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必要性與急迫性

二○○八年,馬總統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兩岸政策呈現全面鬆綁與大幅開放的局面,過去四年來兩岸三通直航、開放陸客來台觀光、鬆綁企業西進投資限制,以及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MOU)與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簽訂等,都使得兩岸間的經貿及金融往來規模愈形擴大,連帶的兩岸資金的兌換、存款、貸款、匯款,甚至是貿易結算的需求也愈加殷切。

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可降低無謂成本與額外風險

然而,在兩岸如此龐大的貿易與資金流通量下,主要使用的交易媒介卻非兩岸各自的貨幣—新台幣與人民幣,而是透過第三方貨幣(美元)進行,這顯然不符經濟效率。因為,無論是從貿易或資金匯兌的角度來看,利用第三方貨幣作為交易媒介,除會衍生出無謂的結算與匯兌手續費用,也會肇生額外的匯率風險。尤其是在現今美元弱勢而人民幣強勢的年代,持有美元勢必得面臨更大的貶值風險,除資產縮水的可能性大幅提升外,進一步也可能侵蝕廠商的獲利空間。

因此,為避免上述無謂的手續費及額外的匯率風險,直接以兩岸各自的貨幣進行貿易結算、允許雙方開立各自貨幣帳戶、甚至推動兩岸貨幣直接兌換,有其必要。而此,皆有待全面性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簽訂。

所謂貨幣清算機制,係指針對銀行間貨幣往來形成的債權債務關係,進行計算、兌換與結算的一種處理方式或途徑。貨幣清算機制的內容,包括指定清算機構、明白劃分清算的債權債務項目、規定清算的程序與辦法,及指定清算貨幣及匯率等。對已然實現兩岸大三通的台灣與中國大陸而言,資金流的開通趨勢難擋,未來有關貨幣之間的兌換及交易也將更形重要。

此外,由於兩岸的貨幣皆非國際通貨(international currency),若不簽訂貨幣清算機制就直接開通兩岸貨幣直兌或以各自貨幣進行貿易結算,甚至准開各自貨幣帳戶買賣各自貨幣商品,將無法確保最終清算資金來源,無形中加大彼此金融市場的風險。就政治層面來看,由於兩岸特殊的關係,更不可能在未簽訂任何貨幣清算機制前,就允許上述交易行為。

台商融資問題可以獲得緩解

現階段,兩岸政府基於一般民眾旅遊觀光以及廠商投資的需求,已初步開通貨幣現鈔的清算。中國大陸並指定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向台灣提供人民幣現鈔清算服務;而台灣方面,則是由台灣銀行與兆豐銀行分別與中國銀行(香港)簽訂人民幣拋補協議,作為人民幣現鈔拋補銀行。

此一作法,除確實為兩岸人民提供充足的便利性外,也為兩岸貨幣管理合作與逐步建立全面性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奠定基礎。但不容否認,現鈔清算無法提供龐大的經濟效益,兩岸貨幣直兌、存貸款、匯款以及貿易投資方面的業務開通,或許才是兩岸人民及企業最為殷切企盼的。

換言之,單就目前現鈔的清算而言,雖可滿足大多數觀光旅遊的個人小額人民幣現鈔的兌換需求,但對於那些已在大陸設廠的廣大台商來說,人民幣現鈔清算的重要性遠比不上人民幣存貸款及匯款方面的業務需求。特別是對毛利微薄的外銷導向型台商而言,若可與大陸廠商直接使用人民幣結算,當可節省大量的匯兌成本,立即提高整體獲利。

此外,大陸台商融資問題遲遲無法獲得有效的改善,尤其是對那些內購內銷型台商企業而言,原物料及製成品買賣計價單位幾乎都為人民幣,因此往往存在龐大的人民幣融資需求。然而,對於直接借貸人民幣,目前台商大多僅能透過陸資銀行、台資(外資)銀行大陸分行或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進行,但受限於兩岸金融制度面所形成的障礙、授信觀念與相關擔保抵押品的認知差異、徵信問題以及貸放規模限制等,台商企業往往無法從上述三類銀行取得足額的人民幣貸款。

有鑑於此,有些台商可能會透過台灣母公司向外匯指定銀行(DBU)進行融資,若無母公司的中小企業則可能直接向外資銀行借貸所需資金,然由此取得的資金往往不是以人民幣形式而是以美元形式到位,因此還是得面臨匯率風險與無謂的匯兌成本支出。

在此情況下,若能放寬DBU辦理人民幣相關業務,除可緩解上述問題外,更可做大兩岸金融的大餅。畢竟就現狀而言,DBU的企業戶遠遠大於OBU,且貸放規模也遠高於台資銀行大陸分行。不過,這些要件達成的前提都是得先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

兩岸貨幣清算機制遲遲無法簽訂的癥結所在

既然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是如此的重要,也可產生諸多效益,為何兩岸卻遲遲無法洽簽全面性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真正原因雖無法獲得證實,但大多數人臆測政治因素可能淩駕於經濟因素之上。也就是說,雙方主權爭議及兩岸金融業務的進度遲遲無法大幅鬆綁,可能是造成協商進度遲緩的主因。

首先,在主權爭議方面,有人認為,貨幣是一個政治主權國家存在的象徵,任何國家為顯示其政權存在與徵調其人民經濟資源權力,始得發行本國貨幣。然而,目前兩岸屬於中華民族之下分裂分治的兩個政權關係,各自管轄區域的經濟、財政、金融等主治權所及的項目。因此,在討論利用貨幣流通進行勞務、貿易、貨幣匯兌議題時,難免涉及相當程序複雜與政治敏感的事務,故在協商上極為不易。

其次,眾多傳聞指出,關於兩岸貨幣清算,中國大陸只願單方面進行人民幣的清算。某種程度上,這其實也與主權的認定有關。因為在當前人民幣強力升值的趨勢下,吸收人民幣存款、承作人民幣匯兌授信以及推出人民幣計價金融商品等,均已成為主要跨國銀行極力搶做的業務,因此大陸方面認為兩岸貨幣清算的主角是人民幣而非新台幣。也因此,貨幣清算過程中不需納入新台幣,而僅需以人民幣進行即可。但此作法,不僅台灣主管機關無法認同,也喪失兩岸貨幣清算的意義。

第三,考量當前中國大陸對新台幣的實質需求遠不及台灣對人民幣的實質需求,因此陸方在兩岸匯兌與貿易結算部分,傾向以先開放台灣境內的人民幣結算為主。同時,在清算行的選取上,偏好比照中國大陸與香港簽訂貨幣清算協議時的作法—以中國銀行(香港)作為清算行,統一由大陸的中國銀行臺北分行擔任清算行角色。此與原先台灣央行設定的兩岸各指定一家清算行作為對口單位,存在認知的差異。

擱置爭議共創雙贏

自二○○九年七月,兩岸貨幣主管機關正式展開貨幣清算機制的協商與談判起,迄今已將近三個年頭。近期,陸續傳出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即將簽訂的消息,著實令人感到興奮。從這裡也可看出,「多一點經濟,少一點政治」的思考已漸漸發酵,對兩岸的經貿交流將有更大的助益。畢竟對貿易依存度如此高的兩個地區而言,無論是在貿易結算、匯兌及存放款業務等方面,貨幣兌換的實質需求都遠比想像中來得大。

一日不簽貨幣清算機制,廣大的台商及社會大眾就得平白損失無謂的匯兌手續費(透過第三方貨幣美元),並承擔弱勢美元可能帶來的貶值風險。

未來,一旦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簽訂,台灣銀行業者勢必大幅推動人民幣貿易結算、匯兌以及存放款業務,除可有效解決台商融資問題外,也可順暢兩岸廠商的金融往來。尤有甚者,未來以人民幣計價的有價證券商品也會陸續推出,例如類似香港的點心債及雙幣雙股金融商品等,此將有利台灣資本市場流動性的提升。是以,我們絕對樂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儘快建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兩岸貨幣清算協議簽署後,伴隨早先陸資來台的大幅開放,未來大陸資金全面性的湧入台灣勢不可免,連帶也會對台灣的金融市場產生極大的幹擾。此外,基於生意往來及旅遊的實質需求,加上預期人民幣升值的投資需求,都將引爆人民幣狂潮,使新台幣與人民幣產生高度的連動效果,未來央行外匯政策的主導性可能將面臨極大的挑戰。這些負面的影響,都值得主管機關特別留意及思考因應之道。

(林建甫 吳孟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