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與內地文化交流澳門將大有裨益

文化部外聯局早前舉行新聞通氣會,介紹去年對外宣傳文化的情況、今年局方對外工作計劃和宣傳工作。局長侯湘華強調,今年從建設制度著手,以青少年為重點,創新理念,整合資源,全方位、多管道、寬領域與澳門文化交流。他透露今年內地與澳門的文化交流活動已安排了十六項。主要抓五項工作:一,不斷提升“藝海流金”、“澳門內地春節習俗展演”和“國粹港澳校園行”的品牌效應。加強整合和共用資源,繼續在澳舉辦“根與魂”中國非物質文化展演活動,打造“濠江月明夜”大型中秋綜藝晚會。引導地方開展對澳門文化交流活動,深化與澳門文化交流管道和內容。二,在北京舉辦“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在甘肅組織“藝海流金”文化聯誼活動。積極支持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與澳門基金會合作,組織中央芭蕾舞團赴澳門高校開展“走進校園”演出,確保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澳門薪火相傳。三,全力培訓澳門青少年。豐富“港澳大學生內地文化實踐活動”、“國粹港澳校園行”和“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等活動,加強澳門青少年的國情教育和文化認同。四,擴大對港澳文化交流基地建設。支持輪流舉辦“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增強澳門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的文化內容。五,積極促進內地與澳門文化產業合作。引導澳門參與內地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和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加強兩岸三地文化產業展覽、共建共用交易交流平臺,促成內地與澳門實質的文化產業合作。

這工作安排已為今年內地與澳門文化交流的工作定下基調,有延續、有深化,亦有發展。其實內地與澳門文化交流,是常說常有、常說常新的話題。但從實際看,澳門文化交流工作過去並沒引起足夠關注和反響,其重要也未被社會認同,交流形式多年來沒多大變化,尤其是文化交流及其推動和催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經常被完全分開。今後本澳與內地文化交流一定要走出此局限,透過創新活動,營造交流氛圍,讓文化成為主軸,從而豐富本澳與內地經貿交流合作外的新內容、新元素。並且探究將兩者(經貿與文化)結合,使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更好地推進澳門融入區域合作、協同發展的工作。

陸澳需要文化交流

概括說,文化是人類創造物質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類創造器物和其他物質產品、技術和知識、規範和習慣、信仰和價值等。文化交流指不同文化接觸時,一個群體向另一個群體或社會借取文化要素,把它們融進自己文化中的過程。文化交流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不同文化的群體直接接觸和通過媒介將某種文化傳至另一個社會。

不同文化接觸時,會產生兩種結果,一種是不同文化的衝突。文化衝突指兩種文化接觸時在價值觀、行為規範、行為方式等方面相互反對,它常表現為某種文化排斥另一種文化。另一種是不同文化的融合。文化融合指不同文化的群體長期交往,互相汲取對方長處,最終趨於一致。文化交流發生於兩個或多個顯著差異的文化。沒有文化差異,沒有因文化差異產生的勢差,就不會有很好的交流。文化交流包括文化融合,也包括文化衝突時一方主動向另一方靠近。例如先進文化和落後文化最容易產生交流,在不同的文化圈層中產生很好的交流。但前提是文化主體須有強大的文化生產力,須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須有文化自主權。文化交流一般只發生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文化入侵,即強勢文化壓抑弱勢文化,不是文化交流的表現。文化交流須有起始點和平等的機會。順從,勉強等都不是文化交流的本義。

澳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在長達數百年殖民統治時期內,澳門文化與內地文化相互聯繫,同時相對獨立,且逐漸形成兩個各具特色的的文化體系。內地不斷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但中間出現的“閉關鎖國”、社會劇烈變革對文化健康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甚至有些文化傳統已湮滅在歷史長河。反觀澳門,雖然是殖民地統治,但由於澳葡政府統治方式,華人原住民很多文化傳統並未受破壞,順利保存和傳承,澳門因而存在眾多傳統文化習俗,很多源自內地的文化傳在澳門保存下來,現在內地有些地方反而要來澳門“取經”,比如本澳著名的“醉龍”表演就是源自中山,但現在中山卻要來澳門找尋這特色文化。相對於內地,澳門近代受 “閉關鎖國”影響較小,一直保持與西方世界交流,澳門的文化包含西方文化特質。正如我們平日所講,澳門文化特質就是相容並蓄,中西交融。澳門與內地文化雖同出一源,但發展過程不同,因此兩者文化體系也不盡相同,所以存在交流空間。

關於文化交流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文化交流對經濟、政治有重大影響。文化交流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過程,交流過程必會促使一個群體的文化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產生一種更優越的文化。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會阻礙社會發展。文化作為一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

第二,文化交流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當一個群體認同另一個群體的文化並將其納入自己群體文化一部分時,這群體的人就會對該群體的交往行為會產生一定影響。發展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有交流才有進步,雖然澳門文化體系較內地文化體系開放和自由,但並非完美。內地文化有值得澳門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澳門文化也同樣有內地文化發展所欠缺的元素,交流才能令兩地文化共同進步,從而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交流過程中的相互瞭解和接納,會為兩地其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創造更堅實的基礎,文化交流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可由此體現。

文化交流對澳門裨益大

澳門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地交流一直未中斷,即使在葡萄牙統治澳門時期亦如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中央政府更大力支持澳門發展,2003年10月17日,在時任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和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見證下,商務部副部長安民和澳門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分別代表中央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在澳門簽署《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為兩地交流合作奠定基礎。其後CEPA各補充協定簽署,澳門與內地經貿交流與合作不斷推進。現在澳門經濟高速發展所取得的成果,絕大部分功勞源於此,但這交流只著重經貿。雖因經貿合作需要,兩地也有自發自覺的文化交流,是因未有制度保障,難以持續,取得的效果不十分理想。不過去年簽署《粵澳合作框架協定》後,涉及兩地文化創意產業、教育、文化體育、法律等方面的合作,可規劃得更明確,相信未來可大大促進兩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加強與內地文化交流與合作是澳門文化發展所必須。事實上,澳門從兩地文化交流中絕不限於文化方面的得益。從澳門文化本身而言,交流合作是發展所須。從社會效益講,澳門回歸後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其發展必然受到內地整體發展的影響,澳門是一個對外依賴程度相當高的微型經濟體,基本的社會資源依靠內地供給,如果不瞭解內地,如何更好的協調兩地的發展?再者,澳門雖是特區,但“一國兩制”,一國始終是基礎,澳門居民瞭解內地、瞭解祖國是內在要求,只有瞭解祖國內地的發展,明瞭未來的前景,才能對“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的實踐和發展充滿信心,從而在澳門營造和諧發展的氛圍,有助澳門繁榮和穩定。從經濟方面說,未來區域協同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不可迴避,文化交流將可促進澳門與周邊省市的瞭解,明瞭對方文化思維及制度,各方面合作都會更順暢。尤其是澳門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文化交流可讓澳門梳理本地文化,找出澳門文化精髓所在,將澳門的文化向外傳播,這過程不僅可宣揚文化,更可為澳門文化創意產業開拓市場,文化交流做得好,未來澳門文化產業的發展將事半功倍。

其實,文化交流不僅對澳門有利,澳門的文化特色,尤其是相容並蓄的交融特質,對內地文化發展有特殊作用。去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 為此,也提出“堅持改革開放,著力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文化開放水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積極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澳門文化是中國文化一個重要部分,但正如我們所言,仍需要與內地交流,讓澳門文化的優良特質融入中國文化的核心。

而且“決定”還提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開展多管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文化相互借鑒,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共同維護文化多樣性。創新對外宣傳方式方法,增強國際話語權,妥善回應外部關切,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瞭解和認識,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這方面,澳門文化所具的特質,以及澳門的平臺作用應該發揮巨大作用。正如本澳“澳門學”研究學者所言,澳門獨特的歷史沿革帶來的文化交融和發展過程,與其他地區“血與火”的過程不同,澳門進行的文化交融和平理性,這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與不同國家和地區文明交往提供借鑒。澳門是聯繫西方的平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可更好向西方展示我國文化,澳門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作用不容忽視。

交流形式與內容應有突破

“十年來,內地與澳門的文化交流日益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