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已無黃子久,誰人能畫富春山

2011年5月18日,《剩山圖》在北京正式點交給臺北故宮博物院。(截屏圖) (CFP供圖)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曾遊歷富春江,謝靈運、李白、白居易、蘇東坡、范仲淹、陸游、范成大、徐霞客……但將富春山水駐于後人心頭的,卻是黃公望。清代杭州人王清參在《泊富春山下》中說:“今日已無黃子久(黃公望,字子久),誰人能畫富春山?”

而在黃公望之後,又有無數文人墨客泛江而上,尋訪《富春山居圖》中之景致。他們所尋訪的,不僅是這幅中國古代繪畫經典的誕生之源,也是黃公望與世無爭、隱逸山林的隱士情懷。

畫中美景今何在 “不似之似似之”

《富陽縣誌》上說,黃公望“放浪江湖,愛富春山水之勝,潑墨畫大嶺山圖,遂結廬於雞籠山之筲箕泉,以終老焉”。

那麼,循著富春江走,是不是可以找到與畫面上對應的風景?

告別富陽黃公望村,我們一行人驅車沿著富春江岸西行。兩岸山勢平緩,江面開闊,一副從容氣魄。三三兩兩的沙洲島上,白楊和綠柳正綠得鮮意濃濃,而嫋嫋的霧氣、平靜的江面,又為這片生機平添了一份婉約和柔軟。

富陽黃公望研究會副會長蔣金樂說,富春江長110公里,流經富陽和桐廬,而黃公望在《富春山居圖》中畫的山川秀水,正是富陽境內風光最佳的一段。“畫面上有近山、遠山和沙洲,江面非常開闊”。美術史論家王伯敏先生也認為,《富春山居圖》畫的地方,有可能起自富陽城之東的株林塢、廟山塢一帶。

在創作《富春山居圖》前,黃公望已在富陽隱居了十餘年,日日寫生觀察,對富春江岸的一草一木都已了然於心。所以,“對於《富春山居圖》,若有人硬要問,畫的是富春江哪一帶風光,這就難以回答。因為不可能對得上富春江兩岸每個山頭。如果說‘無有似處’,卻又是無人不道畫得正如富春江之美。所以,只好說,《富春山居圖》對於富春江是‘不似之似似之’。”王伯敏先生在尋訪後曾專門撰文說。

但在黃公望畫富春江的其他作品中,倒是留下了一些確鑿的地點。在如今的中國古代造紙印刷文化村後,有一座“大嶺山”,便是他另一件傳世之作《富春大嶺圖》(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參照。

中國文人情懷所在 也是審美情趣所在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對後世影響極大。歷代不僅將其視為繪畫經典。此外,更有代代文人泛舟尋訪其畫中之景致。清代山水畫家惲南田說:“他日當與石穀渡錢塘,抵富春江,上嚴陵灘,一觀癡翁真本。”1956年,李可染在富陽、桐廬一帶寫生,當他面對太平對岸的橫沙頭時,對在旁的同行者說:“這帶風光,在沒有新的建築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地方,它就是黃子久《富春山居圖》中的情調。”

在浙江畫院院長孫永看來:“從技法而言,這張作品無疑是經典。加上地域性,浙江畫家尤為推崇他。他對後來浙派山水所產生的影響,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