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再以「奸巧」之態迫蘇貞昌表態?

「謝蘇情結」又再發酵!謝長廷昨日下午在主持廣播節目時,針對媒體有關在民進黨將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的議題上,蘇貞昌、謝長廷的合作可能破局,原本被視為主委熱門人選的謝長廷,傳出可能生變,黨主席蘇貞昌可能親自主導兩岸事務,甚至不排除兼任該會主委的報導表示,「中國事務委員會」是「箭靶」,出任其主委是承擔而不是權力,如果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決定親自擔任主委,他予以尊重。而在謝長廷的電台節目開播之前,民進黨發言人王閔生則搶先發聲,指出這是編造的,從來沒有這樣特別討論過,委員會的相關人事安排還沒進行,須等「中國事務部」這個幕僚單位成立後,才會籌組「中國事務委員會」。王閔生還表示,「中國事務委員會」是由黨主席任命的任務編組,不是與主席平行的組織,委員會希望把所有專家學者、黨內重要人士共同納入,一起討論,凝聚共識。黨內重要幹部、前輩先進都是邀請對象,當然也包括謝長廷、蔡英文。

表面上看,之所以會有此爭議,是由於《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吳子嘉前日發表了《蘇謝兩岸合作面臨破局》一文分析指出,民進黨準備在今年九月後設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原先被媒體報導可望接掌該委員會主任委員的謝長廷,如今始終處於被動角色,儘管與蘇貞昌有過幾次「蘇謝會」,但真正掌握主導權的蘇貞昌,盡是與他聊些言不及義的瑣碎黨務,真正攸關黨前途的兩岸「正事」,迄今不曾與正式向他開口談合作。儘管整個情勢尚未明朗,但現在已能斷言,「蘇、謝合」已瀕臨破局。而媒體當即借題發揮,一時間「蘇謝破局」繪色繪影,煞有介事。這並非是空穴來風,吳子嘉已經從黨內的種種蛛絲馬跡中看出了瞄頭。但無可否認,就連謝長廷自己也感到,有可能會被蘇貞昌「出賣」。

其實,蘇貞昌可能不會指定謝長廷出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筆者早就有所預感。這除了是本欄早前曾經分析過的原因,如蘇貞昌擔心謝長廷籍著主持黨內「中國政策大辯論」的機會,成了各派系的「共主」,及擔心謝長廷在出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之後前往大陸訪問,會對蘇貞昌形成「搶飲頭啖湯」的效應之外,昨日謝長廷所說的他主張「憲法各表」,與蘇貞昌、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堅持「一邊一國論」的立場相悖, 倘是由謝長廷來主持「中國政策大辯論」,可能會徒添困擾,爭論不休,難以達成共識。這更是政治上的原因,是與「蘇謝情結」無關的,而是關乎民進黨的「神主牌」是否被砸爛。

因此,昨日謝長廷的主動「示弱」,正如當年「總統」初選時蘇貞昌批評謝長廷「奸巧」那樣,看在蘇貞昌的眼中,又是一個「另類奸巧」之計,在柔性進迫蘇貞昌:究竟是否用我,你就看著辦吧!

這個問題確是可令蘇貞昌陷於兩難之中。倘是起用謝長廷,就將會有以上的問題發生。而且更嚴重的是,由於謝長廷昨日擺明車馬炮:「憲法各表」,這與蘇記黨中央堅持的「一邊一國論」完全不同,倘謝長廷主持「中國事務委員會」通過「憲法各表」的決議,拿到中執會或中常會審議時,被打了回票,政客名咀媒體就必然會見縫插針,再次挑起「蘇謝矛盾」的話題,那可怎麼辦?

倘是不用謝長廷,那麼,「奸巧」的謝長廷必會高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之歌,「投奔英營」與蔡英文合作,無論是二零一四年五月的第十五屆黨主席選舉,還是二零一五年的民進黨「總統」初選,老謝和小英的結盟,再加上在二零零七年「總統」初選中,也與蘇貞昌過不去的遊錫的加盟,蘇貞昌即使是有「新潮流系」和「綠色友誼連線」支持,也將難以抵擋也。何況,「新潮流系」中也有不少人支持蔡英文,並不全然支持蘇貞昌。即使是被認為支持蘇貞昌的「新潮流系」成員,也有不太認帳的表現。比如,在剛過去的民進黨第十五屆「全代會」第一次會議上,被視為親蘇的「新潮流系」新生代的臺北市議員梁文傑,在討論是否恢復黨員投票的議題時就上臺發言,展示刊登「一票三十萬」報導的《聯合報》(其實,該報導不是指中執委候選人直接以三十萬元買一票,而是指其為「人頭黨員」代繳每人每年三百元黨費的花費),大義凜然地表態反對恢復黨員投票。

謝長廷這一招「柔性逼宮」也真夠「奸巧」的了。別看「英系」在這次「全代會」上全線「示弱」,不派出代表參選中執委(既然無人參選並當選中執委,就更不可能有人參選並當選中常委),其實這是韜晦之計,將「英系」的黨代表手中的選票,投給有默契的其他各派系的候選人,以爭取這些派系在兩年後的黨主席選舉及三年後的「總統」初選中的支持,即使是恢復黨員投票,也將是立足於不敗之地。這也可說另一種形式的「賄選」,以選舉中執委的選票,來「賄賂」未來黨主席選舉及「總統」初選的選票。

為了防止謝長廷「投懷別抱」,王閔生昨日就聲稱,「中國事務委員會」當然也包括謝長廷、蔡英文。這既是要穩住謝長廷,也是要預設制約謝長廷的機制——「中國事務委員會」若有任何決議,還是要經過黨正式的決策機構中常會或中執會,甚至可能要送「全代會」通過。這就顯示,即使謝長廷主持「中國事務委員會」,也並非是「終局決策」,必須經過中常會或中執會以至「全代會」審議及表決。屆時遭到推翻,並不是蘇貞昌個人的責任,因為中執委和中常會成員的構成,除「英系」之外,各派系都有。這是「集體決策」,並非蘇貞昌一人可以決定也。

但是,王閔生所說的「委員會是由黨主席任命的任務編組,不是與主席平行的組織,委員會希望把所有專家學者、黨內重要人士共同納入」,可能只是說對了一半。對了的那一部份,是「委員會希望把所有專家學者、黨內重要人士共同納入」;至於有可能不對的那一部分,就是「不是與主席平行的組織」。實際上,在民進黨中央黨部架構中,現存的兩個以委員會形態存在的機構---財務委員會和政策委員會,其中的政策委員會就是由黨主席兼任其主委,而財務委員會則是由黨主席提名經中常會同意後聘任之。政策委員會的主委之所以是由黨主席兼任,是因為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與民進黨中央並無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全靠政策會來在兩者之間進行協調聯繫,因而其主委就由主席親自擔任。而財務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為民進黨籌款,與政策及決策事務無關,因而就無須由黨主席兼任其主委。

因此估計,未來的「中國事務委員會」,可能會採取政策委員會的模式,還是將由黨主席蘇貞昌兼任其主委。但為了拉住謝長廷,就可能會增設一個執行主席的職務讓他擔任,以滿足他的「在兩岸事務上發聲」的強烈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