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峽中線切入商談兩岸軍事互信機制

在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階段、台海休兵之下,近日台海上空卻發生了「緊急軍情」。據說,六月下旬,解放軍蘇27戰機於大陸東南沿海驅趕執行任務的美軍U2高空偵察機,其中一架蘇27越過「海峽中線」,台灣兩架F16戰機接到命令後,緊急升空並前往攔截,但解放軍越線後隨即返航,沒有發生對峙的情形。

台灣軍方研判,大陸軍機越界應該只是個案,此舉並非蓄意挑釁行為。

為此,民進黨「立委」以為又抓住了馬英九的「欺肋」,借題發揮要求當局立即向大陸抗議、要求道歉。而台灣軍方資深官員表示,「海峽中線」不是台灣空域,如果說越過中線就把人家飛機打下來,那會引起更大的政治爭議。以台灣現有的偵搜能力,大陸戰機從沿海機場起飛,台灣即可偵獲,從戰機的飛行動態與戰術動作,可以研判這些飛機的意圖,不能說每次越過中線都是挑釁。近期大陸戰機出海並沒有比較頻繁,靠近「海峽中線」以西的情況也不多,可以認定這次只是個案。國民黨「立委」林鬱方則表示,現在兩岸關係是幾十年來最好,大陸不會刻意做出不友好的動作,而是要警告美國不要在沿海拍照;綠營「立委」認為應該要求對岸道歉,大可不必。出身軍方的「立委」帥化民則說,第一線戰鬥員本來就容易擦槍走火,台灣不需要高調反應;而且「海峽中線」又是一條看不到的線,沒必要大動作反應。

馬政府不「發聲」,當然是明智之舉。其一、台軍方明知解放軍戰機這次的「越線」並非是挑釁行為,更非針對台灣軍方,而是為了驅趕美軍偵察機,且完成任務後即返回「海峽中線」西端。其二、「海峽中線」並非是法定的界線,只是當年美國一個低級軍官隨手劃出的一條權宜界線,因而大陸方面從來沒有承認,國際上也沒有認可,倘若「發聲」,豈非破壞當前的兩岸氣氛。其三、其實連馬政府自己過去也曾有過允許大陸客機飛越「海峽中線」的情況,那就是二零零九年的六月間,一架上海航空飛臺北班機中途返航時,為躲避雷雨區,在台灣軍方同意下,曾一度進入「海峽中線」台方最敏感的R8禁航區,使這架班機成為兩岸首班飛入R8禁航區的客機。台灣「民航局」航管組組長李建國說,這是為了保護旅客安全不得不的作法,「生命第一」。

其實,所謂「海峽中線」,是當年美軍執行「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協防台灣期間,基於台海防衛作戰之需要,衡量海峽甚為狹窄,作戰縱深不足,而在其主導下所推出的一條「假想界線」。美軍基於控制衝突規模等考慮,要求台軍戰機、艦艇必須在台灣「海峽中線」以東運行,否則就得不到美軍安全保障。由於對該海峽中線進行圖上作業的是美軍太平洋總部一位名為戴維斯的幕僚軍官,故台灣海峽中線又稱「戴維斯線」。然而,從海域觀點而論,海峽中線之位置是在中國專屬經濟海域,海峽中僅剩狹窄的專屬經濟海域,故即使海峽中線是一條均分台灣海峽水域的界線,也絕非所謂的「等距中線」。因為「等距中線」是兩個國家的專屬經濟海域重疊時,所採取的一種劃界模式,並不適用於屬於中國內海的台灣海峽。

實際上,根據大陸軍事作家彭志文的說法,中國大陸方面從來沒有承認過此一「海峽中線」及「防空識別區」,大陸方面一再重申台灣海峽屬於「中國內水」,並無國際法所稱的「畫界問題」,「台灣當局的『海峽中線』乃至『防空識別區』概念完全沒有法律約束力。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前院長徐博東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社記者訪問時也指出,大陸方面從來不承認所謂的「海峽中線」。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海峽是中國的內海。只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大陸方面一般不輕易越過海峽中線,但決不會承認這條線。所謂「海峽中線」的說法是美國和台灣方面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提出的概念,如果大陸方面承認這個概念,等於是承認「海峽兩岸,一邊一國」、「劃峽而治」。

為了這條所謂「海峽中線」,在當年兩岸軍事對峙時代,當然是劍拔弩張。但由於當時解放軍的海、空軍的裝備明顯落後於台灣軍方,因而絕少「越界」。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發佈後,尤其是在「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公佈後,大陸希望能夠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而馬英九也希望能實現「台海休兵」,且大陸解放軍的海、空軍的裝備已對台灣反超前,比台軍優越得多,但其海空軍均沒有越界。這就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是尚未簽署《兩岸軍事互信協議》之前的兩岸互信默契。

然而,這條「海峽中線」,即使是在兩岸友好合作時,也存在著疑難。比如,兩岸合作開發石油問題,就將遇到「海峽中線」的問題。為此,本欄曾建議,參考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澳門回歸當日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二七五號令」,其附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範圍文字表述》對澳門與內地水域管理的「習慣控制線」正式表述為「澳門原有的習慣水域管理範圍」的做法,以『兩岸原有的習慣水域管理範圍』來代替「海峽中線」,或簡稱為「習慣管理水域」,就可「求同存異』地解決一個棘手問題,爭取「共創雙嬴」。

由此可見,兩岸在經歷了經濟性、事務性的談判之後,是應當進入政治談判階段,至少也應進行政治對話的了。其一、按照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於經濟基礎。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必會遇到制度性的問題,如「ECFA」的「經合會」。如果不談政治,等於是被抽空了基礎,並不穩固。其二、一九九八年江澤民在會見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時,提出進行兩岸政治對話的建議。時任「陸委會」主委的張京育就欣喜地回應:「兩岸政治對話是兩岸政治談判的初級階段」,「提前進入《國統綱領》中程階段」。而李登輝為了堵塞兩岸政治對話的路,推出了「兩國論」,也撤掉了正面回應江澤民的張京育,換上發表《一個分治的中國》說貼的蘇起,導致兩岸關係更趨緊張。現在,李登輝叫喊「棄馬保台」,馬英九還要死抱李登輝的「荼毒」嗎?

因此,以商談「海峽中線」為作切入點,進行兩岸軍事互機制的談判,是時候了。新黨主席郁慕明指出,,現在兩岸關係已經改善,馬英九應該在第二任好好規劃,如何處理政治議題,不必擔心民進黨批評,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在馬英九下一個四年任期就可以直接進行。不知馬英九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