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急需清晰長遠人才戰略

東望海

國家領導人包括胡錦濤、溫家寶、習近平,以及最近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訪澳時,均提醒本澳需要大力培養各類人才。近期各界對澳門人力資源問題議論紛紛,有人指出澳門人資問題嚴重,有人希望政府制定有效機制,確保澳門人的就業及晉升得到保障。每次政府制定輸入外勞、吸納人才的政策時,不少澳門人動輒宣洩不滿。但澳門人才缺乏又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就算美國這樣的國家,都不敢說人才充足),關鍵是政府要清楚分析對人口政策的定位,考慮澳門對常住人口和旅客的承受力。在研究澳門當時的情況和預測未來的基礎上,研究和探討長遠可採取的人口政策,吸納真正需要的人才,這樣才能保持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

人才缺乏是社會共識之一

前立法會主席曹其真早前在其博文中指出,凡是在澳門生活的人都明白,澳門經濟在過去的十一年中飛速發展,雖然引入了不少的勞工,但是澳門在人力資源和經濟發展和規模上已出現嚴重的失衡現象。澳門長期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是缺乏人力資源,除了缺乏勞動力外,還嚴重缺乏各種專才。

行政長官崔世安近日亦在與選委的座談會上響應有關人口政策的問題時指出,有關人口政策的基本研究已經完成,現正分析有關數據,稍後會就人口政策聽取各方面的意見。

本澳自回歸祖國以來,經過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各行各業面臨最大是人才缺乏的問題。雖然有政策輸入外地雇員補充本地人才資源不足的問題,但是從政治、經濟、文化創意、社會民生等領域都是無濟依事,本地培養足夠的人才還需時間或一個過程,或能暫時只能解決燃眉之急,但長遠來講,特區政府真正是需要制訂一套完善的人才輸入或培養的政策,這也是社會各界在多年來的共識。

從金融海嘯中迅速恢復之後,本澳經濟再現高速增長,但人才短缺,已使澳門各界倍感壓力。人口超過50萬、失業率不到3%的澳門,對人才的“渴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強烈。有學者近日指出,制訂長遠的人才戰略,提高勞動力的品質是澳門發展的當務之急。

澳門人過去幾年也一嘗“打工皇帝”的滋味;就業職位幾近唾手可得,晉升機會比比皆是。由於人力資源緊缺,各類企業還不斷施以“銀彈”策略用以留住人才。

澳門人力資源素質偏低,人才資源短缺,已影響了澳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只有提高澳門全民教育水準及整體人力資源素質,澳門才可以在現有的新經濟模式下尋求進一步發展空間,特別是本澳要實現經濟多元化,人才的缺乏是最大的制約。正如曹其真所說,以前說澳門一無人、二無地、三無錢,所以無法發展,但是現在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有了機會、有了錢、也有可供澳門發展的土地,缺乏的只是人才。

本澳社會對輸才很抗拒

澳門出現人力資源短缺和人才競爭激烈的原因何在?客觀來說,澳門目前的人力資源短缺,既有內生,也有外來的原因造成。以內生人才來看,一是澳門近年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趨勢,二是澳門本地人口的素質和文化水準仍有待提高,這是致使澳門勞工、專才短缺的因素之一。

澳門政府為瞭解決人力短缺矛盾,維持經濟的正常運行,雖採取了從外部輸入勞工和專才的一些政策、措施,但政策實施受到了阻力,不夠順暢。首先,澳門政府輸入外勞,引起了澳門本地居民的反對,以致陷入了“欲輸不能”的困境,因為政府一旦輸入外勞,肯定會威脅到本地人的工作機會,引起利益衝突。而從澳門用工制度來看,尚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以致外勞很容易成為廉價勞動力而取代了本地工。這就造成了一方面是需求迅速擴大,一方面是供給不足,這就導致了澳門人力資源缺口擴大,人才短缺矛盾激化。

近日有調查發現,本澳受訪的18至45歲人士有6成在生活中感受到壓力,4成多不贊成引入外來人才,避免佔據本地人擁有的資源。調查中過半數受訪者雖然有信心與外地青年競爭,但同時有6成人不願意外闖。

除了環境因素的影響,現在時下本澳年青人的心態或價值觀上也對澳門的人才發展工作有所阻礙。由於現時澳門的教育環境及就業情況都比鄰近地區好,澳門青年不需面對如香港地區的升學競爭或內地的就業困難,在優越的環境下成長的澳門青年人缺少危機意識或競爭心態,加上師長的傳統中庸思想令到青年人沒有形成堅定的人生目標,容易隨波逐流。以上都令澳門培養出精英人才難產,並且逐步令澳門勞動人口集中在中低層職位,而較難爭取到中上層。

這種“畫地為牢”的心態,很自然地反映到政治層面來,每次傳出政府制定輸入外勞、吸納人才的政策時,不少澳門人動輒宣洩不滿,成為部分人爭取選票的不二法寶。雖然勞工界在此問題上持反對立場無可厚非,但近幾年,此問題逐漸出現民粹主義的傾向,對引入人才與輸入外勞條件反射地視為洪水猛獸,形成較為抗拒外來人才的社會氛圍,這些疑慮和抱怨最終對政府形成了壓力。

澳門並非人才創業選擇地

本澳現在很多人都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將吸引人才和輸入外勞混為一談。有能力的外來人才未必只是來“打工”,他們更喜歡實現創業夢,更可能是來創造工作機會,企業或因他們而得到發展並創造更多工作崗位。而外地雇員主要是作為本地人力資源不足的補充,當然外地雇員中亦有不少突出人才,但他們的主體仍是打工為主,他們多數沒有一種“落地生根”的歸屬感,他們每每做三幾年就會離開。

一般而言,人們總會向那些可以發揮其專長的地方遷移。高素質人才不僅對生活環境有較高的要求,更對事業發展有較強的期待。本澳除了博彩外,其他實業經濟不旺,很多人才沒有生存與可供發展的有效載體,不得不離開。

澳門社會有一個奇怪的觀念,認為輸入澳門缺乏的人才,主要是要讓他們教會澳門人同樣的技術,在澳門人掌握了這些技術之後,就不再需要輸入這些人才了,這種“教識徒弟唔要師傅”的想法在澳門還相當主流,經常見到勞工界、政府高官、議員公開支持這種論調。但換位思考一下,這種觀念對外來人才是一種明顯的歧視和傷害,他們能否真心將技術教授給澳門人?而且有些技術不是想偷師就能偷師的,很多是經驗的積累,如果澳門沒有行業的基礎,什麼技術也留不住。

據香港傳媒報導,許多內地專業人士,既包括土生土長的大陸人,也包括回國創業的所謂「海歸」,他們對來港澳工作並不十分熱中。一個很明顯的原因是,內地經濟的高速發展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會,這是港澳不能給予的。另外,內地人對港澳普遍缺乏瞭解。香港在內地人眼中的形象始終是一個「購物天堂」,澳門則除了“賭”就再無其他,因此很少有人把港澳和就業聯繫在一起。

那些已經事業有成或上軌道的中年人,大多不會選擇來港澳工作。那些年齡在30歲以下,受過良好教育,正處於事業摸索期的年輕人,倒有可能願意到港澳來體驗一下大都會的生活,開拓視野,但如果經過多年努力後發現沒有歸屬感,最終亦只能無奈離開。

不但是內地人才感覺澳門並非創業的選擇地,就連本澳自身的人才,也有不少人認為澳門並不適合創業。澳門有不少優秀人才,他們往往於中學畢業後便選擇到外國如英國、美國等地,而畢業後,這批優秀的澳門人才一般一去不返。更有的人回到澳門後,最終也選擇於香港或內地工作,願意留在澳門的人才不多,只因澳門的發展空間太少,工種也太少。

有調查顯示,澳門初中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至少6成以上的學生都答希望做政府工,他們不會說希望當上科學家、太空人、飛機師、作家或設計師,但不論機構,不論工作範疇,只要是政府工就是好的。這顯示出澳門學生,一早己明白到澳門沒有太多工作可以揀,除了到賭場工作,就只剩下政府工一樣,說起來實在是有點兒可悲!

本澳需制定人才長遠戰略

當前,本澳的移民政策都是以家庭團聚為主,忽視引進專業人士,結果是勞動力總體素質持續下降,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隱憂。

澳門人力資源素質偏低,這不僅在學術界早已有了共識,如今澳門各界也有了共識,並引起嚴重關注;同時,普遍認為人力資源素質偏低及人才資源的不足,必將影響澳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本澳人資不足問題擾攘多年,至今沒有解決方案,中短期人才規劃欠奉,更遑論人才政策、人口政策。

在多年拖延之後,特區政府應盡快明確開發人才資源戰略,制定符合當前澳門實際情況的人力資源政策,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人才保証,特別是清晰人才引進與外勞輸入的界線,將人才引入提升戰略高度,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適度增大人口規模,制定全面、長遠和配合社會及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政策,致力於提高本澳的人力資源素質與競爭力,使經濟得到持續發展。

制定人才戰略,其中關鍵要清晰本澳人口規模承受力,人口素質構成情況,尤其是明確人才輸入的門檻如需創造多個本地就業機會等。而大家亦需轉變觀念,外地專才與本地人才之間並不存在矛盾,更不應該人為地製造矛盾、審慎地根據澳門的實際需要,引進澳門欠缺的人才。使外地專才與本地人才二者之間應起相輔相成作用,共同為澳門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同時,各位雇主應作出努力,將更多資源投放在提升生產力上。多年來,本澳企業不斷高喊人資不足,工資成本不斷拉緊,卻鮮有試圖改變營運方式,沒有著意提升生產力。這與外國經驗截然不同,各地紛以提升生產力、一條龍服務控制人手需求增長。有分析認為,本地企業因可輸入外僱,故失去提升生產力的動力。但澳門要走向國際化,定位世界級旅遊休閒中心,目前的輸入外僱方式對優化人才結構幫助不大。畢竟外僱只以澳門為“暫居點”,不是長遠居住人口,只能解決短期需求,不能尋求長續發展。

筆者認為,本澳應逐步形成引進國內外各種合適人才的長效機制。一是加強人才需求預測。人資辦等政府部門和行業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及早作出人才需求分析預測,在人才引進上早準備、早動手。二是時刻關注國內外人才市場形勢和變化,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人。三是人才引進、開發的方式要多樣化,拋棄“以不變應萬變”的陳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