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要處理自己後事成立個人紀念館?

李登輝前日在「政策會」募款晚會上突然語出驚人:「政策會」將於今年底前改名為「財團法人李登輝基金會」。該基金會的首要目標是推動建立「李登輝圖書館」,該圖書館將收存「政策會」過去十多個強化台灣主體意識,深化台灣民主打拼過的記錄,及他的相關資料、藏書等,提供給有興趣研究台灣民主化的人參考,並繼續作為推動深化台灣民主,確立台灣主體意識的教育基地。

李登輝此舉以人們一個強烈的印象,李登輝正在處理自己的後事:一、李登輝有鑑於其本人已經八十九歲,且心臟又安裝了幾個支架,時日無多,認為有必要透過成立「李登輝基金會」及「李登輝圖書館」,作為其個人的紀念館,「流芳萬世」;二、李登輝本來是計劃以「李連教育基金會」的選舉補助金來成立「李登輝圖書館」的,但因黃昆輝將之挪用來炒股造成嚴重虧蝕,只能使用「政策會」的財資了,這也有防止在自己「百年」之後,黃昆輝將「群策會」的財資花光用盡之意;三、李登輝擔心在自己「百年」之後,黃昆輝等人會逐步侵蝕他的物質和精神財產,「群策會」及台聯黨都將會落入黃昆輝等人的手中,逐步消減自己的印記,因而必須在自己「百年」之前,將「群策會」轉型為「李登輝基金會」,並成立「李登輝圖書館」。

確實,李登輝、黃昆輝,台聯黨、「李連基金會」、「群策會」、「台綜院」,交纏糾結在一起,發生了許多的變故。本來,黃昆輝是李登輝最信得過的人,因而讓他掌管「李連基金會」,統領台聯黨,擔任「群策會」的副董事長。但最後卻因錢而反目,甚至導致李登輝與台聯黨決裂。原來最信得過的人,現在卻是最信不過。

實際上,就以「李連基金會」為例,一九九六年,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李登輝和連戰「李連配」以五百八十多萬票贏得大選,並獲得一點七億元選舉補助款。當時,李登輝把這筆錢全數捐出,成立「李連教育基金會」,計劃為最弱勢的原住民學生提供教育機會,也期待為台灣培育青年政治人才。但錢捐出去後,李登輝就不再過問,由黃昆輝全權負責。但經過十四年後,當今年五月間李登輝要用這筆錢來建立「李登輝圖書館」時,才發現只剩下五千多萬元。原來是黃昆輝將之用來炒股,導致嚴重虧蝕,氣得李登輝直吹鬍子,只得另想他法,最後將眼光盯在「群策會」的身上。

本來,「群策會」與「李連基金會」是兩個既有交集,又互不相幹的財團法人,「李連基金會」的資金來源,正如上述,是於一九九六年「總統」選舉時後所領取的選舉補助金;而「群策會」則是向親綠財團或政治投機商人籌募經費而成立的。「群策會」自詡是一個「行動智庫」,有一批專業專家、學者專門負責針對臺灣的熱點問題進行民意調查、並進行法案的研修、草擬。李登輝雖然自稱這個政治性的團體標榜「超黨派」、「超族群」,但卻收攏了一大批親綠學者。據島內媒體披露,「群策會」成立有兩個重要目的。一是全力支持台聯黨成為「國會」新政黨;二是呼籲國民黨理念相同者加入政策合作的結盟,以圖分裂國民黨。實際上,「群策會」成立之後,當時任民進党主席的謝長廷就指出,李登輝成立「群策會」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國民黨的分裂。時任國民黨智庫執行長的江丙坤也指出,「群策會」並非智庫,而是「綠營選後的政治聯盟」,是李登輝統合「獨派」力量的政治組織。島內媒體則從「群策會」吸納的全是清一色的「獨派」代表人物的事實來說明其「台獨」屬性。 因此,在認清李登輝的真實面目後,國、親、新三黨明確表示拒絕加入「群策會」。

「群策會」的組織龐大,下設研究處、教育處、校友服務中心、秘書室。其中研究處負責各項國政議題的研究及舉辦各項研討會、論壇等活動;教育處負責辦理「李登輝學校」的相關活動;校友服務中心負責「李登輝學校」校友的組織、聯絡及相關活動的辦理;秘書室負責一般行政、總務作業事務。「群策會」成立後,舉辦了多次大型研討會活動,包括「終止動戡二十週年」、「台灣國家經濟發展研討會」、「ECFA」和「正常國家vs台獨」等,甚至把手伸進港澳事務,於二零零三年舉辦了「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研討會,邀請了劉慧卿、塗謹申等人前往參加並發表了攻擊「二十三條立法」的言論。

但由於「群策會」花錢如流水,所籌募到的資金已經日漸枯竭。由此,李登輝可能是擔心在自己「百年」之後,「群策會」再無號召力籌募經費,而實際掌握其運作的黃昆輝等人卻仍然不知節制,就將總有一天會關張大吉。因此,倒不如趁現在自己還活著,對「群策會」還有「話語權」,而促成「群策會」的轉型,將原本是「動態」亦即經常舉辦活動的「群策會」,轉變為「靜態」亦即是只作展示,不搞活動的「李登輝基金會」,以節省和保存經費。並趁此機會,把原本計劃由「李連基金會」成立,但因剩餘基金不多而未能成事的「李登輝圖書館」,改由「李登輝基金會」來承擔。

李登輝要建「李登輝圖書館」,當然是要在自己有生之年,為自己建立一個個人的「紀念館」。按照李登輝的說法,「李登輝圖書館」要把「群策會」過去十多年來,所有為強化台灣主體意識、深化台灣民主所打拚過的記錄,以及他個人相關資料、藏書等物品,全部收存起來,提供給未來對研究台灣民主化有興趣的人參考;同時,也要繼續作為推動深化台灣民主、確立台灣主體意識的教育基地。

這實際上就是李登輝個人在政壇上走過的路的全紀錄,不啻是一個「李登輝紀念館」,展示李登輝的物質和精神「遺產」。尤為重要的是,要樹立李登輝是推動台灣民主化的主帥的形象,不能讓「黨外」和民進黨奪走,並將「李登輝主義」流傳下去,使之成為台灣政治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頁。

李登輝急於要成立「李登輝圖書館」,除了是考慮到自己的年齡及身體狀況之外,也與「國安密帳案」已經開庭審理有關,因而使他產生了強烈的緊迫感。「國安密帳案」是當年李登輝還在臺上時,與國民黨前大掌櫃劉泰英等涉嫌侵佔「國安局」進行「秘密外交」的公款七百七十九萬多美元,透過洗錢後,購買「台綜院︿辦公室及支付開銷,而遭特偵組依貪汙、洗錢等罪起訴李登輝、李登輝兩人。.如果法院判決兩人有罪,將會追繳所侵吞的公款,「台綜院」就有可能會關張。

總之一句話,在李登輝「百年」之後,即使是「群策會」、台聯黨及「台綜院」能夠繼續運作下去,卻不一定會為李登輝樹碑立傳,甚至其業權可能會被他人拿走;而成立「李登輝基金會」並設立「李登輝圖書館」,才是李登輝個人的「紀念館」。因此,此舉的「處理後事」意味,也就十分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