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需軟硬兩手雙管齊下

陳觀生

行政長官崔世安早前落區時表示,改善民生是特區政府的首要工作。估計一如往年,會有各項措施支援廣大居民對抗通脹,以及關心弱勢社群等。如去年動用近百億元扶助社群的措施。筆者認為,補貼只是特區政府改善民生中“軟”的一手措施,這方面特區政府是做得很足夠的,但在“硬”的一手方面則仍有不足。所謂“硬”的一手,就是採取措施應對市場的不規範行為,特別是改革本澳歷史悠久的專營壟斷制度,還市場的公平環境,尤其是在關系民生的公共服務領域。

政府改善民生補貼為主

行政長官崔世安早前落區時明確表示,下月中發表的施政報告將盡量做到支援廣大居民對抗通脹,以及關心弱勢社群,努力確保低收入人士生活質素不會因通脹而嚴重下降,並研究在經濟能力許可下與市民分享發展成果。

按照往年的做法,政府除了會向居民發放現金補助,亦將提升各項紓困政策的補貼,繼續實施多項稅務減免、經濟補貼或津貼措施。例如提升電費津貼,補助巴士車資收費、發放臨時住屋補貼、繼續實施“書簿津貼制度”等,紓減居民負擔,以及提升食物銀行效用,持續完善社會安全網,管理好通脹預期,讓廣大居民真正掌握通脹水準,應對生活。

今年以來,本澳通脹率持續攀升,9月份按年通脹6.51%,再創08年12月以來新高,較8月份通脹率高出0.36個百分點。以年率計,7月份通脹率亦突破5%,為5.11%。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通脹率攀升的主要原因是汽油、金飾、機票、女裝成衣、鮮魚及新鮮豬肉價格上升所致。

崔世安亦多次表示,本澳在經濟持續上升的過程中,物價上升壓力較難減退,預計本澳全年通脹會超過5%,強調特區政府不會掉以輕心,把應對通脹放在首要位置,多管齊下實施政策,為本澳弱勢社群紓緩生活壓力。

社會早有意見認為,特區政府推出的多項應對通脹措施,基本都是現金補助等形式,短期內可取得一定效果,但相應在一定程度上推高通脹率。希望特區政府相應合理、有效介入、調控自由市場,

崔世安及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均多次表示,將持續拓寬食品貨源,以及支持公共事業不調升收費等,希望減少對市民造成壓力、尤其是確保弱勢社群生活質量不受影響。

軟一手足夠硬一手未掂

崔世安又稱,現時社會上關心的議題主要是通脹和物價問題。有人將通脹和物價上漲當作同一回事,其實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通貨膨脹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

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物價上漲因素主要有國際市場價格的帶動、成本推動、供求結構失衡、投資過熱、市場流動性充裕(即通貨膨脹)、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以及被部分人壟斷商品提升價格等。通貨膨脹只是物價上漲的因素之一。

本澳物價上漲主要受輸入性通脹影響,政府的補貼措施對市民應對通脹、改善生活有一定的作用,但本澳在公共服務上歷史悠久的專營壟斷制度,令許多關系民生的公共事業收費難以惠及大部分市民,只成為某些專營公司股東的既得利益。總所周知,本澳多種民生物質市場,均存在一定的專營壟斷行為,當政府推出民生措施以補貼形式時,補貼哪些項目,相關的服務收費就加價,被社會質疑政府的補貼措施是為了“托市”,如以前的四厘補貼,以及現在的“持續學習”計劃令相關課程學費大增等,官員回應質疑時屢屢以“不幹預市場”為藉口,在存在“托市”事實的基礎上還“不幹預市場”,明顯是自欺欺人。

筆者近日拜讀了一篇文章,揭露了專營制度的弊端。文章指專營制度實現,是通過控制戰略性的、民生必需之物資,以壟斷專賣的方式來完成的。這些制度的基本邏輯就是—“壟斷天下之利源,以便其專制”,其手段則是“以國家之手操縱商業”,就是將搶劫變成一種公開合法的國家制度,其最終達成的結果是“利歸權家”—由權勢階層獨享經濟利益。這種制度下,所謂的“富商”其實已出現了性質和身份上的轉變,他們不再是以市場化的方式獲取利益,而是通過獲得政府的授權以壟斷的方式分享專制的利益。

經濟學理論指出,物價看似上漲,其實大多數商品的上漲不是上漲,只是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出現了顯著的下滑,買不起同樣的商品。那麼漲價的錢到了哪裡?在存在壟斷的情況下,主要是到了壟斷商品供應的企業,部分是政府稅收了。如果政府稅收全部分給老百姓(這是不可能的),那就有部分漲價的錢又回到老百姓手上。所以,要使物價上漲不至於影響老百姓生活,一方面是需要政府補貼老百姓的收入,即要“軟”的一手,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是做得足夠的。另一方面還要打破壟斷專營,令商品回歸其實際價值,即要“硬”的一手,筆者認為特區政府仍需努力。

硬的一手需有果斷魄力

特區政府對某些專營收費影響民生是有一定認識的,提出 “支持公共事業不調升收費”等意見。但要改革本澳的專營制度,需要特區政府有果斷堅決的魄力。

對於澳門來說,專營制度的普遍性可說是一種歷史的遺產,也是澳門經濟體制的一大特點。作為一個微小的經濟體,專營制度在統籌配置資源上的確有一定的優點,是不是所有的商品專營都要打破確實值得研究。問題是澳門一直以來有太多的專營,或獨家或多家,而且大多與民生息息相關。這種制度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由於經營壟斷性而導致服務差、效率低、價格高,市場發育不健全,人才難以流動,還有就是因為競爭而使經營者易於固步自封。結果是妨礙“看不見之手”發揮作用,窒息經濟和市場活力,使得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自由港政策的澳門名不符實。

特區政府決意打破專營制度,其實並非始自博彩業。早在博彩業開放之前便已在電訊業引進和記和數碼通兩家公司,並實現流動電話可攜帶號碼過戶,打破了澳門電訊公司對流動電話的專營權。另一個舉措是在多家專營的石油汽供應商中引進新的公司,動搖了原來的“價格聯盟”。其效果有目共睹,流動電話的收費應聲大幅下跌,澳門電訊公司為了留住原來別無選擇的客戶而服務大為改善,效率也明顯提高,並且正在為改進技術和網羅人才努力。石油汽的供應在引進新的公司加入營運之後,價格也下跌了,雖然仍普遍高於鄰近地區,但其效果已初見端倪。

實質上,專營制度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它的壟斷性。而環顧周邊,即使過去實行計劃經濟的中國內地,在經過二十餘年的改革開放和加入“世貿”的大背景下,打破各種形式的行業壟斷、地方壟斷已幾近共識,實行自由港政策的澳門有什麼理由不去打破過多的專營。況且要在不可避免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如此,澳門不可能拋開周邊和外界而獨善其身。

特區政府當年決定開放賭權和打破專營制度的魄力,堪稱深謀遠慮,影響深遠,今後仍需要有這種魄力來繼續改革專營制度,使本澳居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

電訊市場可成新突破口

有學者針對本澳的專營制度改革提出,由於專營權引致的所有制壟斷的種種市場問題,只有制訂完善的壟斷控制制度,市場才能產生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無論任何是市場經濟的國家或地方,只要存在市場壟斷行為,就有反壟斷法的規制。本澳反壟斷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應借鑒國外經驗,制定完善的反壟斷法。規制壟斷行為應採取不同的法律調整手段,擯棄不合理的市場壟斷行為需以立法為先導,即先要加強專營制度法中之反壟斷規定,明確界定市場壟斷行為的範圍,建立新的壟斷監督機制,當然反壟斷仍應依據《澳門商法典》中反壟斷法的規定,通過完善該法來實現。

學者建議,澳門專營制度應從以下幾方面從制度體系及法律適用等方面進行完善,首先應加強專營制度法中之壟斷控制制度,讓相關監督部門能更有力地對行業進行監督,其次再配以一般反壟斷法《澳門商法典》之輔助,務求使行業特別法與一般反壟斷法得以相輔相成及互相補充,以便有效控制市場之不健康行為,達到市場的內外監控。

政府已經確定在明年全面開放電訊市場,加上之前已經有了開放的經驗,筆者認為,本澳改革或規制專營制度,電訊市場可以再次作為新的突破口。

今年早些時候,有網民不滿澳門電訊收費高昂,但上網速度超慢以及服務太差,組織市民到澳門電訊門前扒在地上抗議。事件引起社會較大關注,澳門電訊行政總裁潘福禧及多位管理層成員與4位網民代表會面,並承諾按照既定計劃逐步調低電訊服務收費和提升網絡速度。電信管理局局長陶永強回應事件時表示,本澳的電訊市場由於過去長期實行專營制度,專營公司對市場的回應始終有限制,陶永強相信明年本澳電訊市場全面開放後,逐步引入競爭,可令本澳電訊服務更多元化和價格更合理。

事件前後,澳門電訊從6月1日起調低商業寬頻服務收費,並提升部分服務計劃的下載速度,減幅超過3成,下載速度最高提升1倍。其中減幅最大的是商業寬頻計劃3,月費從澳門幣720元調低至480元,下調3分1。澳門電訊在8月下調住宅寬頻服務費用,除了服務月費有顯著減幅外,每月的免費用量及上下載速度都作出大幅調升。今次收費調整平均減幅為19.1%,當中,光纖寬頻的服務收費的下調幅度41.9%。而部分收費計劃亦大幅增加用量和提升上載速度。

但社會對電訊市場的開放仍持懷疑態度,有團體舉辦論壇探討本澳電訊市場的發展。出席者指出,固網專營合約屆滿後,電訊公司繼續經營和管理相關設施,這樣並未完全開放,建議成立一間獨立網絡營運公司,將管理和提供服務者分開,並希望當局做好監管措施。

但政府部門對電訊市場開放似乎並不心急,有關法規遲遲不見出臺。電信市場全面開放後,固網收歸特區政府所有,但澳門電訊仍繼續擔當營運和服務提供者,令人質疑澳門電訊在雙重角色下,其他經營者能否順利進入市場公平競爭。行政當局的做法被多位議員質疑未有為市場開放作好準備。

澳門只是一個小地方,但電訊等關系每個市民的公共收費一直比臨近地區如香港高,早已成為市民詬病並積聚了一定的怨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