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又娛樂了廣東人一把

2012年的春晚已經曲終人散,留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比如沒有植入廣告、取消零點報時和念賀電,主持人的風格更加親民等等。甚至被譽為近年來最純的春晚,純度堪比電影《山楂樹之戀》。然而,細心的觀眾可以看到,春晚一切皆變,不變的是調侃廣東人。

春晚就好像一桌除夕之夜的大餐,一切口味皆變,不變的是故意抄糊了的粵菜。比如在小品《超市面試》中,郭冬臨所扮演的應聘者就對超市的老闆說對方一定是廣東人,因為他去過廣東,知道廣東的人往往把“通知”說成“通緝”。春晚又一次以廣東人、以粵語為笑料!

無論春晚如何變,調侃廣東人都成為了不變的“保留節目”。在1995年央視春晚小品《如此包裝》中,趙麗蓉飾演的老太太用“粵腔”表揚“老闆”的馬尾辮:“先生,你的小辮子好好漂亮哦!”如果說廣東老太婆的普通話差還情有可原,那麼二十多歲的廣東年輕人普通話如此差就令人費解了。在2009年央視春晚小品《北京歡迎你》中,來自廣東的新娘對郭達、蔡明飾演的北京大爺、大媽說:“不系(是)啦!我和老公系(是)從廣東來的,今天剛拍完‘分薩’(婚紗)照,人太多,走散了!”年輕的廣東人普通話沒有這麼差吧?為何一上春晚就變得洋腔怪調、傻乎乎的呢?

在觀眾的印象中,近年來的春晚的語言類節目以北方節目居多,比如東北方言的相聲小品,二人轉以及北京的相聲,有嶺南特色的節目鳳毛麟角,即使有,也是以諷刺為主的的“粵腔普通話”。近年來的春晚,東北三省的收視率均在80%以上,黃河以南省份收視率沒達到30%的。莫非是春晚的節目也向收視率看齊,欺軟怕硬,專挑收視率低的地區來調侃?誠然,北方方言固然要比南方方言的觀眾更多,但是一味地“醜化”廣東人,確實有反思的必要,因為無論傷害哪個地方人們情感的做法都不可取,即使廣東人以開放的心態去包容這樣的調侃。

今年的春晚,台下的觀眾不再是宋山木、李彥宏等商業名人,期而代之的是明星的家庭,甚至是各行各業的模範代表。少了一份商業氣息,多了一份人文關懷。值得關注的是“夫妻檔”,導演哈文是李詠的妻子,臺上台下“夫唱婦隨”。張衛健張茜夫婦等“夫妻檔”的明星獻歌。還打懷舊牌,請了三十年春晚以來走紅的“老面孔”回來,譬如費翔、張明敏等人,勾起了觀眾溫暖的懷舊記憶。2012年的春晚看起來都貌似一桌溫暖的文化大餐。但是瑕疵在於繼續無意地調侃廣東人,郭冬臨的小品表面上看是為了增加喜劇效果,但處理得過於誇張,就很容易透露出根深蒂固的地域歧視。

央視春晚在廣東的收視率本身就低了,倘若再無休止地調侃廣東人,恐怕全把嶺南觀眾調侃跑去看其他台了。

(謝清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