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名嘴現象:啄木鳥或烏鴉?

「名嘴是政府和社會的啄木鳥,把病因好好啄出來,政府和社會這棵樹才能長得好」。三年前,中國評論社來專訪台灣名嘴現象,開門見山問:「不少人批評台灣的名嘴是社會的亂源」。我做了以上的回答,並舉例名嘴窮追猛打陳水扁弊案,才促成第二次政黨輪替。現在,很多名嘴嚴格監督政府施政,也產生當頭棒喝的效果。

雖然,名嘴在當下社會已隱然成為一種包含負面取向的名詞,甚至胡佛教授曾批評,台灣政論節目裡許多名嘴已喪失知識份子的良心。但我仍認為,這是台灣自解嚴以來最可貴的社會資產之一。請試想:當美國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如台灣的名嘴揭發水門案時,如果國會、司法單位和政黨沒發揮功能,尼克森總統會下臺嗎?名嘴只是啟動者,整個社會要健全發展,還有太多環節要相互配合。

台灣名嘴 百家爭鳴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有線電視台加入傳播市場,政論節目成為觀眾的新寵,人民藉此參與公共事務。後來藍綠對峙漸趨激烈,政論節目變成政黨動員利器,最近五年談話節目題材「上窮碧落下黃泉」無所不包,娛樂化是新趨勢,政治立場在收視率之前也得退一步。

過去廿多年裡,談話節目養成一批具影響力的評論者,不知從何時起,大眾稱呼這些人為「名嘴」。他們主要來自平面媒體記者、黨政人士及學者,本來多數是從事政治評論,但隨著後來財經、社會甚至八卦娛樂等議題投入市場,形成百家爭鳴的態勢。名嘴也不侷限於政治專業背景,反而涉獵較廣的媒體記者,最能遊走在各類議題的言論場域中。

平心而論,在諸多談話節目裡,政治性的時論節目還是市場主流。台灣特殊的環境,使得政治議題不分有無選舉,時時刻刻都能口沫橫飛,從來不缺下鍋大火爆炒的重鹹議題。最初是晚上八時到十二時,各家有線電台逐鹿電波戰場,後來下午時段也加入戰局。

四家無線台、六家有線新聞台的SNG車,隨時在全台各地新聞現場,以最快速度滾動時事。如此火速節奏,改變了政黨、民眾對時事的態度,很可能一個早上民意就豬羊變色,官員從立法院回辦公室途中,就會讓政策死而復生。政論節目因此不缺話題,只怕名嘴不夠。像歷次大選開票、陳水扁總統司法案件起訴及宣判、八八風災等,重大事件發生時搶人上節目已是常態,固定班底和提前鎖定名嘴,對電視台來說是很重要的事。

節目熱門 名嘴不足

一個談話節目至少需要三位名嘴,就算現在「二一○○全民開講」、「大話新聞」邀六位來賓坐滿攝影棚,暢談兩個小時下來,以一人一小時出席費三千元計算(有少數名嘴是四或五千元),來賓費用約三萬六千元,比起其它類型的節目算是成本最低的製作方式。但對觀眾來說,卻算是很直接而強烈的訊息,若再加上有CALL IN ,更有參與感。因此這廿多年來,台灣政論節目可以持盈保泰,有些節目更是歷久不衰,屢創收視率高潮,是有政治環境、市場效益雙重因素支撐的。

不過,名嘴不足一直是這幾年政論節目製作的困擾。評論班底固定的好處是,保持節目一定的節奏和氛圍,言論品質也較能保障,但缺點就是總有一些無法滿足觀眾之處。特別是當下各台都有不只一個政論節目,從白天到晚上都是同樣幾張嘴在發聲,日久天長下來,觀眾不是感到失去新鮮感,要不就質疑「怎麼×××這麼厲害,米酒到女神卡卡都能談哦?」也有觀眾會打到電視台去抗議,「×××下午講過的東西,晚上還講一樣的,連衣服都沒換,你們乾脆重播就好了…」。

面孔重覆的問題一時不易解決,男多於女又是另一個問題。長期以來各台的談話節目裡,除了娛樂類型的名嘴女男人數較平均,一般時論類的多半是男多於女,往往一整集下來畫面殺很大,交鋒來去缺乏另一種調和。於是幾位口才好的女性民代、記者,變得格外搶手。

為了化解外界對名嘴是「萬應白花油」的質疑,不少製作單位這幾年提出一種新作法,就是為名嘴提供「劇本」,讓他們可以從容在各類議題裡,提出專業而深入的觀點及知識,這也使節目內容更有組織和邏輯。但這種作法也有「出包」的時候,名嘴不見得事先都能充分消化材料,一上臺就變得像在讀稿。更糟的是,材料多半來自網路,時間急迫之下無法再三查證,以假當真被網友揭穿的例子所在多有。

政論名嘴 藍綠分明

另外,政論節目在最近十年爭議相當大,部分電視台、主持人政治立場相當明確,政黨也樂得藉此作政治動員。因此部分名嘴之間也有藍綠界線,本來這些政黨屬性還在社會可接受範圍,但隨著藍綠對峙激化,加上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如三一九槍擊案、紅衫軍靜坐圍城等,社會上一般認為名嘴已和政治運作脫不了關係。

陳水扁總統任內極重視名嘴,身陷國務機要費案危機時,他找綠營民代及泛綠名嘴入府看機密資料,為他執言開脫即是典型案例。二○○七年立委選舉前,一名深綠節目主持人曾在節目上,公開建議阿扁宣佈戒嚴,扁也在造勢場合上呼應,立即引起各界批評「名嘴治國」。藍綠名嘴以政黨代言人自居,每晚在台灣上空藉電波殺伐,讓社會人士開始抨擊名嘴是社會亂源。部分人士的激進言行,更讓所有電視評論工作者都背上很沉重的道德壓力。反思言論自由的可貴,再對照社會的負面評價,往往讓人陷入一種迷惘,這樣下去真的對社會好嗎?

直到今天,藍綠高官政要都非常重視名嘴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大選前,政論節目就是動員戰場,一部分堪稱代言人的名嘴就像是前鋒般,言論有衝刺的作用。政治人物會提供一定的材料給陣營裡的名嘴,觀眾也老練到能分辨那些人的角色及言論所為何來。台灣的觀眾很清楚「看戲的是瘋子」的道理,已不再如過去那般,一頭栽進政論節目的刀光劍影中。

堅持理念 督促時政

在這個特殊的圈子裡,收視率左右政論節目的生死,因而評論所需要的客觀中立及是非理性,愈來愈難堅持,有網民笑評「名嘴有戲感比有內幕還吃得開」。但無論如何,圈子裡還是有相當多的評論者,有自己的理念堅持及反省力。而且觀眾也有評論的監督力量,這會是一種平衡及提升。

三年前扁案爆發,要不是媒體及名嘴窮追,並對相關案情進行整理和討論,偵查過程不可能如此順利。但儘管如此,特偵組還是讓一些與扁案相關的證人落跑,如禦醫黃芳彥。在媒體及名嘴監督之下還會如此,就可想見,如果有一天,當媒體及名嘴都不講話時,情況可能不一樣了。

撇開政黨色彩濃重的名嘴,其實政論節目裡監督馬政府的力量不亞於扁執政時期,對於朝野政治人物的操守及政治道德是一樣的嚴厲。畢竟,社會公評在前,收視率不可違逆多數人的道德底線。這些都是台灣社會過去多年的積累,代表人民的力量,沒有群眾就不可能有政論節目的生存空間。

大陸名嘴講究深度權威感

從台灣的經驗去看大陸的名嘴現象,便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陸客來台晚上都守在電視機前。雖然大陸名嘴者眾,市場身價甚至高過台灣許多,但在時政的影響力上是有限的。在中共中宣部的規範下,任何電視媒體的言論都不可能超出黨的尺度,遑論在螢光幕上出現在野勢力及反對意見的空間。

大陸所說的名嘴和台灣不太一樣,主要是指知名主持人,如央視四大名嘴等。他們現在也有時論節目,其中擔任評論的來賓,稱為時事評論員。雖然從央視到地方電視台都有這類角色,但真正有全國影響力的,主要還是鳳凰台的時事評論員。這班資深媒體工作者各有所長,多半具備總編輯的資歷,而且表達方式也比較嚴肅,講究內容的深度與權威。但就尺度來說,並無踩紅線的企圖,往往是站在建設性角度議論時政,反映民心,因此中南海的領導們對這些人有一定的重視。

分析觀察,這批鳳凰的資深時事評論員,和台灣大牌名嘴氣質極為不同,在大陸當地,多半是菁英階層在追捧這些人。其中有少數比較有個人話語特色的,如楊錦麟以說書方式讀報,比較接近庶民,這個招牌後來也被地方電視台複製,相當成功。

大陸地方電視台目前也有不少講究個人品牌的名嘴,從地方行政到娛樂八卦都能談。有些甚至效法台灣的動作派「同行」,抬高八度音動輒開罵,但這都只針對一些地方小區裡停車、攤販、拆遷等民生事務,還沒有上綱到國家大政。

兩岸名嘴大不同

在大陸無論是名嘴或知名時事評論員,影響力的體現不在收視率,而是市場身價。他們多數人在電視台裡的本薪並不高,但一旦成名便可在外接代言、主持座談與發表會等活動。有人統計這些名嘴的收入,本職薪水約只有十分之一,這個參考數字,突顯出兩岸名嘴的另一種差別。

反觀台灣,除了定位為娛樂圈人士之外,只有極少數談話節目主持人、名嘴會去接串類似商演活動。而且,不論有沒有政治色彩,畢竟觀眾對名嘴的言論影響力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名嘴公然拿錢辦事,就很難同時保持超然的形象。看來,台灣名嘴要扮演好專業啄木鳥的角色,收入並不是那麼優渥,甚至要很努力,才能洗刷只會唱衰的烏鴉指控。

(張啟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