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專家:長江乾旱是百年一遇

【中新社南京6月1日電】1日,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宇煒再次啟程前往鄱陽湖。他臨行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今年長江中下游大面積乾旱,可以說是百年一遇”。

陳宇煒長期研究鄱陽湖濕地系統,是鄱陽湖湖泊濕地綜合研究站站長。今年旱情發生後,每隔一週,他就會去湖裏調研。陳宇煒表示,長江中下游一帶有氣候記錄,也就是辛亥革命前後,距今百年時間,在春夏之交的這個季節發生大面積乾旱,這是記錄中沒有過的。

“今年發現旱情苗頭是在4月”,陳宇煒說。但按照慣例,每年4月穀雨節氣時降雨補充江河水源,4月到5月長江裏會有“桃花水”。“到今年4月,長江‘桃花水’也沒來,5月到6月洪水期會不會如期而至,現在也不知道”。

陳宇煒說:“上一週,鄱陽湖水位就出現上漲,最枯時水位不足7米,現在應該達到10米以上,或許是三峽放水使水位抬高,也可能是前幾日雨水匯集到湖中,總之是個好事。”

旱情對長江中下游水生生態有何影響?他表示:“根據調查結果,今年作物生長狀況比往年要差很多,大概差50%左右。動物生存環境也受到影響。舉例來說,往年鄱陽湖整個冬天都有江豚活動,到5月一般就看不到江豚了,但上周我去湖裏,居然還看到江豚。這可能是旱情使鄱陽湖活動範圍減小、長江水位下降,江豚還一時無法回到長江中去。”

“我個人認為,今年長江中下游發生的旱情,是全球極端天氣氣候所致,我更傾向於(其原因)是自然過程,過去人類活動是否對其有影響,這不能妄下定論,一切都需要科學數據和分析作支撐”,陳宇煒說。

按慣例,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長江流域將逐步進入梅雨季節。梅雨是否會“澆滅”長江中下游之“渴”,陳宇煒認為:“往年也曾出現過‘枯梅’、‘空梅’的情況,所以很難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