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性格魅力傾世人

陳海峰  楊玉蓮

廖承志(1908—1983),廣東惠陽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於日本東京。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黨和國家的優秀領導人。通曉5種外語,擅長書畫、詩詞、戲劇。早年積極投身於大革命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7年赴日本,留學于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學院。1928年回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至1932年,在荷蘭、比利時、德國漢堡等地組織領導海員運動。1934年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參加了長征。1938年初至1942年初,在香港設立八路軍辦事處,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942年在韶關被捕,1946年1月獲釋後,歷任中共南方局委員、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長、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新華社社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廖承志長期致力於鞏固和發展包括臺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在內的愛國統一戰線,為祖國的統一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歷任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政務院(國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主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外交部黨組副書記,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全國僑聯名譽主席等職。第七、八、十、十一、十二屆中共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一、四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1983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

鄧小平戲稱他為“坐牢專家”

廖家滿門英烈。廖承志的父親廖仲愷、母親何香凝都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惠州為此專門成立了廖仲愷何香凝研究會,會長成曉軍稱,與廖仲愷不同的是,廖承志一開始就走上追求共產主義的道路,有了更廣闊的平臺,所以,他對“仲愷精神”進行了很好的傳承與發揚。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當天,廖承志把自己的國民黨證撕得粉碎。他徹底與國民黨決裂,走上追尋共產主義理想的道路。從此,牢獄與艱辛也一直陪伴著他。

據統計,廖承志這輩子坐過七次半的牢(“四人幫”的軟禁算半次),前三次都在日本,他還是黨外群眾。第四次是1931年,先後在荷蘭和德國漢堡被捕,其時廖承志已經是一名共產黨員,在歐洲做中國海員的工作。第五次是1933年3月,廖承志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長和全國海員工會黨團書記等職,被國民黨逮捕。

1933年,廖承志以“何柳華”的名字轉入川陝革命根據地,參加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擔任第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又被張國燾關押起來,理由是:“來自白區,被捕過,是否叛變被釋,有待審查。”

1942年5月,在廣東樂昌,他再次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先後被關押在贛南馬家洲集中營、重慶歌樂山“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白公館和黃家園子等地。

“文革”開始後,廖承志又成為外交部和僑聯兩處造反派揪鬥的對象。又開始了長達兩年八個月的“監護”。

鄧小平曾戲稱他是“坐牢專家”。他則揶揄鄧小平:“你坐牢經驗不如我,我還會畫漫畫,你不會。”在長期的被關押生涯中,廖承志畫了很多漫畫,畫中透出一個革命者的豁達樂觀和堅定信念。

廖承志第二次坐國民黨的牢處境最險惡,時間也最長。他曾畫過一組反映獄中真實生活的自畫像:一幅是他瞪大眼睛在飯裏挑蟑螂和石子;一幅是一對身著新婚禮服的小老鼠從他被子上走過,廖公為它們唱起《結婚進行曲》……

革命信仰堅如磐石

一個人要有多麼堅定的信念,才能在經歷了這麼多之後仍保持一顆平常心!惠州廖仲愷何香凝研究會會長成曉軍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本書,廖承志這本書尤其精彩,他就是一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的煉成史。

廖承志1908年出生在日本,受父母親的影響,很小就接受了三民主義的思想。1924年8月,他看到父親參與對國民黨的改組後,加入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的國民黨。

“沙基慘案”第一次讓廖承志直面鮮血,讓他更明白父親和孫叔公(孫中山)堅持三大政策的真理所在:一定要把帝國主義趕出中國。

令他沒想到的是,1925年8月,他的父親廖仲愷卻倒在了國民黨的屠刀下!事後調查發現,刺殺父親的幕後兇手正是姐姐廖夢醒的乾爹胡漢民!這些人,不思反抗外侮,爭取民族獨立與自由,反為一小撮人之私利,對自己的朋友痛下黑手!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至此,廖承志對國民黨徹底地失望了、放棄了。

1927年6月,廖承志到日本,加入党所領導的留學生組織“社會科學研究會”,開始學習馬列著作,來往的也都是共產黨員,思想上有了很大變化;至次年6月,廖承志決心回國,尋找共產黨。1928年8月,廖承志正式加入共產黨,並被派往德國從事組織中國海員的工作。

“文革”期間,廖承志給黨組織寫了一份材料,專門講述前幾次被捕的經過:1945年夏,蔣介石親自到重慶勸降,蔣笑著說:“我滿想把你留在我身邊,但是……你有你的組織關係,就很不方便。”我立即說:“這是絕對辦不到的事!這種想法趁早收回去的好,兩得其便。”

到香港“開分號”

廖承志出身華僑家庭,他自稱“海外親戚有400多個”。為充分發揮這一優勢,1938年1月,廖承志被中央派到香港開“分號”——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

辦事處起初是以“粵華公司”為掩護,兩個月後“粵華公司”被港英當局查封。當年6月,保衛中國大同盟(簡稱保盟)成立,宋慶齡任主席,廖承志當秘書長。

在香港,廖承志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的主張,宣傳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艱苦抗戰的事蹟,廣泛發動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和國際友人為抗戰捐錢捐物。

在他的努力下,大量華僑華人子弟奔赴抗日第一線,大批海外捐款捐物送往抗日前線;保盟成立第一年,即向各國朋友募集到捐款25萬港元,以及大批急需的藥品和醫療器械;1940年前,東江抗日武裝曾生所部的被服、軍鞋、藥品等,也主要來自華僑和港澳同胞的捐獻。

1941年1月,“皖南事變”震驚海內外。八路軍香港辦事處更是成功打破國民黨的新聞封鎖,創辦《華商報》,迅速將事變真相公之于眾。在廖承志的感召下,愛國僑領陳嘉庚專門到香港開辦印刷公司承印《華商報》,懾于陳嘉庚的威望,國民黨特務不敢隨意破壞,《華商報》得以一直出版到香港淪陷,為中國的抗戰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人格魅力世所傾倒

在蔣介石眼裏,廖承志“又臭又硬”,但在同志們看來,廖公有如和煦春風,是“開心果”。曾任廖承志翻譯的資中筠回憶說,廖公大多數時候都是嘻嘻哈哈,喜歡給人起綽號,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找點題目開玩笑。

1946年廖承志第一天到新華社上任,下屬恭恭敬敬地等著與他握手,他眼睛一眨,兩隻大手直接就撓到對方頭上,本來平整油亮的小分頭,立即變成一團亂麻;對年輕的女同志他還算“客氣”——拿腔拿調地叫人家“小女兒”“小姑娘”。

1962年出席世界和平理事會,廖承志在會場一邊聽人發言,一邊畫人物速寫,把各國領導,都一一畫了漫畫,神態逼真、滑稽,旁邊還配了詩句。廖承志這種舉重若輕的本事,常常令嚴肅甚至僵化的國際會談局面一下子活躍起來,很多國際友人都爭著向他索畫:“廖先生,送我,送我,我要帶回去給我夫人、孩子欣賞!”

“文革”期間,“海外關係”一度受到批判,廖公卻總結說,他“正是抱著這麼個‘海外關係’大搖大擺地進行國際活動。”與其說是“海外關係”是廖公做好僑務工作的好幫手,還不如說廖公寬厚的人格魅力,世所傾倒!

僑胞贊他是“世界公民”;海外華人和外國友人說,到北京不見廖公,等於沒到北京;外國友人稱他是“奇妙的廖”,因為他“絕不違反原則,但很能隨機應變,充滿了幽默和機智,無憂無慮……

寥廓海天,不歸何待?

1982年7月25日,《星島日報》、《華僑日報》全文刊出廖承志寫給蔣經國的信,“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臺灣終必回歸祖國,早日解決對各方有利”“盼弟善為抉擇,未雨綢繆。‘寥廓海天,不歸何待?’”等情深意切的名句,至今讓人印象深刻。

在廖承志的周旋下,刊有這封信的《星島日報》成功送進臺灣。而海峽對岸的國民黨當局終於放棄了“三不”政策,開放了對祖國大陸的探親旅遊,邁出了打破兩岸阻隔的第一步。這封信功不可沒。

而在此前,中英談判,並最後達成一致:1997年收回香港。這其間,廖承志負責對談判方案做進一步的修改完善,他親自提出“保留資本主義制度五十年不變。”這一條被列為解決香港問題基本方針政策的第十二條。

收回香港的消息一出,香港震動,1982年一年,廖承志接待了數十批香港代表團,耐心釋疑。他一再重申,“要繼續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讓香港繼續更好地為祖國現代化建設發揮應用的作用,就必須保留香港現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這一表態,極大地安定了當時香港的人心,為香港實現長期繁榮穩定打下了基礎。

子承父志 救國興邦

廖仲愷家族“滿門忠烈”,“仲愷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更是廖氏家族寶貴的財富。惠州廖何研究會會長成曉軍對記者說,廖承志對“仲愷精神”進行了發展和創新。

“救國興邦是仲愷精神的主體和核心。”成曉軍說,廖承志子承父業,自小立志救國興邦,當然與他的成長環境有關。他對“仲愷精神”的繼承、弘揚和創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民主救國時期,廖承志救國興邦的主要表現,在於他百折不撓的鬥志。這個時期,他經歷過無數艱難困苦,但始終奮鬥在反帝反封建反獨裁的第一線,革命鬥志從未消磨。長期征戰在外,無暇在母親跟前盡孝,他這樣說:“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也唯有依靠于全國的母親們、女兒們、兒子們,能夠忍受當前的難過,能夠抹下滿眶的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