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母七問

在年初那場利比亞撤員中,大多數人都對其中的曲折和艱辛印象深刻:繞道希臘、馬爾他、阿爾及利亞等第三國,租用希臘大型郵輪,連日來上百架次大型客機輪番“空中接力”……雖然最後成功地將三萬多人員撤出,但是總讓人感覺有些缺憾。

“如果有一艘中國航母能夠在第一時間趕到,我們的撤員行動會更快更順利”,國防大學教授韓旭東說。

今年4月,一組停泊在大連港的“瓦良格”號照片走紅網路。從網上流傳的照片來看,“瓦良格”已經被塗上了中國海軍艦艇的淡灰藍色,艦島上的腳手架已經開始拆除,顯示出瓦良格的修復工程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儘管中國官方的表態依然保守和慎重,但很多人已經預感到中國的航母夢距離實現不遠了。

撩開神秘的面紗,未來的中國航母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瓦良格”僅僅只是訓練艦?

“老瓦”出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而且一直“難產”,直到本世紀初才落戶中國大連重獲新生,而此時,美國的新一代福特級航母已經開始建造,首艦預計於2014年開始服役。

對於“瓦良格”這艘已經過時二十多年的“二手貨”,不少人認為不太可能成為中國的首艘主戰航母,而應該用作訓練艦,以培養中國的航母人才。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杜文龍認為“瓦良格”作為訓練艦的可能性比較大。“嚴格地講,老瓦的原創技術不是我們國家的,它是前蘇聯海軍根據其作戰需要搞出的航空母艦,實際上也沒有正式服役,除了船體之外,大部分的設備全部被拆毀了。所以對於我們國家海軍來講,從作戰這個角度上看,距離其實際作戰功能可能還有很大差距。”

但是這並不排除“瓦良格”作為主戰航母發揮戰鬥作用的可能。海軍軍事研究所研究員李傑認為,任何國家發展航母都會根據國情和用途來進行選擇,“瓦良格”號是作為訓練艦還是戰鬥艦是由中國發展航母的目的來決定的。

李傑也承認“瓦良格”在中國航母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瓦良格’下水後所起到的訓練和培養人才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在不同的場合下會起到不同的作用,包括作戰訓練、培養人才這些都是我們目前所需要的”,李傑說。

其實,無論是昔日的海上霸主英國還是現在的航母大國美國,它們的航母發展都經歷了“改造之路”。英國二十世紀初在大型郵輪上鋪設飛行甲板供飛機起降,成為世界上最早的航母雛形,美國第一艘航母“蘭利”號也是在1922年由大型運煤船改造而成,隨後的兩艘航母則是由大型戰列艦改造而成。國防大學教授韓旭東認為,中國從建造驅逐艦到航母,是一種飛躍,第一艘航母的技術性能不可能特別高,因此應該同時具備訓練艦和戰鬥艦的雙重屬性。正如李傑說的那樣,“在不同場合發揮不同作用”。

中國需要多大噸位的航母?

中國究竟需要多大規模的航母?從航母的噸位來看,一般而言,滿載排水量達到3萬噸到5萬噸的屬於中型航母,超過6萬噸的屬於大型航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母排水量達到10萬噸。航母的噸位越大,意味著其影響範圍越廣,功能越強大。

李傑認為,中國適合發展中型以上的航母。中國不僅周邊海域的問題非常尖銳和複雜,而且將來需要維護海上權益,不僅近海海域,中遠海海域也是需要的。“在最前沿發生矛盾和爭端的地方佈置航母是最有效的,航母的發展是大國邁向強國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平臺。”

杜文龍也認為中國應該發展大中型航母。“中國一萬八千公里的海岸線,海洋國土面積也挺大,中國經濟發展對於海洋的依賴、對海上航道、通道的依賴越來越強、越來越大。海上應該是一個重要的貿易方向,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戰略方向。所以我們應該有很強的保護海洋權益、維護海洋利益的能力。大中型航母肯定是最好的選擇,資金是有,財力問題不大,可以支撐大中型航母的建造以及這個過程中的一些消耗。國家的經濟財富要轉化成能力。”實際上,大型航母一直被認為是攻擊型裝備,“擁有航母和使用航母是兩碼事情,中國擁有航母的目的是維護海上利益,為和諧海洋做出貢獻,其他國家的攻擊型、外向型使用方法不是中國的選擇。”杜文龍說。

但是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王海運則認為應該按照實際需求和能力來決定發展何種航母。大型航母主要是大國用於維護海上霸權和發動對沿海中小國家的局部戰爭。而中小國家由於財力物力所限,維護近海海洋利益也不需要大型航母來維護,因此適合發展小航母,如泰國。“中國實行防禦性軍事戰略,今後相當長時間裏中國的航母將主要用於近海防禦和維護臺灣海峽安全穩定,因而目前應以發展中型航母為主”。對於執行打擊海盜和抗災任務,中型航母也完全可以勝任。

中國航母該如何部署?

在中國航母的數量和部署上,王海運認為,中國的南海和東海都需要航母,一兩艘肯定不夠。“從這個角度講,三到五艘還是需要的”。

韓旭東認為應該以臺灣為界,將臺灣以北的海域作為一個區域需要至少一個航母戰鬥群,臺灣以南的海域作為一個區域需要至少一個航母戰鬥群。這兩大海區至少需要兩個航母戰鬥群,這兩個航母戰鬥群需要兩艘以上的航母,“林則徐說睜眼看世界,首先把臺灣以北和以南這兩大海區作為中國海軍走向世界的兩隻眼睛。擁有了航母,我們的眼睛才能擦亮”。

杜文龍認為中國的航母若要形成戰鬥力,至少需要三艘。“航母是消耗很高的一項裝備,對任何國家來講,它都是一種奢侈品。同時也是一種具有高端功能的高端裝備。按照航母和一般水面艦艇的作戰能力基本條件看,至少有三個功能,一艘作戰、一艘訓練、一艘在維護,形成一個最初級、最基礎的作戰能力,因此至少應該保證有三艘航空母艦在服役。這樣一旦有事,能夠保證至少有一艘航母能夠在應該出現的地區出現。中國至少要形成有兩個航母為組群的航母戰鬥群,這樣才可以應對一些中度規模以上的作戰行動。按照一般常識來講,至少應該有三艘。”

關於航母的部署,他認為,航母的遠洋活動能力很強,部署在哪並不重要,關鍵是用在哪。“航母部署還要視港口情況而定,港口要能夠進行有效的防禦作戰,太暴露容易遭到攻擊。航母的活動海域要根據熱點海域情況而定,肯定是所有的海域都要去。如果是巡邏的話,普通艦艇夠不著的遠海海域、活動有困難的海域,都應該由航母來承擔。因此,不僅是南海、東海這些熱點區域,以後還可能去亞丁灣訓練或者護航。”

常規動力,還是核動力?

航母的活動半徑,很大程度上與其動力形式相關。1961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這種航母填裝一次燃料,可以保證其自由活動三年。1975年,美國尼米茲級航母開始服役,這種航母填裝一次燃料可供其航行13到15年。2009年5月,隨著美國最後一艘常規動力航母“小鷹”號退役,美國進入全核動力航母時代。

據杜文龍介紹,大多數中型航母都是常規動力,只有極少數比較先進的中型航母使用核動力,如法國的“戴高樂”號屬於核動力級。俄羅斯航母大多數都使用常規動力,因此,在中國獲得新生的“瓦良格”號肯定也屬於常規動力級。但是,杜文龍認為,發展中型、大型的核動力航空母艦是世界上的一個主流趨勢,相比傳統動力航母,核動力航母在續航能力、動力輸出上要強得多。“所以我覺得下一代的中國航母,從艦載設備的使用、武器裝備的運行、推進系統能不能降低噪音等方面來考慮的話,核動力還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但李傑認為,核動力未必就是最好的。“英法等國也採取過核動力的航母,如法國的“戴高樂”號,但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發展反而又回歸到了常規動力上。一是出於成本考慮,像英法這樣的地區大國,只要能夠滿足需要就夠了,搞核動力的成本太高。另外,常規動力不會牽扯到處理核污染等問題。”

“美國航母的戰略半徑很長、核動力技術十分成熟,所以選取最先進的核動力裝置”,李傑說,“但中國在過去是沒有航母這個艦種的,所以中國在這方面的發展是空白的,相當於白手起家,必須經歷由比較初級再到高級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到達最先進的動力裝置。”

艦載機:滑躍式還是彈射式?

作為大型的海上作戰平臺,航母相當於一個浮動的機場,大大延伸了戰機的制空範圍,從而形成海空一體的立體控制或打擊效果。因此,艦載機的起飛技術長期以來一直是航母的核心技術之一。目前航母艦載機的起飛方式主要以俄羅斯航母為主的滑躍式和以美國航母為主的彈射式為主。

據杜文龍介紹,滑躍起飛和彈射起飛各有優劣,“滑躍起飛技術簡單,起飛成本低,但也有一些弊病。比如艦載機起飛時不能滿油滿彈起飛,這樣對艦載機的活動半徑,武器外掛能力影響比較大。彈射起飛技術比較複雜,而且美國對這方面控制比較嚴,基本不可能搞技術輸出,只能自己搞。另外,彈射起飛的成本也比較高。但是,彈射起飛的艦載機可以滿負荷起飛,對其作戰影響比較小。”

對於中國航母,杜文龍認為,中國海軍的第一條航母有可能還是採用俄羅斯的滑躍式,通過滑躍起飛模式來積累經驗,最終肯定要到彈射起飛。“以後如果固定翼艦載預警機上艦,只能通過彈射式起飛。”但這種彈射起飛並不一定是蒸汽彈射起飛,杜文龍認為,為了避免蒸汽彈射的複雜工藝,更加先進的電磁彈射技術或許是一條更適合中國航母的道路。

2011年5月30日,美國海軍宣佈編號CVN79核動力航母將命名為甘迺迪,這是繼“福特”號(CVN78)之後的第二艘新一代航母。

福特級航母之所以為世界所關注,不僅僅在於其更加高效的設計性能,最重要的看點還包括它全新的電磁彈射系統——“福特”號(CVN78)將是人類歷史上首艘使用電磁彈射系統的航母。

艦載機平臺,還是海上堡壘?

如果對比俄羅斯航母和美國航母,人們很容易發現一個明顯的區別:俄羅斯(前蘇聯)航母的防禦性特別強,艦體上“插滿”了各種武器系統,如同一個巨大的海上堡壘;但美國航母更加簡潔,甲板空間更大,艦載機更多。顯然,美國航母注重於發揮其艦載機平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