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昌的黨魁之路難題多

5月27日,民進党党主席暨縣市黨部主委、全台黨代表、縣市党部黨代表四合一選舉進行投票。蘇貞昌在各界的預料之中當選民進黨新一屆党主席。鑒於此次選舉過程中,民進黨內激烈內鬥及蘇貞昌從政以來彰顯的個人特質,黨內同仁紛紛籲其展現胸懷、團結全黨。輿論則認為,蘇在民進黨“大選”二次敗選之際再任黨魁,唯有妥善處理黨內派系整合、兩岸路線調整、重振政黨形象三大難題,才能帶領民進黨革新轉型。

蘇貞昌當選系預料之中

5月27日,民進党党主席暨縣市黨部主委、全台黨代表、縣市党部黨代表四合一選舉進行投票。蘇貞昌擊敗蘇煥智、吳榮義、蔡同榮和許信良等4人,以過半得票數在選舉中勝出,確定當選新任民進党党主席。據統計,本屆党主席選舉投票人數共16萬3808人,投票率為68.62%,創下歷史新高。候選人蘇貞昌為5萬5894、得票率為50.47%,蘇煥智得票數為2萬3281、得票率為21.02%;蔡同榮得票數1萬2497、得票率為11.28%;吳榮義為1萬6315、得票率為14.73%,許信良得票數為2763、得票率為2.49%。選舉結束後,中執會於5月30日確認並舉行新舊任黨主席交接儀式。

蘇貞昌當選後就兩岸政策、黨內團結及朝野對話發表聲明。關於兩岸政策,蘇表示,民進黨原有的價值、堅持、立場不變,但“中國不斷在變化,面對不斷變化的中國,要有靈活的方法去瞭解並互動,態度應該如此,做法應該更積極。”“民進黨從不回避與中國接觸,民進党要自信積極與中國互動,讓中國完整了解台灣,民進黨也要瞭解中國,不只是共產的中國,且是未來的、庶民的中國。”蘇並稱他將恢復設立民進中國事務部”。關於黨內團結,蘇表示,民進黨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黨主席就是要團結黨員、讓黨更有力量,他會帶領全黨同志一起努力。關於朝野對話,蘇表示,若朝野領袖對話能創造人民福祉、減少人民痛苦,“我不避免也不回避”,但若是為了見面而見面,就沒有必要。

此次選舉雖有五人參選,但相對於其他四位參選人,蘇貞昌的綜合競爭力遙遙領先,因此,這次選舉被認為是最無懸念的選舉,但選舉過程中引發的“四打一,真(圍毆”蘇貞昌的現象卻令外界大跌眼鏡,也讓綠營對蘇的人和問題頗為擔心。所以選舉一結束,民進黨內不少人籲蘇包容異己、團結全黨。高雄市長陳菊表示,新主席應扮演“桶箍”角色,把全黨箍起來、團結一致,讓民進黨再一次壯大,讓人民看見希望。期待蘇能重新點燃黨員熱情,持續改革與再造民進黨,盡速團結全黨及社會力量,發揚“二次創黨”精神,贏得2016。蔡英文表示,期待新主席和地方党部主委,深化基層耕耘,促進黨內和諧、平衡與團結。游錫呼籲,新主席敞開胸襟、接納黨內多元力量、傾聽各方不同聲音,包容異己,團結全黨,迎戰2014。謝系“立委”趙天麟認為,新主席須允許黨員有“大鳴大放”的空間,針對兩岸、內政、“外交”政策進行“路線辯論”,提出前瞻政策。趙盼蘇能帶領全黨提出全新路線、全新改革。“立委”鄭麗君期盼新主席不會再有過去派系紛爭的邏輯,而是能帶領全黨自我改造。鄭並呼籲蘇在政策上要深化“十年政綱”,社會面上則要廣泛與知識界、學界、民間團體與智庫緊密聯系,特別要讓政策的形成制度化。選前質疑蘇不夠“獨”的“獨派”大老姚嘉文則稱,希望蘇貞昌好好做,會持續觀察蘇如何處理黨務改革與涉扁議題。前北社社長陳昭姿認為,蘇若能盡快幫助陳水扁,將有助於黨內團結。

黨魁之路窒礙南行

第一,如何整合黨內派系力量,扮演好“桶箍”角色。其一,如何避免“蘇蔡之戰”延燒致其權力虛化。蔡英文雖敗北2012,但“挺蔡勢力”歷經積蓄經營、不斷壯大,已成為黨內一股突出而不可忽視的力量。此次党主席選舉過程更促使“親蘇”、“挺蔡”勢力形塑成兩大利益集團。蘇雖如願當選,但在地方黨部主委選舉中,親蘇勢力卻在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有政治指標意涵的“雙北”紛紛失利,尤其蘇系人馬連續掌控11年的新北市黨部由“英系”羅致政大勝,更凸顯蔡英文在黨內基層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蔡與蘇較量的政治籌碼大增,不少輿論認為“民進黨將有兩個太陽”,2016蘇蔡再戰已難以避免。若此,黨內挺蔡再戰2016的聲浪將如影隨形,蘇或將長期面臨蔡英文在黨內“精神共主”的挑戰,一旦蘇領導風格、理念受到質疑與反彈,“反蘇”勢力勢必乘機操作,助推黨內對蘇不滿人員持續不斷地集結、壯大,而以蘇黨內人緣和派系實力看,恐難在黨的決策機構裏掌握多數。

屆時,蘇的權力系統面臨被“架空”的危機,如何化解矛盾、實現派系合作,將考驗蘇的政治智慧。其二,如何在用權與放權之間尋求平衡支點,化解“反蘇”疑慮。一方面,蘇雖拿下過半票數當選,但縱觀選舉過程,蘇遭到“群起圍攻”,對手對其人格特質、“整碗捧去”的企圖心、角逐2016“大位”的私心等不斷提出質疑,黨內持續濃厚的“反蘇”氛圍確對蘇任党主席的正當性產生一定程度衝擊,蘇的得票率創下主席直選以來歷史最低也從一個側面映射出這一點。與此同時,蘇貞昌向來政治個性鮮明、作風強勢,喜於營造“蘇系人馬”的封閉地盤、排斥異己,受到黨內各方勢力的非議與不滿。

蘇能否持續放低身段,主動出擊化解黨內各方疑慮與不安,樹立起党主席的權威,將關係到其日後政治能量的延伸與拓展。另一方面,党主席握有充沛的政治資源與舞臺,包括黨職決定權及選舉提名權,例如接下來中常委、中執委的權力核心改組,乃至於2014年黨公職提名,都牽涉到各派系利益與實力消長,蘇如何化解各派系對其“整碗捧去”的惶惶不安,關關考驗接踵而至。倘若蘇在黨部人事安排及2014選舉提名中不願適度放權、廣納人才,必將引發各派系強烈質疑與反彈,屆時黨內又將陷入“合縱連橫、群雄傾軋”的派系混戰,如何弭平派系恩怨、掌握權力運作的平衡點對蘇而言難度不小。

第二,能否調整兩岸路線、贏得中間選民信任。其一,能否彌合黨內路線分歧與爭論。2012年“大選”失利後,民進黨內掀起一股檢討兩岸政策的聲浪。但黨內關於兩岸路線是否需要調整、如何調整產生多種不同主張,分歧與爭議很大,至今未形成任何觀點共識,隨著“敗選陣痛期”影響逐漸消退,黨內檢討路線的氛圍與聲音也愈加消極與迷茫,給島內選民留下“路線模糊、方向不明”的印象。與此同時,從此次“大選”看,兩岸政策已成為民進黨未來發展走向的重中之重。如此,誰能在兩岸路線中掌握話語權, 誰就可能贏得黨內主導權乃至參選2016的資本,但民進黨派系共治的權力體制不允許出現某一派系或人物作出重大突破、獨享權力資源的局面,正如臺灣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指出的,對蘇而言,“獨派”不支持他,“大舉西進”的許信良挺蔡,自由時報所堅持的李登輝“戒急用忍”路線又牽制他向前走,這使蘇就“像陷在蜘蛛網中,從哪里爬出來都不是,其選擇的路線相當有限”。

鑒此,在多方牽制背景下,蘇能否整合各派分歧、達成統一共識成為其重大課題。其二,能否克服自身能力不足、提出開創性論述。作為黨內“天王級”人物,蘇貞昌在兩岸主張上與激進“台獨”勢力有所區隔,對於有關臺灣前途、兩岸經貿等問題相對務實,但蘇一向欠缺兩岸論述能力,其本人及幕僚較少涉足兩岸事務,至今從未提出過超越“臺灣前途決議文”框架的具體系統論述。當選後,蘇更是表示党主席對兩岸議題只需“表達態度,無需宣示如何做”,這顯而易見在為其日後回避路線調整提前鋪陳與解套。但蔡英文的“回避”策略已證明其無法贏得中間選民信任,蘇若志在2016,此一關卡必然繞不過去。 其三,能否在“深綠”與“中間”取巧平衡。今年“大選”敗北,島內選民不放心民進黨兩岸政策被公認為是主要原因。

面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深入島內民心、與大陸互通往來成為歷史潮流的客觀事實,民進党清楚地意識到必須在兩岸政策上尋求改變,否則將無法贏得中間選民信任,走完“最後一哩路”、重返執政。但蘇又面臨黨內“基本教義派”的強力牽制,甚至黨內有人認為正是因否認“九二共識”、堅持“台獨”“神主牌”才使民進黨維持了45%的基本盤,若貿然調整路線將無法與國民黨作出明顯區隔、引發“深綠”出走危機,民進党將成一盤散沙、無力凝聚選民支持。如此,如何帶領民進黨走出結構性困境,在“深綠”與“中間”選民間取得平衡點,對蘇而言無疑將是一項重大而艱困的政治考驗。

第三,如何理性問政、形塑成熟清新的政黨形象。隨著島內政治文化的不斷發展,選民政治心態漸趨成熟理性,多數選民是非辨別力不斷提高,向公平正義等基本道德價值的回歸傾向上升,開始排斥藍綠惡性政爭,尤其對好鬥性強的民進黨不時製造操縱政治話題,引發極端、過激的政治行為感到厭惡。日後,蘇貞昌能否帶領民進黨理性問政,形塑成熟清新的政黨形象將關係到民進黨轉型革新的成敗。就此而言,蘇處理好以下幾點至關重要:其一,能否與陳水扁切割、塑造清廉形象。自陳水扁入獄定讞後,其島內聲勢與影響力逐漸消退,但此次党主席選舉,為爭取最大政治利益,“救扁”、“赦扁”議題成為多方勢力上演政治戲碼的最大渠道與舞臺,主席選舉與涉扁議題緊緊糾葛在一起。扁案的貪腐形象深植民心,選民不免對民進黨一邊大張旗鼓救扁、一邊高喊革新轉型感到質疑,未來蘇如何處理涉扁議題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其二,能否改變“內鬥攻訐”的權謀形象。民進黨向來每逢選舉必有內鬥、弊案攪局,往往給島內民眾留下負面的權謀印象。

2012年“大選”黨內初選蘇蔡激戰的裂痕尚未弭平,此次波濤洶湧般的派系廝殺、“黨員名冊外泄案”又伴隨黨魁選舉始終,各方勢力與5位候選人疏於政策論述與辯論,忙於攻訐與權鬥,喪失現代政黨應有的理性與格局,令選民大失所望。如何改變民進黨爭權內訌給選民造成的負面觀感、重塑溫和理性形象,是蘇需要警醒反思的課題。其三,能否改變“為反對而反對”的功利形象。以街頭運動起家的民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