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要“山清水秀”也要“殷實小康”

【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12日在北京談及自己心中的生態文明。他說,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買不來、借不到的財富。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後不行,殷實小康但環境退化也不行,只有把發展建立在資源可持續、環境可承載的基礎上,才能“過好今天、不憂明天,永續發展。”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2012年年會開幕式當天在北京舉行,身為國合會主席的李克強出席開幕式並講話。這也是李克強自2008年擔任該組織主席以來,連續第五次出席國合會年會開幕式。

會見時,李克強指出,“環境與發展問題是一個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他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中國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要在發展中實現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推進國際合作。”

“生態文明源於對發展的反思,也是對發展的提升。”李克強說,人類發展史是一部文明進步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係史。近300年來,人類在工業化中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但也付出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20世紀下半葉後,國際社會開始思考“增長的極限”等問題,提出了迴圈經濟、生態文明等理念。“可以說,生態文明是對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繼承和創新,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

對於中國的環境保護,李克強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推進現代化建設,實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有所減緩。

“但我們清醒地看到,中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資源相對不足、環境容量有限,已經成為新的基本國情,成為發展的‘短板’。”

“我們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正是要打破這一瓶頸制約。”這時,李克強提高聲音說:“朝著生態文明的現代化中國邁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全新課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

在中國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現代化,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在中國的廣闊國土上保護生態環境,也是世界性難題。

對於這個“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李克強強調:“既要有‘走鋼絲’的憂患意識,也要有‘登高峰’的必勝信心。”

他坦言,當前,中國正在加快推進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資源環境矛盾也集中顯現,借鑒國際上的成功經驗,汲取失敗的教訓,發揮新興國家的後發優勢,可以避免重複“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這時李克強談了自己心中的生態文明。他說,要走生態文明的現代化道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買不來、借不到的財富。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後不行,殷實小康但環境退化也不行。

為此,李克強指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現代化中國,未來需在轉型發展、惠及民生、拓展市場、深化改革等幾方面作出努力。

“人民希望安居、樂業、增收,也希望天藍、地綠、水淨。”在談到惠及民生時,李克強說,無論推進現代化,還是建設生態文明,“都是為了人、為了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政府,有責任調動各方面力量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不欠新賬、多還舊賬,在充分提供物質產品、文化產品的同時,更多提供生態產品。

李克強同時指出,生態環境美好也需要人民共同來建設。他強調,全社會都要增強生態意識、營造良好氛圍,每個人從自己做起、從身邊事做起,“點點滴滴的保護行動就可以匯成蓬蓬勃勃的生態文明建設力量。”

談及未來改革時,李克強再次強調,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他說,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物質支撐、精神驅動,更需要改革和制度創新。“節能環保是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涉及理念的更新和利益的調整,必須發揮體制機制這一杠杆的撬動作用,擺脫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

他指出,要加快價格、財稅、金融、行政管理以及企業等改革,完善資源有償使用、環境損害賠償、生態補償等制度,健全評價考核、行為獎懲、責任追究等機制,加強資源環境領域法制建設,以體制激勵和約束企業,用法律調節和規範行為。

作為一個國際性高層政策諮詢機構,國合會就中國環境與發展領域的重大問題提出政策建議,中國國家領導人還多次直接聽取他們的建議。李克強曾在2010年表示,希望其深入研究中國環發領域有關重大問題,為中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實踐提供智力支援。

因而,李克強談及國際合作時強調,環境與發展問題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促進綠色發展是各國利益匯合點。中國將把生態環保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領域,繼續加強同其他國家、國際組織的環境合作,引進並吸收先進理念、治理技術、管理模式和有益經驗。

“今天的會議,標誌著新一屆國合會揚帆起航。”李克強最後說,希望各位委員、專家進一步發揮環境國際合作的橋樑與紐帶作用,不斷拓展研究領域,更加注重成果分享,造福中國和全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