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付通脹是下一年施政重中之重

劉紹滿

受到國內外金融經濟及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通脹如同洪水猛獸般地衝擊著市民的生活,通脹率由今年初的三個點至現在超過六個點的直線上升,令到物價不斷飆升,普遍市民苦不堪言。由行政長官崔世安領導的政府團隊由去年十一月十六日公佈財政施政報告至今已經足以一年以久,由於通脹在今年以來不斷加劇,政府當局先後兩次大規模地動用數十億的公帑,派錢或推出相關的惠民措施。可是,至今通脹仍然有增不減,僅僅是今年八月本澳的通脹率按年上升6.15%,如此高的通脹持續廣大市民的生活,相信亦是未來一年特區政府施政的繼續關注的問題,以及繼續應推出應付通脹的政策或措施。

通脹問題牽涉到全球各個國家及地區,本澳受影響的程度並處於水火交容之中,廣大市民每天的生活面對的是高物價、高通脹,更可悲的是我國人民幣受到美國政治上壓力,人民幣率不斷上升,而“可憐”澳門幣就不斷縮水,市民的“口袋”就越來越縮水,他們所賺的工資就有近兩多成錢被無形地打了折頭,市民的工資若不再增加,通脹令他們的生活更為難堪,生活的壓力更為大。面對經濟上的壓力,以及生活上的物價逐日上升的壓力,無論身處於中層、基層或最基層的市民都會期望自己的雇主能為自己的荷包增加一定“數量”,以減輕生活上的壓力。特別是市面上生活用品的價錢一天有一個不同的價錢,或許對於身在“富裕”之中達人“子弟”就不知現的茶米油鹽的價格,同樣,現時本澳酒樓或大大細細食肆的物價都不斷上調。連廣大市民“師奶”最為關注的米價及石油價,在近日來再度有明顯的增幅,樣樣生活用品價錢都不斷上升,使得很多處於基層的“師奶”們更為怨氣十足。

例如,在高通脹的虎口之下,不少居民想盡辦法開源節流,除盡量減少消費外,必須外出購物時“貨比三家”已成日常“例牌”動作。在收入有限及物價、租金飛漲的情況下,靠養老金和經濟援助金生活的長者和單親媽媽甚至節衣縮食,進街市“掃貨尾”,少肉少菜,經常“大菜頭炒辣椒”和飯吃。對於生活前景,他們沒有太大的期許,有輪候社屋的長者更希望時光倒流,回到物價較低的歲月,哪怕餐餐鹹魚白菜,至少還有個“竇”為他們遮風擋雨,無須捱貴租和隨時被迫遷。

筆者在較早前亦提及過,本澳的“菜籃子”的問題,與珠海或內地其他城市相比較,本澳菜的售價確實高了很多,即使人民幣再升值,珠海那邊的“菜籃子”的生活用品售價仍是便宜過本澳的價錢。其實本澳原材料的入貨價還是很低,或許當中是存在中間商或鋪租貴等原因,造成物價偏高,甚至一些如肉類品或青菜的售價遠遠高過內地的好幾倍。坊間亦是十分關注本澳物價貴的問題,不時都有個人或團體以各種方式促請政府制訂措施降低或穩定物價。

其實,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僅僅在今年8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110.80)按年上升6.15%。與去年8月比較,升幅最明顯的商品及服務大類有交通(+10.64%) 、雜項商品及服務(+10.34%)、食物及非酒精飲品(+8.79%) 和衣履(+8.49%),主要是汽油、金飾、鮮魚、新鮮豬肉及女裝成衣的價格上升,以及外出用膳收費上調所致。另一方面,互聯網服務收費下調,令通訊的價格指數按年下跌13.98%。今年8月的甲類(109.81)及乙類(111.18)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分別上升5.78%及6.37%。另一方面,旅行團收費增加及機票價格上升,導致康樂及文化和交通的價格指數分別上升0.97% 及0.82%。甲類消費物價指數按月下跌0.19% ;而乙類消費物價指數則微升0.01%。通脹持續帶來了澳門物價上揚。據澳門消費者委員會公佈最新一次的調查反映,在被調查的260多個產品中,平均價格上調的產品有95個,主要集中在食用油及罐頭產品,當中以午餐肉升幅最高,升幅達三成;鮮活品方面,澳門的活牛批發價,加價後每斤牛肉零售價已漲至53至63澳門元,其他肉類也有不同程度的加價。截至今年8月為止的12個月,綜合消費物價平均指數較前一期上升4.89%,而甲類及乙類消費物價指數分別上升4.56%及5.05%。今年首8個月的綜合消費物價平均指數較去年同期上升5.37%;甲類及乙類消費物價指數分別錄得5.02%及5.55%的升幅。

在通脹支高的情況之下,對於民生民情的問題,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再度落區視察民情聽意見,這樣以民為本、愛戴市民的政府一把手,受到廣大市民的好評,並有助於讓市民應付通脹更有信心。崔世安在落區視察民生時指出,特區政府主要策略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確保貨源安全、合法的前提下,願意在抗通脹方面多做工作。在下月的施政報告中,會儘量協助廣大居民對抗通脹,照顧弱勢社群,與居民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他說,特區政府關注到澳門居民收入中位數已一段時間沒提高,與整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但物價不斷上漲,尤其基本食品更甚,影響生活質素。同時,澳門絕大部分生活必需品、食物均由外地輸入,控制通脹有一定限制。政府過去及未來都努力朝擴闊貨源、增大批發及零售過程的透明度,希望能解決問題。並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鼓勵本地商人到內地、東南亞地區拓展價格相對穩定的新貨源。特區政府會努力確保弱勢社群、低收入人士不會受通脹影響,生活質素嚴重下降;並會研究在財政能力許可下,與居民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他也強調,在確保貨源安全、合法的前提下,政府願意在抗通脹方面多做工作。筆者相信有特首對市民的承諾,通脹對於本澳來講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由於通脹持續高企,政府當局應繼續加強工作應付通脹的問題,包括加強監管民生食品的流通環節,檢討公共領域的服務開支水準,持續完善社會安全網,確保弱勢社群生活。此外,還會管理好通脹預期,定期發佈通脹數據、民生食品價格等資訊,讓居民掌握真正的物價水準,紓緩通脹形成的心理因素。居民長期的實質工資由生產力決定,非由名義工資主宰,“勞動者”只能提升實際生產力、能力,才能徹底解決高通脹問題。對於通脹的問題,正如有議員認為,通脹是全民問題,現措施不是政策的全部,現時最直接的措施是再一次性發放的現金補助及中央儲蓄制度,相信可紓緩居民部分壓力,當局還須因應通脹走勢採適當行動。也有學者認為,當局與學術界應研究,如何將現金補助、中央儲蓄制度等短期措施與通脹掛,變成常規性政策,有效紓緩居民的生活壓力。

其實,通脹雖可怕,但有政府的支持及幫助,相信問題一定會解決。的確本澳是有經驗應付通脹及金融經濟問題,例如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期間,在特區政府推出有效的政策及措施,廣大市民及中小企業都不受過大的影響,如平時一樣,金融海嘯之後,又迎來了通脹不斷的的問題,政府在這兩、三年來是想盡方法不斷地推出相應的通脹問題,包括“派糖”或現在俗稱的“現金分享計畫”,以及推出及實施多項稅務減免、經濟補助或津貼措施等各種各樣的惠民政策,將影響居民生活的幅度減至最低點,這樣的政府不知羡慕多少附近民區的居民。當然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為了廣大市民能戰勝通脹,政府當局所推出的惠民,這也是證明政府當局履行施政的理念,為居民辦實事、謀福祉,讓居民達到安居樂業的目標,並讓廣大居民持續地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並且政府當局推出的政策起到關注民生和改善民生中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作用。

因此,受通脹加劇的影響,筆者認為首度就是需要穩定本澳物價是有很必要之舉,並且政府當局應需要繼續推出相應、急時的抗通脹惠民措施,減輕普遍市民的生活壓力。與此同時,應付通脹不僅僅只是政府當局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也是全社會廣大市民,甚至是大中小企業共同面對的情況,也是全社會必須共同出謀出策對付,作為企業也應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當然,政府當局在未來一年的施政上仍然需要如過去一樣,繼續推出更多更惠及廣大市民的政策,以打倒通脹這個“老虎”,以將影響減至最低,營造更和諧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