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政治人物恩怨情仇

殺得刀刀見骨 再喝和解咖啡

曾在2008年為角逐臺灣領導人黨內出線權,而“殺得刀刀見骨”關係形同水火的蘇謝二人,近段時間上演大喝“和解咖啡”戲碼。二人不僅冰釋前嫌還在黨內政治資源分配中加強合作,共推“派系共治”。曾經迷漫在蘇謝之間濃厚得幾乎令人窒息的火藥味在一片高唱和解曲目的“團體合唱”中似乎正逐漸淡去。蘇謝二人從爭鋒相對水火不容到在臺面上的彼此融冰與合作不過數天而已,個中緣由與驅動力雖自不待言,然而,蘇謝二人的此般調適能力,還是令外界望洋興嘆自愧不如。類似蘇謝這種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以及恩怨交織的複雜關係,在臺灣政壇可謂屢見不鮮,長久以來也一直是坊間熱議的話題。

昔日情同父子 今朝形同陌路

李登輝與陳水扁在公開決裂前關係非比尋常,二人一度因關係“如膠似漆”情感“惺惺相惜”,而被外界譽為“情同父子”。一直以來坊間盛傳陳水扁在2000年之所以能問鼎領導人“大位”與李登輝對其的偏愛與奧援密切關聯,陳水扁上臺後曾對李登輝執禮甚恭敬重有加,常移樽就教向李登輝請益諸事,並提拔與重用李登輝的人馬。另外,據說陳水扁為了拉近與李登輝的關係甚至讓喪子多年的李氏夫婦將他當做自己的兒子。

然而,卸任領導人後的李登輝退而不休,常對陳水扁品頭評足甚至“橫加干涉”,這讓羽翼已較為豐滿的陳水扁相當不滿,二人關係在不斷的摩擦中漸行漸遠,2005年的“扁宋會”更是讓李扁的關係急轉直下。陳水扁與宋楚瑜達成的共識及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引發李登輝強烈不滿,李登輝怒斥扁“叫他去抓鬼,反而被鬼抓去!”。而針對李登輝的言論,陳水扁也不甘示弱,反駁李“別以為自己像他兒子一樣,就把自己當成兒子來管,說話要有分寸”等。

在後續的發展中,李扁的關係每況愈下,並最終反目成仇。在2006年紅衫軍倒扁之際,李登輝示意麾下的“台聯党”子弟兵與扁切割保持“中立”,並鞭笞民進黨“假本土,真造神”,將矛頭指向陳水扁,這讓陳水扁十分惱火。下臺後,陳水扁將在任時收集對李登輝不利的資料隨身攜帶,並在接受檢方調查之際,數次告發李登輝貪汙洗錢行為,試圖與李登輝玉石俱焚,此舉引發二人互揭彼短及接連隔空叫陣。李扁持續交惡致使二人關係降至冰點以下,曾經“情同父子”而今“視如仇寇”,李扁關係可謂“冰火兩重天”。

在臺灣政壇,除了李扁關係有“情同父子”之稱外,李宋二人關係也曾有過相同的稱謂。“本土派”李登輝在接任臺灣領導人之初,在國民黨內的地位尚未完全鞏固,面臨著黨內“元老派”的強力反彈與反制。宋楚瑜力排眾議振臂一呼,將李登輝拱上党主席寶座,助李奪下黨權。上世紀90年代初,面對黨內“非主流派”對李登輝的頻頻發難,宋楚瑜數度為李“保駕護航”,為其鞏固黨政大權立下汗馬功勞。宋楚瑜對李“俠義相挺”,李登輝則投桃報李,對其委以重任,並於1993年讓宋出任臺灣省主席肥缺,以及在1994年推其代表國民黨參選首任臺灣省長,至此李宋關係迎來“蜜月期”。

然而好景不長,以高票當選臺灣省長,在任內勵精圖治勤走基層,積累豐沛人脈資源及強大民意支持基層的宋楚瑜,其權謀及企圖心在當政期間逐漸顯露,這讓李登輝寢食難安,感覺對其越發難以駕馭與掌控,並且由於擔心“葉利欽效應”產生,李登輝決定先發制人,於1996年操縱“凍省”一役試圖達到“廢宋”目的。作為反制,“功高震主”的宋楚瑜憤然離職,李宋矛盾正式臺面化。

2000年島內“大選”期間,紛擾多時的李宋恩怨達到新的臨界點。李登輝透過民代楊吉雄引爆對宋楚瑜殺傷力極強的“興票案”,指宋牽涉貪腐不法行為,面對李登輝咄咄逼人的架勢,宋楚瑜大舉進行反攻。曾經的“親密戰友”在後續的兵戎相見中,矛盾越趨白熱化,並且似乎沒有回旋的餘地。然而,在2012“大選”前,李登輝為了達到所謂“棄馬保台”的目的,公開稱讚宋楚瑜非常優秀,“應該坐更大的位子”。曾經一手斷送宋楚瑜更上層樓機會的李登輝,一反常態對宋此般“褒譽”,想必宋楚瑜定會“點滴在心頭”。

師出同源 瑜亮情結

陳水扁與謝長廷同為“律師世代”出身,在臺灣政壇“並肩作戰”多年。不過,師出同源的長扁在長期的互動中並未形成同志般和諧良性關係,而是在不斷的競合中埋下諸多難以調和的心結,二人不合傳言從未間斷,“長扁之爭”一詞也常見諸於報端。

謝長廷素有“智多星”、“小諸葛”之稱,不論議題把控、政策操持還是執行能力等都不在陳水扁之下,然而在與陳水扁競合之中,似乎未能討到多大的便宜。比如,2008“大選”,謝長廷原本屬意葉菊蘭擔當自己的副手,然而,在陳水扁的強力介入下,謝長廷不得不接受當時與自己嚴重失和的蘇貞昌出任副手。

“長扁情結”一直是二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去年9月,根據維基解密爆料,謝長廷曾對AIT稱長扁關係是個“難題”。此話不假,長扁二人不管在臺面上的競合,還是在臺面下的喊話中,都顯露二人之間存在不少芥蒂。比如,謝長廷在2006年參選臺北市長,以及在2008年參選領導人中,陳水扁的強勢言行都讓謝長廷深為不滿。2006年,為了避免陳水扁“搶鏡頭”,謝長廷甚至多次婉拒陳水扁出面輔選,並公開質疑扁的“道德標準”。2008年,陳水扁搶奪選戰主導權,言論激烈動作突兀,造成民進黨政務與選務出現多頭馬車的亂象,謝長廷對此強烈表示不滿。該年2月,謝長廷更是語出驚人將其與扁的關係比作星星,“看似很近,其實很遠”。而陳水扁也對謝長廷大加撻伐,比如2009年痛批謝虛偽以及爆料謝選舉拿扁的錢還逼宮等等,長扁多年來的“瑜亮情結”躍然紙上。

在長扁之外,有“瑜亮情結”傳言的還有馬宋兩人。馬英九與宋楚瑜不管是祖籍地、家庭出身、學經背景還是從政經歷以及政治理念等都極其類似,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兩人“瑜亮情結”的發酵埋下伏筆。據說馬英九在接受媒體專訪被問及如何看待宋楚瑜時,曾反問道“臺灣社會容得下兩個湖南湘潭人嗎?”。從馬英九的答話中,不難窺見馬宋恩怨已非短期內可以消除。

那麼為何馬宋積怨如此之深?這是有跡可循的。2000年島內“大選”前,馬英九公佈民調聲稱連戰支持率超過宋楚瑜,宋楚瑜被迫獨立參選,宋為此耿耿於懷。2002年,馬英九尋求臺北市長連任,在選情較為明朗之際,宋楚瑜為馬站臺時卻也“驚天一跪”,搶盡馬英九風頭,讓馬十分不滿。2004年連宋敗選,因質疑“3•19槍擊案”而帶領藍營支持者到凱道抗議,馬英九卻以“非法集會”為由下令驅離,引發馬宋齟齬。2005年,馬英九與王金平角逐黨魁高位,宋楚瑜選擇支持王金平,馬英九勝選後,宋陣營依舊與馬陣營刻意保持距離。2008年,宋楚瑜傾全黨之力,讓子弟兵披藍袍以國民黨名義投入民代選舉。馬上臺後卻未合理安排宋楚瑜的出路,讓宋感覺“很不受尊重”。2009年“八八水災”爆發後,宋楚瑜出任“閣揆”的呼聲頻傳,而馬英九卻諱莫如深。對此媒體人陳文茜曾直言道,“宋楚瑜是馬英九最後一個考慮的人選,連司機都考慮完了,才會想到宋楚瑜,這很明顯是一種‘瑜亮情結’”。如今,馬宋依舊各唱各的調,缺乏正面的交集,未來能否整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爭鋒比肩 嫌隙頓生

在臺灣政壇因競逐同一職位,而發生齟齬產生嫌隙的為數不少,其中,以馬王及蘇蔡最為典型。馬英九和王金平在2005年為爭奪國民黨黨魁,以及為角逐2008年最高領導人黨內代表權,而摩擦不斷心結頻傳,據傳言萬金平甚至曾火力全開,批馬在未獲國民黨的提名之前,便輕言要找王金平當副手,“馬英九算是什麼東西?”。不過,馬王雙方的“不和諧音符”在後續的良性互動中特別是第八屆民代選舉之前,國民黨中央為了讓王金平續任“立法院長”,而為其量身打造了“王金平條款”之後,似乎已逐漸得到消除。現今呈現給外界的更多的是“馬王合作”的畫面。

與馬王相較而言,蘇貞昌與蔡英文之間的分歧與矛盾在數次的交鋒中有愈演愈烈之勢。2010年底臺灣“五都”選舉,蘇貞昌搶先表態投入臺北市長選舉,打亂了民進黨的戰略佈局,蔡英文被迫轉戰新北市,二人之間的嫌隙與矛盾於焉產生。2012最高領導人黨內初選,蔡英文陣營進行政治運作,最終讓蘇貞昌以微小的差距飲恨。面對蔡陣營為勝選而使出的諸多計謀,蘇貞昌憤憤不平地喊話“同黨的不要這樣搞”。蔡英文勝出後,在拜會蘇貞昌時,對蔡英文成見已深的蘇貞昌完全不給蔡英文臺階下,多次質問蔡“你要給我派什麼位置”。今年5月,蘇貞昌奪下黨魁高位,在黨內推行“派系共治”,唯獨落下蔡系人馬,“排蔡”意味十分濃厚,而蔡英文則集結人馬成立“小英基金會”,儼然“地下黨部”。蘇蔡為爭奪政治資源搶佔最佳戰鬥位置,已形成犄角之勢,未來二人上演新一輪爭鋒纏鬥戲碼完全在意料之中。

(楊昆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