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口岸和松山行人通道計劃說開去 從新口岸和松山行人通道計劃說開去

工務局前日公佈了「山邊街美化及新口岸和松山行人通道計劃」。據工務局副局長劉振滄介紹,該「計劃」分三區施工。第一區範圍為羅理基博士大馬路聚龍酒家至聖羅撒學校一帶,工程主要包括道路美化、開通山邊街道路及於隧道圍行人隧道出口處加設升降機;第二區工程主要在白頭馬路焯公亭下方,即澳門中聯辦的後方興建一個佔地面積約一千二百平方米的公園,及約五百平方米的綠化區,以及一座約高二十六米的升降機塔樓,還有通往白頭馬路焯公亭的行人天橋,該步行系統一直通至松山。第三區工程則主要配合第二區的步行系統,挖建兩條行人隧道,並透過升降機至松山健康徑出口,及至金融管理局側靠近東望洋斜巷處出口。該「計劃」完成後,配合已使用的羅理基博士大馬路「東方拱門」行人天橋,將串連新口岸區及中區各個步行系統,透過天橋、隧道、步道、升降機和扶手電梯等靈活組合,在新口岸區至中區將建立起一條便捷、安全、迅速的步行路徑,改變兩區步行路徑單一現況,行人由新口岸區往返中區或華士古花園一帶,就無須繞一段路途較長的路,並有效減輕大賽車期間封路造成的不便。

考慮到殘障人士及長者的無障礙通行,故將在上述步行系統中加入無障礙元素,如興建附有發聲提示裝置及凸字按鈕的升降機、扶手電梯及鋪設導盲磚的行人天橋及隧道,亦會翻新改造固有的行人過路設施等。由於第二區涉及一宗霸地個案,政府已刊登最終決定告示,並進入相關行政程序,現為聽證階段,倘違法者最終沒有歸還霸地,政府會展開收回工作,期間所涉及的費用皆由違法者負責。

透過這個「計劃」的公佈,使得「東方拱門」附近的過街行人天橋,成為這個「計劃」的配套工程一部份,並構成一個整體。當時修建這座行人天橋時,有人在網絡上和電台互動節目中,抨擊說「只不過為了中聯辦等一班高檔權貴方便上下班而設」,此種言論還上了香港報章的版面上,現在終於真相大白。這也證明,某些人總是「見到風就是雨」,未經調查研究,看到某些表面現象就聯想力豐富地亂噏一頓,無限上綱,待到真相大白時又以其他的什麼「理由」了掩飾自己的失言,甚至是「聲大夾惡」,反咬一口。

其實,當年在山邊街興建隧道及行人隧道,與東望洋新街相連接之後,工務局就已有這個「計劃」,並在歐文龍時期就公佈過一次。就是在松山腳下興建升降機,讓新口岸的市民步行到山頂醫院看病或到松山晨運,以及在往來於新口岸與荷蘭園一帶,不用兜一個大圈,其中就包括了在羅理基馬路興建過街行人天橋,當時澳門中聯辦大樓尚未興建。而在新口岸區發展之前,每逢大賽車期間,都在東望洋斜巷路口搭建簡易式行人天橋,由此可見兩區之間的人員往來十分頻繁。尤其是後來新口岸的住民越來越多,對此便捷通道有迫切需要。

但在「歐文龍事件」爆發後,就被擱置了下來。筆者早年在與工務政務範疇某高官敘談時,曾表示擱置這個「計劃」甚為可惜。但似乎是工務政務範疇對「歐文龍事件」心有餘悸,陰影難消,抱著「做多錯多,做少錯少,不做不錯」的心理和情緒,將之束之高閣。現在又再舊事重提,雖然某些設計有所調整,但整體內容還是一樣的。這就顯示,「歐文龍事件」的心理陰影已經消散。

但為何在該「計劃」的配套項目之一的過街行人天橋興建,有人籍機亂噏一頓時,無論是澳門特區政府,還是澳門中聯辦,都不置一詞呢?看來,這並非是由於「理虧」,更並非是出於「軟弱」,而是對這種不負責任的言論不屑一顧。因為一開聲,就正中其人的下懷,找到了「尋釁」的機會,以其「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判賴」心態,繼續糾纏下去。反而對之實行冷處理,讓其獨自聲嘶力竭地表演,才能充分暴露其無理取鬧的本性。讓事實來證明真理,比與蠻不講理的糾纏不休,更有說服力。

《明報》創辦人查良鏞(金庸)多年前曾在一個訪談節目中指出,當年有一些小報為了打開「知名度」,提高銷量,天天刊文向他謾罵,並揚言要與他「隻揪」筆戰。但他冷靜以對,不為其動,繼續寫自己的武俠小說,繼續寫報章有水準的社評,「睬你都傻」。因為兩者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如果與之開辯,豈不貶低自己身格?查良鏞先生的這一處置方式,與工務局當年沒有反駁那些不負責任言論的道理是一樣的。人家不講道理,你何必奉陪;與爛仔吵架,自己也變成了「爛仔」。一定要沉得住氣,讓其自曝其短,自討沒趣。

新口岸區是本澳一個較為高尚的地區,當年曾有「澳門尖東」之喻。既有中央政府駐澳單位,如中聯辦、外交部特派員公署、解放軍駐澳部隊總部;也有政府機構和學校,如理工學院;還有不少娛樂場酒店。當然,更是居住了幾萬人,幾條馬路人、車流量較大,因而實施包括過街行人天橋在內的「山邊街美化及新口岸和松山行人通道計劃」,就是一項「以人為本」的施政作為,值得贊同和支持。

但該區仍然存在不少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尤其是松山腳下堆滿了廢棄汽車,不但是有礙觀瞻,而且也容易成為犯罪窩點。臨近回歸時,為了營造較好的氛圍環境,當時的市政機構撥出專款,在羅理基馬路靠近松山腳的一線,興建一道帶有蘇州園林色彩的圍牆,遮住那些堆積如山的廢棄汽車及雜物,還有荒蕪的地盤。現在,十二年過去了,這道圍牆應當完成其歷史使命,因而是清理那些廢棄汽車雜物的時候了。就此而言,實施「山邊街美化及新口岸和松山行人通道計劃」,尤其是收回霸地,清理雜物,興建公園和綠化帶,也有營造良好治安環境,尊重中聯辦、外交部特派員公署、解放軍駐澳部隊總部等中央駐澳機構,並維護其尊嚴的含意。

這就有必要清理中聯辦附近及解放軍駐澳部隊總部對面的「汽車墳場」。據說,這兩塊地本屬一位「地產大王」所有,政府欲與其交換地皮,以協調整個松山山腳的發展,包括興建酒店。但直至目前為止,雙方未能達成共識。據稱,無論是中聯辦還是商住兩用高樓,都不希望旁邊是一個廢車場,而該區居民也一直投訴廢車場有礙觀瞻。現在,是解決此問題的時候了。

不過,「錯有錯著」,倘若當時業主就按照自己的計劃興建高層商住樓宇,由於當時尚未「申遺」,也由於當時特區政府決定廢止前澳葡政府頒布的有關松山及南灣一帶建築限高的兩條法令,這棟商住樓宇將會很高,甚至完全遮住東望洋燈塔。在「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之後,可能形成「遮塔效應」,被發出「黃牌」,變成拆留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