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尋求歷史評價預兆性動作頻仍

本欄前日才預測,「內閣次波人事調整事涉兩岸關係更為觸目」,昨日就傳來了系列相關消息,似是預兆著馬英九在其第二個任期內,可能會在兩岸關係議題上採取某些「大動作」,以追求其個人的「歷史評價」,及抒解國民黨的「連任壓力」。

在這一系列事件中,最為觸目亦即最具指標意義的,有以下三個:一、馬英九曾在「總統」大選中,聲稱連任後將與對岸簽署和平協議,但在民進黨予以質疑之後,逐漸淡化此議題。而在近日,馬英九舊話重提,並在昨日的中國國民黨中常會中聲稱,「政府」希望能將兩岸和平現狀加以制度化,還又表示「即使是沒有簽和平協議,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別的途徑,把兩岸和平發展的現狀制度化」。

二、剛剛才在美國說「馬英九第二任內不會與對岸進行政治談判」的「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昨日卻又表示「未來四年政府有責任把兩岸『不武』制度化,打造不可逆轉的兩岸和平局勢。」三、「行政院」核定政務副首長名單,前「立委」張顯耀獲任命為「陸委會」副主委。此外,還有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指出,現在是「台灣出招,大陸接招」,台灣主張「不統、不獨、不武」,大陸默認;台灣提出「外交休兵」、先經後政、先易後難、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等,大陸也同意,台灣在主導兩岸關係。而即將卸任的「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則指出,兩岸關係「不武制度化」或「和平制度化」應該定型。

綜合上述訊息,似乎可以梳理出一條粗略的脈絡:馬英九為了「歷史評價」,也是為了將兩岸關係鎖定為中國國民黨的政治資產和「專利」,以作為日後歷次「總統」選舉中嵌制有可能會進行轉型的民進黨的「利器」,將會主動要求與大陸進行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協商,達成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從而落實執行「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最後一項尚未碰觸過的任務。但另一方面,馬英九又將有可能會籍此意圖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導權,並向大陸輸出全民普選等「普世價值」,以大陸必須進行全面普選,來作為兩岸進行統一談判的基本條件。倘若上述兩個目標都得以達到,他就可獲得「歷史價值」定位,甚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因為前者--結束敵對狀態,符合諾貝爾和平獎的「和平」本義;後者--「普世價值」,則符合諾獎評委會的評委們的意識形態價值觀。

當然,如果兩岸不武制度化得以定型,而且在此基礎上,馬英九的重要戰略夥伴如吳敦義、陳沖、朱立倫等,亦能把台灣地區經營得有聲有色,再加上大陸的對台政策尤其是惠台措施能讓廣大台灣民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在台灣民眾「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的心理之下,中國國民黨爭取長期執政的願景,就不存在「連任壓力」了。

由此,我們就可發現,馬英九近日的一言一行,其實都是圍繞著這一目標。既然是尋求「不武制度化」,就必須以協議來作保障,因而他要與對岸進行政治對話的意圖,已不言而喻。但基於目前的客觀實際情況,又不能明確標榜之,就套上一個「廣義的和平協議」標籤予以淡化掩飾。而經過這次「總統」大選,馬英九已將他獲得過半票率,視為「九二共識」的勝利,因而不擔心「民意支持」和「公投」的壓力;而國民黨仍能取得過半數「立委」議席,再加上親民黨和無盟的五席,「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協議」拿到「立法院」完成「國會監督」程序,也能通過。因此,條件已經基本成熟。

倘能簽署「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協議」,那就是「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願景》的五個任務,除了於國共兩黨互動部份,在國民黨重新執權前就已執行的之外,屬於掌政者才有權推動的部分,也由馬英九予以完成,這本身就是對《兩岸和平發展願景》的締造者之一連戰名譽主席的「致敬」。今年春節的上門拜年活動,連戰被安排為第一位,似就是要宣達完成此目標的「肢體語言」。

但是,馬英九決不會按照北京的思路下棋。一方面,他必須避免授人「傾中賣台」之柄;另一方面,是出於他是當年「反共愛國聯盟」主要成員的本性。在實務上,他必然會以「不武制度化」來換取「國際活動空間」,利用北京也有意讓台灣參加更多的並非以主權國家為參加單位的國際間政府組織的良好意願,將之無限擴大化,爭取獲得最大利益。

更重要的是,馬英九要爭取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和詮釋權。過去三十多年來,在早期是北京掌握了主導權,從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到廖承志致蔣經國信,鄧穎超致宋美齡信,及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等,均是如此。台灣只有被動接招的份兒。但中期台灣則轉為主動出擊,從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到陳水扁的一系列分裂活動,一招又一招,北京只能疲於奔命應對。胡錦濤上場後,作為在野黨的國民黨,急於要利用兩岸關係來挑戰進進黨,這就輪到北京出招令,硬的更硬,軟的更軟,各種惠台措施、大陸訪問團,台灣只能是應接不暇地接招。現在,馬英九要主動「出招」了。

過去,人們只是看到馬英九「反獨」的一面,其實,他仍可算是一個「統派」,只不過他的「統」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仍以「中華民國」為正朔,去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從當年他是「反共愛盟」的資深成員,他的第一個又大量起回的「戰友」如蘇起等,並將之安排在重要位置,就可見一斑。

去年「雙十慶典」,馬英九的講話透過網絡在大陸地區引發強烈迴響;月前的「總統」大選,馬英九頗為自負地說,大陸有幾億網民予以關注。這就給馬英九極大啟發,因而他要籍著兩岸和平談判向大陸輸出民主價值觀的歷史使命感,又再油然而生。

而馬英九以張顯耀來替換趙建民,就可深知馬英九的強烈企圖心。不錯,趙建民是堅定的「反獨派」及「馬系」人物,馬英九以他來接替張良任的「陸委會」副主委,就都有監軍的作用,監督代表李登輝利益的賴幸媛。也不錯,趙建民確實是要返回政大教書,因為政大是國立大學,教授借調有期限。他的離任不等於是馬英九不滿意他的表現。但要實現馬英九的上述戰略意圖,作為學者出身的趙建民,即使對馬英九怎麼忠心耿耿,也只能是起到為馬英九「看門口」的作用,守成有餘,開拓不足。

而曾在「國安會」待過,也曾為宋楚瑜撰寫親民黨黨綱,並出任過親民黨政策曾主任,多次到過大陸出席各類論壇,深刻瞭解北京戰略意圖的張顯耀,則是為政治敏感度頗高的政治人才,就是為馬英九開拓兩岸新思路的最佳人選。當然,也有安撫他爭取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不果,量才錄用,及向宋楚瑜「示好」的作用。

由此,就可理解賴幸媛對「政治談判」議題前倨後恭的變化了。可以想像,她對馬英九的最新戰略意圖是在狀態外的,可能是在她說了不利於兩岸政治對話的話題,將會對馬英九的戰略意圖產生誤導作用,受到「關切」後,才改口;也可能是她發現風向已變,而主動「補鍋」。

就此而言,盡管賴幸媛在其任期後期做了大量工作,但一來她的「李登輝」影子仍難以徹底消除,二來亦是守成有效,開拓不足,如果不設法自我提升,恐怕還得讓位給更能實現馬英九「歷史價值」追求的政治型人物。因此,蘇起是否會「回巢」,蔣孝嚴是否會轉換軌道,都給人們留下豐富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