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全代會有新氣象體現蘇貞昌風格

民進黨第十五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昨午在臺北市國際會議中心登場。由於這次黨內大型會議是新任黨主席蘇貞昌就職之後的第一次「全代會」,蘇貞昌的領導和工作風格如何,是否會將此次會議將黨機器弄成「蘇記號」,就值得高度關注。據現場實地觀察,有幾個「亮點」,確實是與往年的「全代會」有所不同的。

其一、是會議開得乾淨利落,體現了蘇貞昌的幹練作風。這次「全代會」,是換屆的「全代會」,而且也是蘇貞昌接任黨主席之後的首次「全代會」,按照以往慣例,將要貫徹「新人事新作風」,建立新主席的風格和權威,因而修改「黨章」、審議通過「大會宣言」和提案,就成為會議的重點。而昨日所見,會議所通過的題為《前進吧!台灣》大會宣言,是歷來最簡短明快的文件,只有八百八十四字,用詞卻又能呈現氣氛,但卻沒有譁眾取寵、煽動情緒的內容,從中可折透蘇貞昌既幹練又務實的作風。而且,七個小時的大會秩序流程安排,將大部分的時間(五個半小時)放在例行的新一屆中執委、中常委及中評委選舉開票方面,而包括黨務工作報告(書面)和審議黨代表提案的會議時間,除開幕式的半個小時外,只有一個小時。因此,幾乎所有黨代表提案,包括公職候選人提名恢復黨員投票提案在內,都轉送中執會討論,待下次「全代會」解決。這可見蘇貞昌的明快作風,而且也能和諧黨內各派系。

其中最明顯的,是公職候選人提名恢復黨員投票提案。本來,當蔡旺詮領銜提交該提案時,人們都認為這是要廢除當初為蔡英文「量身訂做」的全民調方式,因而同樣也是一個為在基層中有群眾基礎的蘇貞昌「量身訂做」的提案,因而獲得不少向新主席「輸誠」的知名黨員甚至是「天王」的支持,都以為必然會獲得通過。正因為如此,昨日就有大批記者包圍著蔡英文,向她纏問對此事態的感覺。但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個提案提交大會審議討論時,只有領銜提案的蔡同榮的發言是支持的,而且還是屬於提案者的「說明」性質,其餘的發言者,基本上是持反對態度,而且也說得頗有道理。主持大會的蘇貞昌也就趁風駛帆,提議交由中執會處理,從而避免了一場可能會造成黨內撕裂的「攻防大戰」。

其實,在二零一四年底的「七合一」選舉之前,台灣地區沒有大型公職選舉;而民進黨的「七合一」選舉的黨內提名作業,是在二零一四年五月間進行,還有時間折衝,因而這個提案並沒有現時就通過的急迫性。而按《民主進步黨黨章》規定,修改「黨章」必須有三分之二出席黨代表贊成才獲通過,黨代表中的「英系」人士並不少,因而這個是由黨代表提出的提案,獲得通過的機會就不高。但倘是交由以「非英系」為主的中執會處理(「英系」沒有推舉候選人參選),並獲中執會通過,那就是黨中央的提案,爭議性就較小,獲得通過的機會就甚高。

還有一個情況值得注意的是,黨代表蔡明通領銜提出的「救扁議案」,建議黨中央成立「救扁小組」,並由黨主席擔任其召集人,這由於觸及到陳水扁的刑事犯罪問題,尤其是在國民黨馬英九團隊也爆發了林益世涉嫌貪賄的敏感時刻,可能會引起社會反感。實際上《中央日報》電子版就發表了題為《民進黨全代會救扁重於救台》的點評文章予以批評。。結果,讓黨中央秘書長林錫耀以輕輕的一句「黨中央在六月二十七日中執會已通過聲援陳水扁保外就醫案」,就給打發掉了,黨代表無人提出異議。這既滿足小部份「扁系」的意願,又不致造成社會惡感。由此,民進黨新一屆黨中央除了是風明快之外,也具有一定的政治藝術。

其二、民進黨的作風也有所改變,並向好的方面發展。過去的「全代會」,炮聲隆隆,火花四射,甚至互相攻擊。這次「全代會」特別在「發言規則」中,強調「發言內容盡量扼要簡明,對事不對人,勿作人身攻擊或侮罵譏刺,保持冷靜和氣態度。」而上臺發言的黨代表們也確實做到如此,不但是氣氛平和,而且也基本上做到在三分鐘內把話說完。過去的那種長篇大論,不顧工作人員按時間提醒鈴還講個不停,導致麥克風被「消聲」的情況,不再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全代會」共有十五項黨代表提案和四項黨代表臨時提案,除了「恢復黨員投票」提案被拿到大會發言討論之外,其餘的提案全被大會主席蘇貞昌提議交由中執會處理,再提交下次「全代會」審議。這就具有三層意涵,一是避免了這次「全代會」沒有黨中央提案的遺憾——舊一屆中執會不願「強加於人」而沒有提案,新一屆中執會也因尚未產生而來不及提案;二是強化「蘇記」中執會的權威,形成所有黨代表提案都應先交由中執會審議的「潛規則」;三是化解了有可能會在這次「全代會」出現的尷尬情況,這除了是上述的「恢復黨員投票」及「救扁」提案之外,還有陳歐珀所提的為蔡英文「挪火煮食」的在「黨章」中增訂卸任黨主席得為中執委提案,林金忠所提強化民進黨「神主牌」的「透過正式且公開的討論方式,嚴謹界定民進黨的『創黨精神』及『核心價值』內涵」提案,都沒有被提交大會討論。但也「錯殺良民」,由李養生領銜所提「金門為兩岸交流的龍門之地,推動金門為『和平經濟特區』,有助於我黨在交流事務中獲得更多的『政治話語權』」臨時提案,也同樣沒有被提交大會討論。

其三、在新一屆中執委、中常委選舉中,「蘇系」獲得實質性勝利。「新蘇連」獲得最多席位,蘇貞昌牢牢掌握黨中央權力核心。再加上當然中常委高雄市長陳菊、台南市長賴清德,都是「新潮流系」,是廣義的「新蘇連」,有利於民進黨中央的一元化領導。

其四、蔡同榮失利,考驗「蘇蔡聯盟」。曾任「台獨聯盟」並熱衷於制定「公投法」的蔡同榮,在「公媽派」色微之下,成為黨內「孤島」。這是他提出「恢復黨員投票」提案,就有討好蘇貞昌,與其進行「選票魔鬼交易」的意味,以蘇貞昌放棄爭取第二席中常委,來保送社會形象頗受爭議的蔡同榮上壘,換取在未來的黨內多場競選中,蘇貞昌在對民進黨支持者頗有影響的「民視」的高出鏡率,並要把「假想敵」蔡英文排擠出鎂光燈之外,從而將她的政治能量壓縮至最小。這齣蘇貞昌將會聯合「老蔡」(蔡同榮)打擊「小蔡」(蔡英文)的政治權謀大戲,卻因蔡同榮在抽簽中落選,而告破局。

其五、黨代表秉公辦事。那個「恢復黨員投票」提案,本來是有利於蘇貞昌,對蔡英文不利;而民進黨籍的臺北市議員大多支持蘇貞昌。但這些「當然黨代表」在發言中,大多表達反對態度。這頗令人感到驚奇,但也讓人看到民進黨理性成份增高。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就是梁文傑等新秀,是靠民調而不是靠黨員投票獲得臺北市議員候選人提名,也有為自己「挪火煮食」之嫌。

其六,雖然蔡英文敗選後,黨內掀起檢討兩岸政策的輿論高潮,而蘇貞昌也曾表態必須調整黨的兩岸政策,但卻沒有任何一位黨代表就此提交提案,連蘇貞昌也沒有暗示其人馬提案。這既有可能避免為蔡英文「作嫁」,也是為了防範謝長廷「喧賓奪主」。估計,要待蘇貞昌的連任黨主席不成問題後,留待下一次「全代會」或加開「臨全會」來解決。

(發自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