿懷感恩的心。《四川日報》更是以詩的語言熱情謳歌:澳門很遠,與四川相距千里;澳門很近,突如其來的「五一二」汶川特大地震將澳門與四川緊緊連在一起。在澳門重點援建的廣元市利州區,一點四萬農戶已搬進澳門愛心民居,開始了嶄新生活。在他們看來,「澳門就在身邊」。五十五億澳門元援助款——只有五十萬人口的澳門人均支援四川地震災區超過一萬澳門元;一百零五個重建專案——澳門將無疆大愛播撒在四川地震災區的土地上。「讓災區群眾儘快恢復正常生活!」兩年多來,這是澳門同胞的共同心願,也是澳門援建工作者的生動實踐。二零零八年六月,時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親赴四川。嚴重災情面前,受災同胞積極的精神面貌,令何厚鏵深受感動。他表示,澳門特區政府將會在財政預算中列支專項資金,幫助災區群眾重建家園。七月,澳門特區政府「支持四川地震災後重建協調小組」成立,專職負責協調及跟進澳門在四川災區的援建工作。八月,澳門特區政府承諾:未來三至五年共撥款五十億澳門元,援助四川省災後恢復重建,,澳門基金會也將預留五億澳門元重建款項。五十五億澳門元援助款所承載的,,是熾熱濃烈的手足情、同胞愛。地震發生後,時任澳門特區政府「支持四川地震災後重建協調小組」主席,社會文化司司長、現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情系災區群眾,先後八次親赴四川災區實地考察、指導專案推進。去年二月,現任社會文化司司長、協調小組主席張裕也在上任兩個月後趕往四川,往返七百餘公里,深入地震災區考察重建專案情況。

協調小組秘書處官員更是三十多次赴川,瞭解災區實際情況,推動援建專案順利實施。二零零九年三月,澳門特區政府宣佈援川項目建設時間表由五年縮短為三年,加快援建步伐。

在歷史關頭,時任社會文化司長的崔世安,肩托著全澳五十萬人的重托,多次頂酷寒、抗嚴寒、冒餘震,深入災區考察,並制訂了一系列的援建項目計劃,還指派了協調小組秘書處人員跟進,給中央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相信,這也是中央在對第三任特首「揀蟀」的過程(倘確是有此過程的話)中認為他是理想人選的原因之一。澳門特區居民受命於危難之際。大愛無疆的澳門居民和堅強無比的四川人民從此心手相連。澳門居民本著為國分懮的大局意識,懷著為兄弟解難的真情,以安居為上、民生為本,積極熱情地投入到援建之中去。

澳門熱情支援災區重建,其實也是對內地無私支援澳門特區的回饋。實際上,澳門特區十一年來的發展歷程,見證了祖國對澳門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傾力支持。國家領導人多次視察訪問澳門,作出的講話和提出的期望為澳人帶來一項項喜訊,一切都體現了國家對澳門的關愛和鼓勵。中央政府在澳門特區發展的關鍵時期提供了全方位、強有力的支援,從「ECFA」到「個人遊」,從《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到《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從「珠澳跨境工業區」到在橫琴建設實行澳門法律管轄的澳門大學校區,從《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到國家「十二五」規劃,從壓鹹補淡到優先供應副食品,從贈送防治「SARA」藥品到贈送一對大熊貓,都在在展示了祖國對澳門的關懷。今日澳門的每一個成就,每踏上一個經濟發展的新台階,都包含著國家的支持和關愛。當澳門遇到困難時,祖國親人第一時間加以援助。澳門之所以夠保持穩定繁榮,與內地的支持分不開。如今澳門特區支持四川災區重建,也可說是飲水思源、慈鳥反哺。

澳門援建四川災區的特色很多。其一是質量至上,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嚴格執行國家建設標準和技術規範,嚴把設計、施工、材料質量關。

其二是民生優先,在重建中優先興建學校、醫院、敬老院、殘疾人康復院、愛心民居、通村道路等民生工程,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讀書難、就醫難、行路難……,項項得到解決。其三是「輸血」又「造血」,援建不是簡單的鋼筋、水泥堆砌,更注重著眼長遠的涅磐重生;不是簡單的「輸血」幫扶,更注重授人以漁的自我「造血」培育,在援建中幫助改善生產條件、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今次川澳協調機制工作會議,雙方就深入討論了如何在災後重建的平臺上,尋求川澳在多領域的長期合作,憑藉各自資源,形成長期合作模式。實際上,四川震區既有羌族這個最古老的民族,與澳門的「世遺」可以相對;,還有九寨溝,還有一些已經廢棄的「大三線」山洞工程可以開發,可以一條龍旅遊方式,與之相掛鉤。

其實,從四川援建中,還可得出一個重要的啟發,就是國家的關懷,兄弟省市區及港澳同胞的支援,使到災區人民滿懷感恩的心。本來,天災是最容易催發民變的,但「五‧一二」地震至今,除了個別外來者挑剔外,本地居民都沒有躁動不安,更沒有頻繁上訪,人心穩定。這是在動用龐大人力物力進行「維穩」中,一個難得的「對照物」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