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會選舉結果對澳門會有何啟迪? 香港立法會選舉結果對澳門會有何啟迪?

香港立法會選舉降下帷幕。由於澳門特區與香港特區同樣是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也由於香港立法會今次增加十個議席,其中還有五個議席是極具政治意涵的「超級區議會」議席,而經過政制發展,澳門明年明年也將增四個議席,其中直選間選分別兩個;這對有意參選者極具誘惑力。因而,香港的立法會選舉,也就吸引了澳門的團體尤其是有意在明年參選的團體的代表,前往香港觀選。而且據報導,前往香港觀選者,就是有意進入議會的「新人」,或意圖重返議會的「舊人」。而其他「篤定連任」者,卻反而是老神在在,對香港的激烈選情沒有表現出很大的興趣。

由於澳門特區的政情與香港相若,也由於澳門的一些競選手法往往是自香港引進,因而香港的選情及在今次出現的一些新情況,確實是值得澳門的有志參選者借鑑參考。當然,香港的區情及選制與澳門也有著明顯的差異,比如香港的民主派及反對派的實力強大,而澳門則雖然近年市民的公民意識有所增強,但基本上求發展、求穩定、求和諧的心理仍佔上風;又如香港劃分幾個選區,而澳門則是單一大選區;再如香港不設「冷靜期」,而澳門則嚴禁在投票日進行宣傳;等等,因而不能照抄照搬香港的經驗,只能是參考其中的一些精神性的內容而已。

在香港今次競選過程中尤其是在投票日的前夕,暴發了反國民教育的事件,而且其來勢洶洶。當時就有許多猜測,既有是推測境內外某些政治勢力為了強化「去中國化」態勢,而暗中推動的類似「顏色革命」的行動,實際上在「撤科」中表現得最積極的《萍果日報》,其老闆黎智英就傳出將結束其在台灣的「生意」,從而鞏固並增強其在香港的地盤的跡象;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這是泛民主派為了抬高投票率,以挽救今年選情有點不妙的某些泛民主派候選人的得票率。

而點票的結果顯示,整體投票率確實是提升了,各方人士也都普遍認為,這是「撤科」行動造成的影響。即使是媒體訪問一些前往投票的選民,他們都答以是「撤科」事件刺激他們出來投票。但所增加的選票,卻未必全部投給泛民主派,實際上全港一百八十萬張有效票,泛民得到大約九十九萬張,較上屆多了十萬票;建制派則有七十四萬票,較上屆多了十一萬票,增幅比泛民更多。全港泛民主派得票只有五成半,建制派則有四成一,而且建制派每區的得票增幅都比泛民主派多。因而倘若「撤科」行動是為了「催谷」泛民主派的得票率的話,可能現實卻是適得其反,而且向來泛民主派與建制派的「六四黃金比例」,已經大為收窄,甚至有人還形容是「已如神話般破滅」。

盡管說,一些泛民主派政黨呈現高得票率卻是席位減少的情況,是配票失誤的結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幾個泛民政黨互不服氣,並發生內訌,以至浪費了不少選票,造成一些泛民候選人高票落選,甚至「兩敗俱傷」。但認真思考,仍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傾向:

一、即使如香港般的高政治議題的地區,在選舉中,選民服務仍是優勝於空泛的政治口號,這與台灣地區也是相比,也是大同小異。而在我們澳門地區,除了傳統的工聯、街坊會之外,即使是商人參選團體,如陳明金、吳在權組合,梁安琪組合,也都十分重視選民服務,設立了議員辦事處,為選民提供實質性的服務。這對於紮根基層和佈置樁腳,穩固和發展選民基本盤,大有助益。何況,這些團體擁有龐大的人力物力資源,使得選民們獲得實質性的幫助,這種「實惠」,可能會比只是以理念甚至空泛口號來吸引選票的「反對派」參選團體,更具吸票能力。

但從台灣地區情況看,過於注重服務選民,也有弊處。因為為了服務選民,終日在原選區跑攤,紅白喜事無一缺席,耗費了大量時間,甚至是在「立法院」大對決時,也不惜違紀罔顧黨團甲級動員,仍是跑回原選區進行救災等選民服務,而致發生「跑票」現象。另外,也未能集中精力研究法案,只是由其助理協助處理,自己並不熟悉法案,因而在委員會審議甚至是院會投票時,往往狀況百出。

當然,澳門地方細小,而且是單一大選區,不像台灣那樣多達七十六個選區,而且有的選區與「立法院」所在的臺北市有好幾個小時的路程,因而不會發生上述情況。但如何更好地處理服務選民以固票與保證立法品質的矛盾,還要認真思量。

二、配票策略也很重要。今次香港一些泛民名單之所以發生高票席少現象,是因為泛民內哄,互相拉薄選票,甚至有兩夫婦各組一份名單,由本來可以有一人參選而變成兩人皆落選。而澳門地區實行單一大選區,本來不存在配票的問題。但自實行「改良漢狄比例法」後,原本可以「算術方式」計票平均承受得票的排在第三位的候選人,在實行「幾何式」的計票方式之下,永無當選機會。實際上,一九八四年立法會選舉,「聯合」就一舉拿下四個議席;一九八八年,「聯合」和「友誼」也分別拿下三席;但自一九九二年實行「改良漢狄比例法」後,就沒有任何一個組別可以拿下第三席,故而只能以拆組形式參選,首先是原來「聯合」分拆為「同心」和「群力」,後來「民主新澳門」也分拆為兩組。這就十分講究配票能力和技巧。作為傳統社團的工聯及街坊會,以及分別參與其中的教育會、婦聯、中資機構等,都具有嚴密的組織能力,因而大致上可以進行配票。而組織形式鬆散的「反對派」團體,就難以進行配票,只能是依靠支持選民的自行選擇了。因此,今次香港泛民的前車之鑑,值得澳門「反對派」警覺。

三、激烈手段是否有效?香港今次有幾位激烈行動派參選人,以高票當選。這折射了香港的部份選民,開始接受激烈抗爭的手法,或是對社會及特區政府施政強烈不滿,因而以投票給他們以發洩自己的情緒。這對澳門明年的選舉是否會有影響?恐怕也有人會由此受到鼓舞。實際上,近來已有人採取了較為激烈的抗爭手段,「踢館」現象頻生。有消息說其實這些「踢館」者就是有志參加明年立法會選舉,但因其在澳門的知名度並不高,因而以「踢館」行為來爭取見報率,以吸引理念相近的選民的注意。

但澳門的民情與香港仍有較大的距離,香港行得通的激烈手法,在澳門就未必能收到同樣的效果。部分澳門選民盡管對政府有這麼那樣的意見,但基本上大多數人仍較為保守,未必贊同激烈的抗爭手法;參與遊行的居民未必都能將其手中的選票投給遊行的組織者。此前幾次選舉中,經常採用激烈抗爭手法的參選團體,得票並不理想,甚至是只有區區幾百張票,如果實行「保證金」制度,其所繳交的保證金必會被沒收。

正因為如此,即使是香港的激烈民主派在競選過程中,也只是承諾將會繼續搞「拉布」,不會再擲蕉放氣球。也就可見,連他們也知道這種激烈的肢體語言,是「叫好不叫座」,盡管可以賺來喝彩聲,卻不一定會轉化為得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