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填海區即將動工供砂還得依靠珠光?

新城填海規劃工程正式揭開序幕。昨日,建設發展辦公室進行新城填海區A區填土及堤堰建造工程開標,A區是總面積達三百五十公頃,分為五個區的新城填海區計劃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區,面積約一百三十八公頃,亦即一點三八平方公里,必須新建長約五千六百米的海堤。昨日共有八間公司遞交標書文件。經開標程序後,八公司的標書全部獲接納,但其中三間公司需要在限期內補交文件。工程造價由澳門幣十八億七千六百八十萬元至三十三億八千三百三十八萬元,工期由九百六十天至九百九十天。

值得注意的是,在參與投標的七家企業中,雖然大部份是內地大型國有企業,或是內地大型國有企業與澳門、香港企業的聯合體,但卻沒有不久前成功重組並恢復營業的珠海市政府旗下的珠光(澳門)集團。這有可能是剛剛復業,未有來得及趕上有關參與投標的各項程序。然而,澳門的填海工程倘是沒有珠海尤其是「珠光集團」的參與,單是一個「供砂」的環節,就將會令到建造成本飆升而難以控制,甚至是無法開展。

實際上,自一九七九年中葡兩國建交尤其是珠海特區成立以來,澳門的各項大型填海造陸工程,都幾乎有著珠海市及其「珠光集團」的影子。其中一些是直接參與的,如新口岸新填海區;有些則是由澳門的企業投得工程後,再外判給「珠光集團」承包的,如仔北安、黑沙灣的三期填海工程(馬萬祺、吳福、柯為湘),及南灣湖「玫瑰園」計劃等。

關鍵原因在於填海工程所必須的海砂。填海不能用泥土,否則拋落海後就將會成為「泥漿」,即使是圍堤後再填,其沉降壓實工序也需較多的時間,耽誤城市規劃建設;而海砂則有一個特點,即遇水則凝緊,正好適應填海。當我們到海灘玩耍時就會發覺,沙灘的海砂經海水浸透後,就極為緊實。因此,大多數的填海造地工程都是採取「吹沙填海」的方式。其過程是:首先用沙袋將一定面積的海面圈起來,或是乾脆修築石堤,然後再用泵將圈外海底的沙,或從遠處用船運來的砂,連帶海水一起「吹」進圈內,海水流出圈外,沙被沙袋濾下來留在圈內。漸漸地,圈內的海面就被不斷吹進的沙「填」成了陸地。由於填海造地用砂並非是建築用砂,無須使用淡水河砂,因而採用採集容易,供應量大,凝結度更強,且沒有破壞河床之虞的海砂。

珠海號稱「百島之市」,是廣東省擁有海島和海灘數目最多的城市,一百四十四個海島散佈在珠江口,大多數海島的沙灘都盛產海砂,海砂資源極為豐富,而且品質極優。而萬山群島的幾個島嶼就在澳門周邊,與澳門的距離不遠。因而由珠海向澳門供應海砂,具有量大質優及成本較低的優勢。

曾記否?在澳門國際機場興建中,曾爆發了由「噪音」之爭而引發的「供砂」之爭?當時珠海市委書記梁廣大以澳門國際機場的跑道北端正面向珠海市的吉大黃金區域,飛機升降尤其是起飛經過上空,噪音影響該區域為由,要求機場跑道修調方向,在未有得到積極回應之前停止「供砂」。而澳門國際機場專營公司鑑於機場跑道已經開工,不可能改變設計,因而只好改向中山等地買砂,但中山等地的河沙顆粒較粗,拋落海後不易凝聚,且因距離較遠而運費較高,導致成本增高。在此情況下,澳門國際機場專營公司委託巴黎機場公司進行有關的研究,並向中方提交了專家對澳門機場起飛問題的研究報告。後來,中葡專家先後在澳門、北京等地進行談判,經過艱苦談判之後終於達成協議,修改飛機航道及起降程序,而堅持跑道原方案不變,機起飛時不會飛越經過珠海上空,困擾了兩年的「噪音」問題得以解決,珠海市也隨即恢復了供應海砂。這也是我們乘坐北上航線班機時,為何剛起飛就須急轉彎的原因(此急轉彎當時有一個專業術語,因時間已久筆者忘記了)。為此,澳門國際機場管理公司空中管制室經理胡高宏曾不無遺憾的說:由於當年珠海提出的「噪音」問題,使我們從南到北的飛機要在空中多繞十多分鐘啊。一九九一年五月六日,澳門國際機場專營公司董事局的一份報告毫不隱諱地描述了機場工作遇到的困難:「建造跑道用的平臺之填土工程受到延阻,主要是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提供的海砂不足」。

也就在澳門國際機場建成通航沒幾年,亞洲金融風暴襲擊港澳,掌握也可說是「壟斷」了澳門填海造地工程「供砂」環節的「珠光集團」的債務危機全面爆發,並導致進入破產及清盤程序。在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在償還率上難以達成一致,以及重組涉及珠海、香港以及澳門三個不同的法律轄區,相關程序相當複雜的情況下,香港渣打銀行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請對「珠光集團」、「珠光香港」清盤,並獲得批准。在「珠光」當時的總部澳門,情況也十分不妙。澳門特區初級法院於二零零四年六月裁定了「珠光集團」的破產,查封了其在澳門冼星海大馬路的辦公樓。在澳門「珠光」被裁定破產後的一天淩晨,「珠光」高層緊急開會,下令連夜整理珠光的檔案,打包裝車運回珠海。但此後事件的發展遠遠超出了「珠光人」的想像。二零零四年六月十七日,澳門初級法院給澳門警察局發函,將「珠光」董事長、總經理等十名高管列入黑名單,要求他們必須本人親自到法庭接受調查。當年的七月二十二日下午,一名「珠光」」高管在辦理澳門入境手續時被澳門警方扣留住關進小黑房,要求他在五天之內到法院處理「珠光公司」破產案相關事宜。

經過長達九年時間,在澳門、香港和內地三個不同的法區的四百多場次訴訟,涉事各方終於簽署了「重組協定」。由專為重組「珠光」而設的珠海市國源投資有限公司向「珠光」的銀行債權人支付二十九億港元,同時抵消「珠光集團」欠銀行債權人的債務本息七十九億港元。最終,「珠光」重組的削債總額為五十億港元,削債率高達百分之六十三,這是迄今為止國有企業在境外進行債務重組實現削債額的最高紀錄。

如今,期待能東山再起的「珠光」,手頭上仍握有在香港的海事牌和渠務牌,對外有勞務輸出業務;在內地有供沙權,仍可承攬工程,境內還有物業、房地產和租賃等可以盤活經營,最近又恢復了作為珠海在港澳兩地的「聯繫公司」的角色。幾天前,「澳門珠光(集團)有限公司」喬遷新址,白瀝島海區海砂開採場投產,確保為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填海工程供砂。據說,是「珠光集團」決定讓自己旗下的全資子公司與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廣東港灣工程公司聯手,申請在萬山群島海域開採海砂。今年三月一日,「珠光」與中交建、廣東港灣工程公司組建的新公司已成功取得國家海洋局、國土資源部頒發的外伶仃島和白瀝島附近兩塊海域的海砂開採權證,為港珠澳大橋及珠海周邊地區的大型填海造地工程供應填海用海砂。九月二十五日,白瀝島砂場正式投產。如今,「珠光」已與澳門有關公司簽訂「珠江口零零五號採砂區合作經營協議,向澳門新城填海工程供砂計畫正在有序推進。

既然如此,即使是上述七家公司中哪一家獲標,其「供砂」這一環節,也是需要外判給「珠光集團」。幾天前,珠海市委書記李嘉和市長何寧卡等人訪問澳門,並與特首崔世安會面,不知是否有通報「珠光集團」的「重組」消息,及談及澳門填海工程的「供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