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澳中藥合作可從苗藥著手

陳觀生

筆者早前隨澳門北區工商聯會到貴州省考察,當中考察的企業大部分都是中藥企業,給筆者印象很深的是貴州省民族藥業發展潛力極大,特別是苗藥,在國家推動中藥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具有國際化的有利條件,因為苗藥多是單配方或雙配方藥,比較適合國際藥品標準。筆者認為,本澳的中醫藥產業園與貴州省中藥產業的合作,可從苗藥著手。

黔澳合作發展苗藥前景大

本澳在橫琴與廣東省合作發展中醫藥產業園,據政府消息,即將進入招商階段,貴州省作為全國四大中藥產業基地之一,有眾多的中藥特別是苗藥產業企業,粵澳中醫藥產業園與貴州省的中藥產業尤其是苗藥生產合作有很大前景。

經有關部門普查,貴州省有中藥資源4290種,居全國中藥品種第四位。全國重點普查的363個中藥品種中,貴州省占326種。其中貴州省苗族在幾千年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民族的醫藥特色。據不完全統計,在苗族中流傳各種可以用於治療疾病的常用苗藥就有1500種。而據《貴州苗族醫藥研究與開發》收載經國家有關標準要求再評價的苗族藥材也有165種。作為貴州省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苗藥開發還大有潛力。近幾年,貴州省以生產苗藥為主的制藥企業蓬勃發展,已成燎原之勢。極具民族特色的”苗藥”以其悠久的歷史積澱和治療功效,成為貴州高原一顆深藏的明珠,在挖掘和發現中釋放出迷人的光彩。

早在2005年,貴州省申報的158個苗藥就有154個品種通過醫學和藥學審評,取得了申報數量、通過率、藥品劑型數量、銷售量、民族藥生產廠家和知識產權保護全國”六個第一”的優異成績。立足貴州省藥材資源打造的”苗藥”品牌,功能獨特,療效確切,副作用小,市場前景廣闊,成為貴州省拳頭產品。截至目前,貴州省以生產苗藥為主的制藥企業已超過70家,占全省制藥企業總數的百分之三十八,共有合法藥品批准文號500多個品種,民族藥成方製劑品種160個,占全省中西藥製劑品種總數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均為全國獨家生產品種。全省開發以苗藥為主要原料的藥品獲國家標準的有154個,民族藥品實現了單品品種產值過億元。苗藥品牌享譽海內外,部分產品暢銷全國並出口到東南亞和日本等地。

筆者認為,本澳中醫藥產業園與貴州省的中藥產業合作,應將重點放在苗藥上,其優勢條件在於:

首先從資源優勢來說,作為中國四大中藥材基地之一,貴州堪稱苗藥的故鄉,自然資源豐富,民間尚有許多有效實用的驗方、偏方有待挖掘;另一個寶貴的資源是,貴州在2003年國家審評的藏、蒙、維、苗、彝、傣等6種民族藥品中,共申報158個苗藥品種,其中有155個通過了醫學審查,154個通過藥學審查(占送審苗藥的97%以上),上升為國家藥品標準。這些苗藥上升為國家標準後,按《國家中藥品種保護條例》的規定,可申報國家中藥品種保護,獨家生產可達14年,這將成為吸引外商投資的一個重要砝碼。據貴州省相關部門透露,目前已經有不少外省以及海外頗具實力的投資者紛紛來貴州考察,希望以多種方式參與開發貴州的苗族藥。

其次從開發條件來說,從貴州省政府提供的資料透露,貴州省不少地方政府已經把中藥企業作為招商引資重點,給予各種優惠政策。貴州省官員表示,早前澳門北區工商聯會考察的黔西南州等地,雖然也有不少有規模的苗藥企業和中藥種植生產基地,但在貴州省並不是最突出的。考察團未考察到的地方,如貴陽的修文、黔南的龍裏等,醫藥工業園區建設已經初具規模。而黔東南的施秉、畢節的大方等縣,則致力於太子參、天麻等貴州道地藥材的生產,施秉已成為全國有名的太子參生產基地,並建起以銷售中藥材為主的特色農業市場。

目前貴州全省已建成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藥材種植地18個,能提供一定產品數量的藥材已達1000多種。藥材栽培面積10萬畝以上,其中:天麻、杜仲、半夏、石斛、銀杏等大宗地道藥材和貴州省主要原藥材70餘種,種植有面積近65萬畝。隨著黔澳之間交通越來越便利,貴州的中藥資源都可以為粵澳中醫藥產業園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援。

貴州苗藥遇到發展瓶頸

貴州省中藥業界有人士認為,貴州苗藥目前遇到了發展的瓶頸,主要是規模小、知名度不高,產業化開發尚缺“龍頭”帶動。貴州不少投資上千萬的GMP車間,僅生產1到2種藥,常常只生產幾個月就足夠全年的銷售,設備使用率明顯不足。他們指出,貴州苗藥工業起步晚、缺乏宏觀調控和統籌規劃、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諸多因素,成為制約該省苗藥產業和快速發展的瓶頸。該省現有藥品生產企業真正上規模、上檔次的企業並不多,而且相當一部分企業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現象:品種結構不合理、劑型單一,品質標準不高、科技含量低、檔次上不去;品種附加值低、市場同類品種多、供大於求、企業又沒有獨家產品或拳頭產品,使貴州苗藥的現狀令人擔憂。

目前貴州約有180家苗藥企業,前二三十家企業佔據了市場的80%以上,呈現出多而散的局面。大多數中小企業受困於資金、銷售管道,雖握有良方、文號,但卻嚴重開發不足。所以有些苗藥生產的中小企業在賺到一點錢之後,再無意發展壯大;而有些企業則盲目擴大經營範圍,忽略了主業中藥生產,以致企業負上不必要的負擔。

有企業老闆指出,雖然貴州是四大地道藥材產地之一,但天然藥材資源畢竟是有限的,有的藥材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成材。貴州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非常適於中草藥生長、適於引種馴化,家種家養藥材,但需要避免重金屬殘留和農藥殘留。所以大力推進苗藥藥材種植過程中,從種子選擇、下種、施肥管理、藥田管理、採收、撿選、包裝等均應制定出嚴格的並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操作規程。有效解決“不是中醫不好而是中藥不好,不是中藥不好而是原材料不好”的怪圈。

此外,貴州苗藥如何走出去更是大部分苗藥企業面對的最大問題。貴州苗族主要聚居于深山老林。過去苗族醫藥僅在民間流傳,未能形成產品;在20世紀60~70年代大搞中草藥運動中,有的苗藥即使經研究與劑型改革,也是局限於醫院製劑用,未在市場上作為商品流通。

要對使用歷史悠久、療效確切的苗藥及其秘驗方製劑,從處方來源及依據、組方藥物與基源、名稱及命名原則、製劑工藝研究、品質標準研究、穩定性研究、藥理學研究、毒理學研究、臨床驗證研究、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等方面進行科學的再評價,不是哪個企業可以承擔的重任,也不是貴州省哪個部門可以定奪的事情,需要國家級權威機構才能實施。特別在推動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國家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得到國際權威機構的認可,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苗藥具國際化有利條件

年前歐盟對植物藥限期註冊中,沒有一個中藥獲得成功註冊,原因主要是中藥大多是多配方複方藥,成分多,檢測難度大,以及重金屬、農藥殘留等也難以符合標準,加上西方人對中醫藥始終缺乏信任等。

這對我國將中藥推向世界的戰略造成了極大影響。近年來,我國啟動中藥現代化產業行動,但歐盟的這一舉動對這個戰略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國家對此也早謀應對之策,香港回歸不久提出了中藥港計畫,就是為了以此為突破口,爭取讓中藥產業走向與香港關係密切的歐美各國,從而走向世界,近期推動的粵澳中醫藥產業園也是出於相似的目標。

相對於不良反應的化合藥物,安全性是中藥等天然植物藥產品的優勢。我們知道,中藥大多源於自然界的植物、礦物或動物,其針對致病源的直接殺傷力往往不如西藥,但由於其直接來源於自然,毒副作用相對化學合成的西藥小。加之,數千年來,中藥多以複方治病,通過藥物間的相互配伍,起到了增效減毒的作用,進一步降低了毒副作用,因此,天然藥物替代某些化學藥品,已成為國際醫藥發展的普遍動向和趨勢。

但近年來,中醫藥文化遭到了各方的衝擊。歐美醫學界認為,植物藥的安全性是以合理使用為前提的,合理使用又是以品質合格、臨床資料可靠為基礎的。歐美國家對中醫藥理論不瞭解,所以對於我們簡單地用“天然”來標榜中藥的安全性,西方有一個很流行的反駁:“眼鏡蛇是天然的,但卻是致命的”;專家也指出,也不能簡單用長期的應用實踐來否定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性,畢竟科技進步與藥物不良反應監控體系的建立是近幾十年的事。

貴州苗藥的單配方特點,正好避免了中藥走向歐美的許多弱點,如簡便易用,符合西藥用藥習慣,也可以減少藥品檢測費用等,成為其具有走向國際的其中一個有力條件,帶來極為難得的發展機遇。據介紹,粵澳醫藥科技產業園長遠規劃是成為集中醫醫療、養生保健、科技轉化、會展物流於一體的國際中醫藥產業基地,及綠色藥材和名優健康精品的國際交易平臺,苗藥在這個平臺中具有相當大的潛力。

黔澳苗藥合作應選擇市場前景較好、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企業管理和生產條件較好及經濟效益顯著的苗藥品種列為重點項目,從藥材種植、生產環境、生產工藝、品質標準、藥理、毒理、臨床及管理、市場行銷等方面,按照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要求進行全方位的研究與開發。同時,對苗族醫藥的醫理診治、方藥方劑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對苗族醫藥中的一些使用悠久、療效確切、安全可靠的方藥,進行化學成分、製劑工藝、品質標準、藥理、毒理、臨床等方面的研究,使許多苗藥及其製劑產品通過再評價行銷於世,使其獨特的療效受到國內外醫藥行業和患者的歡迎。

在這個過程中,粵澳中醫藥產業園就可以起到一個關鍵的引領作用。筆者認為,可以通過粵澳中醫藥產業園,一是促進貴州省民族藥業與國際經濟接軌,努力提高利用外資、市場和技術的廣度和深度,積極利用和合理引導外資及其他社會資金,以嫁接改造民族藥業生產企業;二是積極開展有發展潛力的民族藥材的野生變家種家養的馴化研究工作,有計劃、科學化地建立民族原料藥材基地,為貴州省民族藥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參與國際醫藥市場競爭夯實原料基礎;三是貴州省各地方政府積極參與粵澳中醫藥產業園發展,加大民族醫藥研究科技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