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持續發展不僅需要資金支援

王希富

澳門扶康會轄下名為“心悅洗衣”的社會企業上周起開始試運營,希望於年底前正式開業。該家社會企業的成立是去年特區政府宣佈斥資千萬元資助開辦社會企業聘用殘疾人計畫的實際效果之一。時任特區政府社會工作局局長葉炳權當初曾表示,特區政府計劃撥出1000萬元,資助5間社會服務機構開辦社會企業,聘用殘疾人士,每間機構最高可獲200萬元資助,作為開辦有關社企首兩年的營運基金,之後有關社企便需自負盈虧營運。不過,今次開始試運營的洗衣企業,據扶康會總幹事周惠儀介紹,該社因資金問題仍無法購置齊全設備,期望於第一年達到每月洗一萬磅衣物目標、第二年一萬五千磅、第三年二萬磅,於第四年望達到收支平衡,然後持續發展。一個是政府兩年的資助,一個是企業四年才可以實現收支平衡。這其中的時間差和資金需求無疑是對開辦社會企業的一個考驗。其實相對於社會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所需要的有豈止僅僅是資金一個方面。

“社會企業不是純粹的企業,亦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社會企業透過商業手法運作,賺取利潤用以貢獻社會。它們所得盈餘用於扶助弱勢社群、促進社區發展及社會企業本身的投資。它們重視社會價值,多於追求最大的企業盈利。”正如今次開始運營的洗衣企業,就是本著“工作是殘疾人重要的自尊來源”的理念,希望透過企業的運作向殘疾人士提供工作職位,協助殘疾人士透過自身的努力融入社會。這類企業良好運作所能起到的社會正面作用自是不言而喻,的確值得支持,相信這也正是當初政府作出斥資千萬協助開辦社會企業決定的重要原因。

從一般盛業角度而言,創辦企業最重要的就是資金的來源。位於倫敦的諮詢機構“新慈善資本”不久前曾在研究中指出,“社會企業擁有多樣化的混合型資金來源”。他們主要依靠商業性收入,但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的資金來源於公共部門的贈款、合同或者信託基金。但是以本澳而言,社會企業尚屬於起步階段,所謂的“多樣化混合資金來源”幾乎是不太可能,所以最主要的還是依靠政府資助(當然亦不排除有大的企業或社會人士出資籌組),而政府的資助是否可以持續和不限制的延續下去?以澳門特區現在的政府庫房收入,拿出一部分予以資助固然能夠負擔的起,不過這似乎就有違社會企業的“企業”二字,試想一下,始終依賴政府資助的企業能夠稱為企業嗎?或者稱為社會服務機構更為合適吧。企業的本質是要透過市場運作來維持發展。當然,我們也已經說過,社會企業不是純粹的企業,而是以其利潤用作扶助弱勢群體,有著慈善的意味,所以社會企業在資金來源方面可以嘗試與傳統慈善事業相結合,利用傳統的慈善資源來為社會企業發展籌措資金。

其實,以本澳社團社會的社會環境,以及整體經濟的發展情況來看,在澳門創辦社會企業要解決啟動資金的問題應該不是太難的,因為政府的資助就已經解決了相當大的一部分,而社團承辦的話又可以利用自身的社會資源為企業提供所需資金等硬體設施。筆者認為,本澳社會企業所要面對的最重要問題應該是在實現持續發展過程中的挑戰。

這些挑戰可以說會在社會企業整個的成長過程中不斷湧現,與傳統企業一樣,社會企業在第一階段即初創階段,除了需要落實啟動資金、瞭解目標受眾群體的需求並確保他們願意接受幫助外。就已經開始面臨第一個的挑戰,亦即強有力核心管理團隊的建立,這個團隊的成員不僅滿懷激情願意為社企服務專案有付出,而且還具備財務實踐經驗,對社會需求有著深刻的洞察力。簡單說就是人力資源的需求,以澳門的實際人力市場情況來看,是否能夠有足夠的人才願意停留在薪酬不會太高的社會企業值得考慮。

在第二階段即發展階段,此一階段社會企業將要向自給自足的目標邁進。最主要的挑戰將是能否確保所採取的商業運營模式實現預期的盈利目標,能否穩步的拓展業務,以及能否找到企業所需要的足夠工作人員等。雖然社會企業因為兼具社會服務等公益性質,能夠更容易的為客戶所接受,但是最終的產品或服務能否被認可才是關鍵,這就不僅僅是對管理團隊的要求,而是對實際工作者的要求,甚至是對企業技術等方面的要求。

在實現了自足之後,社會企業將可以逐步實現盈利,這些盈利的運用亦將會有大部分被用於企業的進一步開拓,從而提升影響力。而在開拓過程中,如何制定正確的策略就會是社會企業面對的有一個挑戰。

面對整個過程中的挑戰,僅僅給予社會企業資金上的輔助是不足夠,本澳要實現社會企業的持續發展,全社會應該在各個層面提供多方面的幫助。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企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