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藍皮書:公眾對中國科學家創新能力充滿信心

【中新社北京5月25日電】從科研技術到社會道德,中國公眾對科學家寄予厚望。中國社科院發佈的《科學傳播藍皮書》介紹說,公眾對中國科學家的創新能力信心充足。

藍皮書介紹說,在對中國18個城市居民進行的隨機調查訪問中,有九成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科學家能在科研上取得突破進展,並最終獲取諾貝爾獎。在人類面臨的能源資源、生態環境、自然災害、人口健康等重要問題上,科學家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重要力量。

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認為,科學家在完成科研教學等本職工作之余,還應向公眾傳播科學、為政府決策提高參考建議。但許多中國公眾不希望科學家從政。藍皮書稱,接近一半的受訪者不希望科學家擔任行政職務。

藍皮書認為,公眾對科學家的支援,將為中國的科技創新提供充足的人才後備。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成為科學技術型的“專業技術人才”或“高技能人才”。

掌握科學技術的同時,還有超過九成的受訪者希望,科學家可以成為道德楷模。中國民眾對科技界的信任程度,幾乎領先所有其他行業。

藍皮書同時指出,廣告等商業活動對科學家形象的不規範使用,影響了公眾對科學家的評價。為了提高自己的銷售額或美譽度,一些廣告經常強調甚至誇大一些科學家的學術地位、職務、聲望。這些廣告大多數屬於醫藥、食品、地產、教育等與公眾關係密切的領域,一旦產品品質出現問題,易令公眾對科學的權威性與嚴肅性產生質疑;對科學家產生不良印象,認為他們是在利用自己的頭銜獲得經濟利益。

此外,科研從業者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員的職業榮譽面臨挑戰:職業道德意識淡薄,個人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力下降;對同行的不端行為習以為常或視而不見,缺乏推進科學誠信的意識。藍皮書引用一位受訪者的話說,有的人利用在學術圈的名號拉項目賺錢致富,他們“在致富的同時還往往成為領域一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