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社會階層向上流動 實現澳門人的的“澳門夢”(之二)

——機遇與技能是向上流動的必要條件

子悠

1927美國社會學家索羅金於年在他的《社會流動》一書中最早提出“社會流動”這一概念。其後,“社會流動”從最初的側重人口流動,逐漸發展出現時學術上對於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的定義:係指一個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從一個社會階級或階層轉到另一個社會階級或階層,從一種社會地位向另一種社會地位,從一種職業向另一種職業的轉變的過程,當中又涉及不同的流動類型,而垂直性的社會階層流動正可作為社會公民素質的一個指標,它影響社會的階級、階層和產業結構。如果一個時期內向上流動的頻率超過向下流動,說明社會在進步,反之,說明社會在倒退。

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每個人都希望向上流動而不希望向下流動。但理想卻並非現實。想人人都能夠向上流動也是根本就不可能,而且並不是每個社會階段都有均等的向上流動機會,唯有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才能實現向上流動的願望。這些條件可以分為主管與客觀兩個方面。上周我們已經分析認為:教育是居民向上流動的關鍵所在。而且也可以很自豪的說,本澳經過多年努力,在教育方面已經基本能夠做到機會的均等。那麼其他影響本澳各階層向上流動的因素是什麼?大多數的研究認為是機遇和技能。

機遇:本澳處於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

以一個開放的社會而言,機遇就是允許個人藉後天的努力來改變所處階層的公平及開放的機會。回歸後,本澳的發展有目共睹,甚至成為整個地區、甚至全球最為惹眼的明星。隨著經濟的發展,澳門2011年GDP達531.723澳門元,澳門經濟已達“中康水準”。經濟的發展迅速,應該讓各行各業能夠提供更多職業發展的機會,包括更多元化的職業選擇以及大量高薪職位。而特區政府亦透過不同的政策,讓經濟和產業多元發展,為整體社會階層上流創造更多更有利的條件。同時,國家規劃層面,不僅在澳門設立“中葡論壇”,更將本澳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明確“一個中心、一個平臺”的發展定位。周邊橫琴的開發也定位於配合本澳的發展需要……

這一切似乎無不證明本澳正面對最好的發展時期。各階層向上流動也面對最多的機遇。這正是最好的時期!有調查也顯示,接近五成八的受訪市民認為,現時澳門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較回歸前為多。顯示出澳門過去幾年的發展,確實為市民創造了向上流動的機會。

本澳未來的發展定位已經明確,經濟適度多元化也已經被確定為方向。但是這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理論上以目前本澳失業率不足3%的情況下,是可以提供足夠的機會與不同專業的人發揮所長,但現實是 物價通漲、經濟失衡、經營成本高皆已令社會缺乏向上流動及改善生活的機會;加上產業單一化的同時,令很多弱勢產業式微,不利於社會階層流動。而更為嚴重的時,一些新興產業卻多要求較高的專業水準,甚至傳統產業中對管理層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這些要求正在讓澳門形成一個人才市場供應的“陣痛期”和“斷層期”。簡單點說,就是可能有機會卻無法把握。是所謂最壞的時期。

技能:需配合社會需要提升

俗語說的好,機遇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個準備最主要的就是能力的準備。若不具備相應的能力,即使機遇就在眼前也是哪一抓住的。現時本澳的高等教育機構繁多,且入學率普遍較高,要取得一紙文憑並不再是太困難的事,所以除了一流學府除外的學位文憑已不是個人知識的唯一指標。對真正個人技能的要求已經成為關鍵。但是現時的正規教育仍較著重學術科目,未能發掘學生的不同潛力,容易令未能適應學術科目的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同時社會普遍視正規教育以外的課程為次等教育,限制了青年人學習的機會及空間,製造了一批又一批僅在學術領域上走在前頭而未能培養出可把能力應用在工作上的學生。

而且,也有青年工作者認為,本澳現時存在相當嚴重的“專業不對口”問題,無論是學哪科,回到澳門所能從事的工作就那幾個。另一方面,龍頭產業博彩業所具有的高薪誘惑,也吸引不少年青人投身其中。造成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荒廢。

在這些情況下,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難以把握機遇,因為自身所具備的技能無法適應社會的需要。所以,配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前瞻性進行技能的規劃與提高實屬必要。

提升技能 把握機遇

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要把握機遇,適應發展需要。個人技能的培養與提升必須要前瞻而動態進行。不僅有更早預計到未來的需求,有計劃的進行學習與提升。即使在實際運用當中也需要不斷的進修。2011年,特區政府撥款五億推行“持續進修發展計劃”,目的就是希望透過資助,傳播終身學習的訊息,鼓勵和支持居民不斷進修,以應對社會發展的需要。未來,除了繼續完善持續進修制度外,筆者認為也需要更進一步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比如:在非高等教育的高中階段引入一些職業導向的應用學習科目,學生透過選修這些科目,可以掌握一些專業或行業領域的知識、實務工作情況和發展趨勢,認識到現在在各種職業上的要求和相關的升學或就業出路,從中更瞭解自己在這些行業發展的志向,預早計畫未來,拓闊自己的出路。

俗語說「寧為雞首,不願牛後」,不同專業的人都希望成為一名帶領者,但每個地區皆有其發展重點,就單一地區而言很難理想地做到能滿足所有人的多元發展,故融合多區經濟、跨區發展是大勢所趨。因此,政府、學界及民間團體應致力擴闊大眾的視野,讓其向上流動的機會不被地區性局限,特別是特區政府亦應加大力度協助以澳門為本的企業或創業人仕開拓境外市場,除擴大企業的發展空間外,亦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令不同的個人能獲得更多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