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實施限制車輛措施是必然選擇

王希富

交通事務局長汪雲上周與本澳傳媒茶聚期間再次指出,政府解決本澳交通問題的部署分為兩步,其一是推行公交優先;其二就是對車輛的限制。而且他亦重申,限制車輛在本澳屬於必然要求,但是現在如何限制政府並無具體方面,希望在明年能夠透過與社會溝通達成定案,以便做好準備配合輕軌落成而實施。汪雲此番話可以說是抓住了解決本澳保教問題主要矛盾,那就是如何在有限的道路空間上,通過各項措施減少和控制道路使用車輛增長,緩和交通壓力,保持本澳道路交通的通暢。其中推行公交優先的策略自不必贅言,無論是從環保角度還是經濟角度都已經為全社會所認同。唯獨對於限制車輛,以及如何限制方面社會上還是存在不同意見。但筆者認同政府及汪雲局長的態度,限制車輛在本澳絕對是必要的,而且是宜早不宜晚,越早實行越好。

其實,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車輛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帶來便利的同時,車輛的過多過快增長所帶來的交通擁堵也正在成為很多城市最為“頭疼”的問題之一。比如我國的首都北京已經被調侃為“首堵”,為此北京先後採取單雙號限行、抽籤上牌等限制車輛的措施,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卻也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所以在國內很多城市都圍繞是否採取類似措施限制車輛展開討論。在分析一些限制措施的利弊之後,多數的城市認為治理城市交通的根本在疏而不在限,只有在道路建設、路網規劃、道路管控、公交線路設置等方面下工夫,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擁堵的難題。但是這種所謂的解決方式是否適合本澳?

按統計局資料,至今年五月,本澳機動車輛達十九萬九千多輛,當中汽車有九萬一千多輛、電單車近十萬八千輛,增幅百分之四點六。同時,泊車位增長遠遠不足,塞車、泊車難等為居民詬病。這正是本澳所面對交通狀況現實,在面積不足三十平方公里、道路總長不足四百公里的小城中卻達到近二十萬的機動車保有量。有人曾計算過,如果將澳門所有的車輛排列起來,其長度幾乎等於澳門道路總長。按照所謂“在疏而不在限”的建議,那麼澳門需要增加多少的道路空間?增建多少的泊車位才可真正滿足如此多車輛的行駛和停放需求?筆者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是也能想像的所需城市空間的龐大。對本澳這個空間本就有限的城市來說,根本就不可能具備這些條件,即使勉強能夠滿足其社會成本也將相當的驚人,甚至可以說是得不償失。更何況之後不斷增加的車輛還將繼續帶來道路空間的需求。

至於路網規劃等較為和緩的優化措施,也許還有一定的努力空間,但是相信也不會太大。一是絕對車輛數目的龐大使得簡單的優化措施作用甚微。其次,本澳在城市路網的規劃方面可以不謙虛說已經是相當不錯,很多的內地專家在研究本澳的路網規劃後都呼籲內地城市向本澳學習,可見再進一步優化的空間很是有限。

基於此,進行車輛的限制已經是本澳不得不的必須選擇。至於方式方法上,汪雲表示經濟手段將是不可缺少的,包括增加日常使用成本,如提高泊車、燃油費用等。其他地區所採取的限制發牌等方式亦要搭配使用方可達到好的效果。這正正符合在早前“澳門陸路交通運輸政策諮詢”所提出的建議,通過法制、技術和經濟等方式,三管齊下正確引導和調節私人車輛需求的增長,降低居民的購車意願。法制上以完善法例和強化執法為重點;技術上將訂定低排放車輛標準,以汰換高排放車輛;經濟上將以泊車費用改革為優先切入點,根據不同的交通時段、交通區域和車輛類型,制訂不同的泊車收費價格。

此外,筆者認為,諸如健全道路資訊平臺、錯時上下班等措施亦值得本澳借鑒。而市民作為車輛使用的主體,在出臺限制車輛措施的同時,最主要的還是提高市民合理使用車輛及路面交通空間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