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響「胡連會」折透馬英九兩岸策略轉變

一連八天的第二十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年會,於昨日開始在俄羅斯的海參威舉行。其中的「重頭戲」--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於八日進行。國家主席胡錦濤將第十次出席,而馬英九的代表連戰也將第五度出席。按慣例,胡錦濤將與連戰會面。由於胡錦濤將於明年三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卸任國家主席,故今次他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是最後一次。換言之,在「APEC」場合上的「胡連會」,今次就將會是絕響。

正因為如此,胡錦濤與連戰在今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將會談些甚麼?會否趁此「最後的機會」就一些重要的問題交換意見?也就極為引人注目。為此,台灣媒體及政界紛紛揣測,有說是胡錦濤將會提出「兩岸合作保釣」的訴求的,也有說是胡錦濤將會提出「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論述的。但這些均被連戰所否認,他日前在與馬英九會面後對媒體指出,「APEC」是經貿議題,因而將會與胡錦濤商談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服務貿易協議等問題。

此說似是有一定道理,也符合「APEC」的性質。但似乎實情並不那簡單!委派連戰代其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馬英九,心中另有算盤。實際上,上月二十七日的馬英九在接見連戰時就聲稱,「美牛」問題解決,盼年底前與美國恢復「TIFA」協商,也盼將參加「APEC」會議的連戰藉機與美方交換意見。馬英九對連戰說,馬政府近年來努力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包括與日本完成了投資協議的簽訂,與新加坡及紐西蘭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談的也都還算順利。另外在「美牛」過關後,台美投資暨貿易架構協定(TIFA)的復談也相當樂觀,台灣希望能在八年內,爭取加入「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TPP)。而馬英九在這次會面中,並無委託連戰與胡錦濤商談兩岸關係甚至是兩岸經貿關係的問題。

這就進一步證實了本欄曾經作出過的分析:盡管在「總統」選舉的電視辯論中,馬英九批評蔡英文的「從世界走向中國」策略是錯誤的,應當實行「從中國大陸走向世界」,但在實務上,他卻是從其第二個「總統」任期開始,就已扭轉了其「從中國大陸走向世界」的路線,改為奉行「先親美友日後和大陸」策略,開始考慮「走向世界」,「開拓國際活動空間」的問題了。這從他在二零零八年的首次就職演講中,將「進行兩岸政治對話」與「開拓國際活動空間」並列,而且還是將「進行兩岸政治對話」擺在「開拓國際活動空間」的前面,到了今年五月二十日他在其第二任「總統」任期的就職典禮上的講話,只有「開拓國際活動空間」而無「進行兩岸政治對話」中,就可管中窺豹。因此,馬英九寧願不惜與民進黨鬧翻,也要護航「美國牛肉案」過關;在談到與「TWO」成員國洽簽「FTA」的問題上,埋怨「中共阻撓」;在釣魚島問題上,提出《東海和平倡議》,要與中國大陸搶奪話語權,至少是不能「被邊緣化」。這些,都在在地折射了馬英九「開拓國際活動空間優於兩岸關係」的思維定勢。

雖然馬英九對連戰所說的那番話,沒有溢出「APEC」的亞太經濟範疇框架,但卻顯然要利用這個難得的台灣可與亞太主要國家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會面的機會,進行接觸交流以至試探。至於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的接觸,則機會較多,包括「國共論壇」和「海峽論壇」等,這個任務主要是由中國國民黨的另一榮譽主席吳伯雄來承擔,因而不宜浪費台灣極為難得的「國際場合」機會。

或許,馬英九還有一點兒「小心眼」,那就是反正胡錦濤即將卸任,要讓連戰在「APEC」場合與大陸領導人深入交談,也等待新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履任之後。這種心理,也反映在民進黨方面。實際上,民進黨內之所以前一段時間掀起一股「大陸熱」,後來又沉寂了下來,主客觀原因固然很多,但大陸執政黨領導機構將會在中共「十八大」進行調整,及中央政府也將要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換屆,因而要「前進大陸」,也是在大陸「新班子」上場之後。

在兩岸之間的主要經濟協議已經簽署,卻又不願接續下去進行兩岸政治對話之下,馬英九就「及時」地調整戰略方向,要轉為「開拓國際活動空間」了。其中,作為留美博士生的馬英九,最為重視與美國的貿易關係。因此,在苦戰「美牛案」中,就老是強調「美牛案」過關後,可與美國重啟「TIFA」商談,有助台灣參與「TPP」,並進而為與美國商談「TIA」打開大門。

其實,台灣早在一九九四年,就已與美國簽署了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但這只是只是台美雙邊諮商的平臺,並不等於是「FTA」(自由貿易協議)。實際上,台美雙方當時之所以簽署這一紙協議,只是為了讓台美經貿往來有一個定期的官方協商平臺而已。這紙協議簽了十八年,但只是舉行過六次會議,而這些會議所討論的一切議題,從來就不是為了建立「FTA」而談。也因此「TIFA」雖已生效十八年,但迄今雙方距離邁出洽談「FTA」的第一步,都還極為遙遠。「TIFA」的重啟,更不等於台灣已經拿到台美簽署「FTA」的「入門票」。

但馬英九如此熱衷重啟「TIFA」,看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在他對連戰強調的「台灣希望能在八年內,爭取加入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TPP)」。所謂「TPP」,是在「APEC」的架構內,從二零零二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係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實現零關稅。目前已經參加或正在磋商入會的國家,有汶萊、智利、新西蘭、新加坡、澳大利亞、日本、馬來西亞、秘魯、美國、越南、墨西哥、加拿大。這個由美國催生並深受美國影響的「TPP」,主要成員與入會磋商國大多由資本主義體系的國家組成(越南為「TPP」成員中唯一社會主義國家),因而對中國產生排擠效應。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什麼沒加入「TPP」談判?美國的解釋是,中國沒有申請加入;而中國的解釋則是,「TPP」沒有邀請中國加入。其實,其「圍堵中國」的態勢似乎要與中國催生的「東協+三(中日韓)」抗衡,變成一場中美兩國拉攏亞太經貿實體的角力戰。

而台灣方面卻極為希望能夠加入「TPP」,以擺脫北京的影響並突破孤立;加上「TPP」對中國的排擠效應,使得台灣能夠加入「TPP」比其他國際組織的可能性來得大,也就被視為「開拓國際活動空間」的「捷徑」。就更顯出馬英九的「戰略意圖」:在美中競爭中,馬英九的「選邊」,是傾美多於傾中。

美國的「重返亞太」或「重返亞洲」戰略,在經貿層面就是借助「TPP」來架空中國。而馬英九這麼急於參加「TPP」,盡管其主觀意圖是「走向國際」,但在客觀效果上,是否也在配合美國的「圍遏中國」戰略?也就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