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禪院——《望廈條約》簽訂地

【中新社7月5日電】 談起澳門佛教,不能不談普濟禪院;提起中華民族百年國恥,也不能不提這座位於望廈山的廟宇,因為在169年前,中美《望廈條約》就是在這座禪院的後花園簽訂的。

169年過去了,歷史早已翻過了屈辱的那一頁。一個雨後的清晨,記者走進普濟禪院,感受到的,只有佛門聖地的那份寧靜。雨後的花草鮮嫩欲滴,爭奇鬥艷,沒想到在繁華澳門的鬧市中,竟然還保留著這麼一片凈土,令人嘖嘖稱奇。

普濟禪院,俗稱觀音堂,位於澳門半島的美副將大馬路,是澳門最著名的古剎之一,與媽閣廟與蓮峰廟並稱為澳門三大古廟。在1992年,更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

普濟禪院初建於元朝,是澳門現存最大及最古老的寺廟,具有典型的南方廟宇特色,主體建築分為大雄寶殿、長壽佛殿和觀音殿三重大殿,院後還有廣闊幽深的後花園,是一座頗具規模的佛寺建築群。

沿著門口寬闊的石階緩步而上,“普濟禪院”四個大字遒勁剛正,一副對聯刻在石柱上:“貝葉傳經西天竺境,蓮花妙法南海觀音”,飽含禪理,耐人尋味。

走進廟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歷代著名藝術家米芾、董其昌、劉墉、章太炎、高劍父、關山月等人的書畫詩文,懸挂于殿堂供遊客觀賞。

據介紹,關山月在1938年廣州淪陷時,千里尋師赴澳門,住在普濟禪院,跟高劍父大師學畫達兩年之久。禪院的後花園,還保留著關山月為該禪院原主持慧因法像題詩:逃奔國難病難忘,得佛奇緣庇客床;兩載神燈齊弄墨,亦師亦友亦同窗。

然而,普濟禪院之所以聞名遐邇,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這裡是中美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簽署地。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國勢日衰,列強覬覦。1844年7月3日,美國專使顧盛以軍事恫嚇和外交說詐為手段,脅迫兩廣總督誓英在澳門望廈村(普濟禪院座落在望廈村內)簽訂喪權辱國的中美《望廈條約》,強迫中國開放通商港口,擴大美領事裁判權。

百年後,禪院于石桌後方立一亭碑,記述此事,警示國人,莫忘國恥。碑文中說,普濟禪院創于明天啟間,院之東園廣數畝,中置石案,道光二十四年中美訂五口貿易章程三十四款,即於此石案簽定,謂之“望廈條約”……

佇立在簽約的小石桌旁,記者心潮起伏,感慨唏噓。沉重的中華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史,就是從這張小小的石桌上開始的。

令人欣慰的是,澳門回歸後,徹底打碎殖民的樊籠,迎來了新的歷史時期,普濟禪院也迎來了新生。記者在池塘裏看到,小荷已露尖尖角,英姿勃發。似乎要告訴世人:屈辱已經過去,但歷史不該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