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辦事處稱謂障礙之舉充滿政治智慧 突破辦事處稱謂障礙之舉充滿政治智慧

港澳與台灣之間互設辦事處的消息公佈後,在台灣引起極大的反響。馬英九在主持國民黨高層會議「中山會報」時指出,對於台灣駐香港、澳門機構正式更名為「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感到格外高興,他說這是「石破天驚的改變」。他表示,以前也沒想到,香港的「中華旅行社」與澳門的「臺北經濟文化中心」都能夠更名為「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而且不止是更名而已,還有很多實質內容與一些優惠,像是免收簽證手續費,這有利於民眾前往港澳地區。他指出,其他像是香港政府取消派駐人員限制、免徵薪俸稅、進入機場及港口禁區接送台灣重要官員及貴賓、使用禮遇通道設施等,這都有實質的幫助。 馬英九說,過去他任用台聯黨出身的賴幸媛擔任「陸委會」委時,有些人不諒解,事實上,賴幸媛非常積極努力,達到不可能的任務,值得肯定。

馬英九競選辦公室「台灣加油讚」發言人李佳霏也指出,這是四十五年來的大突破,駐港澳辦事機構正名與人員享有禮遇安排,這代表台方和港府彼此獲得「官方往來」的尊重和待遇,和其他國家間的互動方式一樣,這是兩岸關係改善下的「和平紅利」,也是彰顯「國家主權」的明證,更是十年前的「陸委會」主委蔡英文想要而不可得的成果,務實處理兩岸四地關係,「我們能、你們為何不能?」她還表示,「政府」也會快馬加鞭爭取香港對台免簽,讓台灣民眾都能充分感受到兩岸四地關係大幅前進的好處,讓大家走路都有風,四處趴趴走。

「台灣加油讚」的另一位發言人殷瑋也指出,此事顯出,馬英九與民進黨的最大差別,在於一個用行動捍衛「主權」,並以務實方式尋求多贏,綠營卻每天說要對國際高喊「我是台灣人」,批評政府「親中賣台」、「傷害主權」,卻流於空心論述,說不出道理,也拿不出實績。

作為為「陸委會」港澳處的「白手套」--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的秘書長張仕賢也指出,從發展順序角度,樂見台澳、台港關係以「走在兩岸前頭」為目標,引領兩岸關係向前跟進,這次台駐港澳機構能夠更名與提升功能,除了得利於兩岸關係的改善與台澳港中四地有志之士的努力奔波之外,更應加大力道、凝聚共識與擴大層次,為兩岸關係正常化開展序幕。

但也有悖論。如已獲民進黨提名為「區域立委」參選人的「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羅致政就認為,台灣派駐在所有「非邦交國」機構的名稱,就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現在派駐在香港和澳門也是如此,他擔心會一夜之間會「豬羊變色」。所謂的「豬羊變色」,不是把駐香港機構拉高到派駐「非邦交國」的位階,而是台灣原本與「非邦交國」的經貿辦事處的位置,降到與香港一樣的低。

大陸可以進一步宣稱,台灣的位階與港、澳一樣,台灣與「非邦交國」的關係,就好像香港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一樣,就等於台灣的香港化和澳門化。

他的這個論點,在某種角度上來說,確實有些道理。比如,澳門特區政府的駐京辦和駐歐盟辦,使用的就是「辦事處」;香港駐上海的機構,也叫做「香港特區政府駐上海經濟貿易辦事處」。而澳門、香港都只是中國的一個地方省級政權,倘以此來比照,台灣派出的是「辦事處」,就豈不變成了省級地方政權?看來,這也是最終北京能夠以「一個辦事處,各自表述」來接受「辦事處」的原因。

實際上,據有關消息稱,在「陸委會」與香港特區政府的談判過程中,香港特區政府是堅持「中華旅行社」改名使用「中心」的,但遭到台灣方面的反對。在台灣的堅持下,才在第十四次談判中,確定了「辦事處」名稱。這應是國台辦和香港中聯辦最好作出了讓步。

誠然,正如本欄曾指出的那樣,倘遇到具體技術障礙,就可能是「辦事處」稱謂問題。因為比照台灣「外交部」的《駐外代表機構組織規程》規定,台灣「外交部」派駐在「非邦交國」的代表機構,「分為代表處及辦事處兩類。凡以一國為業務區域者,設代表處,其地位相當於大使館;以一國中之某一地區為業務區域者,設辦事處,其地位相當於總領事館或領事館。」張仕賢昨日也分析,在定位中,「代表處」的地位即是「大使館」等級,「辦事處」則等同「領事館」等級。

但更深一層看,「代表處」確實是有「主權」之嫌,而「辦事處」則不一定。在內地,各省、市、自治區甚至是地級市駐北京或廣州以至深圳、珠海的機構,都叫「辦事處」。而在澳門特區政府的心目中,台灣派駐澳門的「辦事處」,既然是由「陸委會」派出,就不具有「外交使館」的意涵,其實與澳門特區政府派駐北京和歐盟的「辦事處」是同一位階。當然,台灣方面說是「具有主權意涵」,那是他們的說法。這就是「一個辦事處,各自表述」的政治智慧。

昨日《聯合報》透露,前天臺港澳三地同時公佈,有點戲劇性。本來是澳門有意先與台灣一起公佈,最後台港澳三地決定同步公開辦事處更名案。但仔細看內容 ,港府只說決定年內在台灣成立「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沒有細節;而澳門政府發言人譚俊榮則說,辦事處屬局級部門,並已訂定十至十五名工作人員的編制,行政長官將適時公佈人選,顯然已有腹案 。

有消息說,其原因,是「陸委會」的一個技巧運用。正如本欄此前分析,台灣方面是有意將澳門在台灣派駐辦事處與「中華旅行社」正名捆綁在一起解決,但「中華旅行社」的正名日期是七月十五日,而澳門的「臺北經濟文化中心」的正名是自即日起,為了造成既成事實,趁此宣佈澳門正名之機,挾著「中華旅行社」正名問題,提前宣佈。當然,「中華旅行社」正名的提前宣佈,也可能與賴幸媛當天就要到美國訪問有關。

現在下一步,就在台灣方面必須兌現馬英九當選「總統」曾在接見香港一個團體時承諾對港澳居民提供免簽入境台灣的兌現。盡管說,自馬英九上臺後,港澳居民入境台灣已經適當改善,可以使用免繳費用的「落地簽」,十分方便,但與馬英九所承諾的「免簽」仍有一段距離。既然台灣方面那麼重視「對等」,也應在入境政策上,對澳門居民給予「對等待遇」,因為澳門對台灣居民的入境政策,就是「免簽」。同樣,澳門居民也應可以持憑特區護照作為身份識別資料,填寫一張「入境申報單」即可入境。當然,港澳政策是一體的,如果只是單獨對澳門,可能香港就心理不平衡。那麼,當香港特區政府也對台灣居民實施「免簽」後,台灣就應對港澳居民實施「免簽」。現在,連大陸居民都可以到台灣「個人遊」了,就更沒有理由不進一步放寬港澳居民的入境政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