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奉安大典”軼事

營建中山陵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孫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逝世。國民黨決定遵照孫中山的遺願,將南京紫金山選為墓地。由於陵園建設不是能夠馬上完成的事情,因此治喪處決定將孫中山的遺體暫厝北京西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的石龕內,待南京陵園建成後再正式安葬。

1925年4月4日,在京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推舉12人組成孫中山葬事籌備委員會。4月18日,在上海成立負責具體工作的葬事籌備處。宋慶齡與孫科在籌備委員陪同下對紫金山多次進行實地踏勘,最終選定中茅山南坡作為墓址。

5月15日,葬事籌備委員會通過媒體公佈了《陵墓建築懸獎徵求圖案條例》,明確提出,陵墓的建築應遵循簡樸、莊嚴、堅固的基本原則,避免奢侈華貴,整體建築預算費用以30萬元為限。

在三個月的時間裏,一共收到40多份應征圖案。9月27日,葬事籌備委員會最終認為,呂彥直的設計“簡樸典雅,且完全根據中國古代建築精神”,從而一致決定採用他的方案,並聘請其為建築師。

按照最初的設想,中山陵應在奠基後一年內完工,但由於受脫L影響,中山陵從1926年1月15日開工,直到1929年春天才大致完成。

1929年1月,專門負責孫中山遺體安葬的“奉安委員會”正式成立,由蔣介石任主席委員,孔祥熙為辦公室總幹事,下設總務、財務等各組。(據《辭海》所釋:君父下葬,稱為“奉安”,孫中山被尊為“國父”,其遺體安葬賦以“奉安”之禮。)

1929年5月,中山陵的建築終於竣工。而捷克雕塑家高崎雕塑的白色大理石孫中山臥像也已完成(波蘭雕塑家保羅‧蘭竇斯基雕塑的孫中山坐像,於1930年10月運到南京)。萬事俱備,只待那場曠世大典如期拉開帷幕了。

奉安大典中的若干細節

北平距南京上千公裏,這般遙遠的路途,如何安全穩妥地運送孫中山的靈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奉安委員會根據不同略段的具體隋況,安排了不同的運輸方武和相應的運輸工具。

第一路段是從北平西山的碧雲寺至前門的火車站,採用人力。這-路段原計劃使用汽車,但需要事先對碧雲寺至西直門長達24公里的馬路進行徹底大修,時間緊迫,難以實施,最後還是“決用杠夫奉移”。迎櫬專員辦事處最終選定專營“紅白喜事”的西長安街日升杠房,雇用杠夫、撥旗夫、拉幌夫等,總人數為283名,一律著藍白兩色的統一服裝。

第二路段最長--由北平前門火車站至長江北岸的浦口,採用火車。按常規,自北平至浦口,有現成的北寧、津浦鐵路可走。但是由於1928年5月日本野蠻製造“濟南慘案”並占領濟南,造成南北交通阻斷,因此,最初確定的移靈路線不得不繞道平漢路、隴海路再轉津浦路南段。

5月26日,孫中山靈櫬南下一共動用了九組專列。其中的第六列為靈櫬專用的靈車列車,共掛15節車廂。第六節是特地改制的專用車廂,承載孫中山靈櫬;它前面的第五節車廂屬宋慶齡專用;第七節車廂屬列科夫婦、戴恩賽夫婦、孫科子女專用;此外還有迎櫬專員辦公車廂等等,在這趟列車上,還專門配備了無線電台。

靈車列車於下午5時由前門車站正點發車,在沿途的天津、滄州、德州、濟南、泰安、兗州、臨城等站均作停留,接受宮民祭拜。直至5月28日上午10B寸,方才抵達浦口。

第三路段自浦口過長江,採用軍艦。承擔這一水域靈櫬運輸任務的是海軍鯽生軍艦,該艦早巳在5月中旬調至浦口附近江面停泊,並按統一要求進行了裝飾佈置,海軍第二艦隊負責江面的警衛。5月28日中午,承載靈櫬的威勝艦緩緩駛往下關,艦上的海軍軍樂隊高奏哀樂。當時參加儀式的中國海軍“通濟”、“楚有”、“豫章”等艦艇均在江面列隊拱衛,包括參列的日、英、法等外國刪呂,一律降半旗致哀,並鳴放禮炮。

第四路段自下關中山碼頭至中央黨部、再至中山陵,採用汽車。5月28日12時10分,威勝艦抵達下關中山碼頭。靈櫬上岸,由北京杠夫抬入靈車,在場的國民黨中央委員以及孫中山家屬,均親手扶棺奉移。靈車沿新修成的迎櫬大道緩緩而行,下午3時15分抵達中央黨部,仍由北京杠夫將靈櫬移人祭堂。

接下來的三天為公祭日;5月31日下午六時舉行封棺典禮。

6月1日是正式的“奉安日”,從中央黨部至中山陵的路段仍由汽車載棺。淩晨二時,相關人員齊集,四時起靈。男賓執紼而行、女賓乘車隨行;前面有鐵甲車及騎兵連開道,兩側有200名軍校學生組成護靈團護衛;各機關團體的送殯隊伍

在指定地點陸續加入,形成一個長達五六裏的龐大隊伍,而沿途觀贍的民眾竟有50萬人。

上午九時,靈車抵達中山陵石級前的廣場。

第五段也是最後一段路程自廣場至墓室,仍用人力。9時20分,靈車停於亭式的靈輿前,由杠夫將靈櫬移入靈輿,起杠上行。至祭堂前的平臺後換用小杠,將靈櫬移人祭堂。在那裏,舉行了奉安典禮。禮畢,仍由杠夫將靈櫬移人墓室安放。隨後,參加奉安典禮的全體人員最後人墓瞻仰;接著,宋慶齡率孫科夫婦等家屬親手關閉墓室大門。

從北平到南京的“奉安”過程中,曾有六次大規模的鳴炮。第一次是5月26日零點正,從孫中山靈櫬自碧雲寺起靈時開始鳴炮101響;之後,在26日下午靈櫬抵達前門火車站、28日上午靈車抵達浦口車站、威勝艦載靈櫬過江、以及6月1日正式“奉安日”淩晨靈櫬自中央黨部移上汽車的時候,均鳴炮101響。

最重要也是最後一次嗚炮,是在6月1日正午12時,那是孫中山靈櫬人墓安放——即“奉安”的時刻。根據統一要求,全國交通一律停止三分鐘,全國民眾一律停止工作、靜默三分鐘志哀。而12時整,獅子山炮台開始鳴炮,共101響,突然爆發的驚天炮聲,不僅震撼了每個人的心靈,也明示萬眾:孫中山的靈櫬已經進入了最後安放的地點。

至此,這場規模宏大的“奉安大典”終於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