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洪都拉斯要在北京設立商務辦事處說起

台灣地區的「友邦」洪都拉斯的總統羅博日前「單方」宣佈,將在中國大陸設置商務辦事處,作為兩國開展全面外交關係的第一步。此一消息在台灣島內引發強烈的震動。馬政府立即指示其駐洪都拉斯「大使」郭永梁求見羅博總統,但卻被對方以「公務繁忙」為由婉拒。朝野「立委」則以此為質詢議題,由「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邀召「外交部長」林永樂進行質詢,其中國民黨「立委」心急如焚,指出這是自馬英九推行「外交休兵」措施四年多來首見的「外交烽火」,擔心將會對台灣地區的「邦交國」催發連鎖反應;而民進黨「立委」則是幸災樂禍,批判馬英九的「活路外交已死」。而台灣媒體則擔心大陸未來可能會以某些特定的臺灣「邦交國」或國際組織為工作重點,與其發展有限度交往,進一步壓制臺灣在國際上活動的空間。

台灣朝野對洪都拉斯打算在中國大陸設置商務辦事處一事如此焦急,當然是自有其原因。這是因為,這等於是對馬英九沾沾自喜的「外交休兵」所獲得的成果猛刮了一巴掌。在馬英九競選「總統」時所開出的經濟「支票」已經跳票,台灣經濟在北京以「送大禮」方式予以暗助的有利條件之下卻是低迷難振,,台灣民眾的生活品質沒有獲得較好的改善,民進黨藉機要發動「火大遊行」,令到馬英九備受壓力之際,又傳來這個消息,使他沾沾自喜的「外交休兵」有宣佈「破產」的徵兆,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又焉能不焦急?

實際上,馬英九上臺後,以中國國民黨對「國家定位」的認知,及出於執行落實「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考量,立即拋棄陳水扁的一系列錯誤政策,一方面在遵守「一個中國」原則及承認「九二共識」的前提下,恢復兩會協商並簽署了一系列有利於台灣民眾福祉的協議;另一方面為了避防「邦交國」數量繼續減少直至「邦交國」歸零,使得「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被剝奪,當然也是為了維繫台海和平,而推出了「活路外交」政策,及由其衍生的「外交休兵」措施,獲得北京的善意回報,也停止了「挖外交牆腳」的活動,即使是有「邦交國」主動要求與北京建交,北京也予以婉拒,並讓台灣以適當名義參加國際衛生大會等國際組織活動,使得馬英九「很有面子」,因而經常沾沾自喜地對島內外說,這是他推行「外交休兵」所獲得的成果,與陳水扁當政時在國際上四面楚歌,不但拿不到國際組織活動的「入門券」,而且「邦交國」數目持續下跌相比,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但如同馬英九在兩岸協商中一味只是要求北京「讓利」,而自己則沒有回報的意思,甚至直到現在還對大陸企業進入台灣處處設限,並祭出「先經後政」甚至是「不政」的策略,在兩岸關係步入深水區後拒絕進行兩岸政治對話以至是政治協商那樣,馬英九在「外交」範疇,也是一味想著北京「讓步」,不要對臺北實施「挖牆角」措施,自己卻不顧北京的感受,要違背兩岸加入「GATT」及後來的「WTO」有關「中共合作」的決定,搶在大陸的前面,要與美國洽簽「台美貿易與投資架構協議(TIFA)」,並在明知美國是要圍堵中國大陸的情況下,也要參加這「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確是不夠厚道。殊不知,馬英九這樣做,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做法。這是因為,外交行為的本身就是屬於政治範疇,北京為了配合臺北的「外交休兵」政策,雖然沒有就保持台灣地區的「邦交國」數量,及台灣地區以「衛生署」名義作為觀察員列席世界衛生大會,在進行直接的兩岸協商,但畢竟也四透過相互默契,及一定的溝通程序,才能達到的。馬英九總不能像在經貿範疇上那樣,一味地老是希望北京能「讓利」,而不要回報那樣,在屬於政治範疇的「外交」領域上也是希望北京不要「牆角」,但卻就沒有作出適當的回報。

其實,洪都拉斯要在中國大陸設立商務辦事處,既有現實的考量,也有長遠的目標,是「可操之於我」的作為,輪不到臺北置喙。現實考量,就是一方面洪都拉斯與台灣的經貿關係並不密切,即使兩者已經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但對洪都拉斯經貿的助益不大;而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對洪都拉斯充滿了誘惑,而且中國大陸在中南美洲其他國家的龐大投資也讓洪都拉斯唾涎欲滴,在兩國沒有外交關係,因而不可以在大使館設立商務處的情況下,為了開拓雙方的商貿關係,確有在北京設立商務辦事處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台灣為了推行「活路外交」措施,縮減了對「邦交國」的經濟援助,當然更是出於本身財政緊張,減少以至是停止了對洪都拉斯的經貿援助,洪都拉斯或許是要重用過去屢試不爽的手法,以「要在北京設處」來對台灣進行「外交金援勒索」。

而長遠的目標,就是要效仿當年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在尚未與中國大陸正式建交的情況下,先是設立聯絡辦事處的做法,先是在北京設立商務辦事處,加強雙方經貿聯繫,為雙方正式建交奠下基礎。一但時機成熟,就立即建交,而商務處則自動升格為大使館。

對臺北來說,此之所以是警訊,是必須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在陳水扁當政時期,中國大陸在台灣的數個中南美洲「友邦」如海地、多米尼加、巴拿馬等設立「貿易發展辦事處」,都是中國大陸的主動作為;在馬英九上臺之後,中國大陸即主動停止了此種「進攻」動作。而洪都拉斯今次要在中國大陸設立辦事處,是洪都拉斯作出主動,並非是中國大陸的主動作為,而至少表面訊息是如此,這對臺北的威脅就將更大。這是因為,北京無須揹上對台灣「毀諾」的「黑鍋」,但卻對急於與中國建立商貿關係的中南美洲台灣「邦交國」,充滿誘惑及示範作用;甚至是將會鼓舞曾經以不接受臺灣「大使」遞交「國書」的巴拿馬總統,再次向北京提出建交的要求。

當然,對北京來說,盡管為了照顧馬英九的「面子」,避免他遭受「雪上加霜」之苦,可能會低調處理此事,甚至是像婉拒巴拿馬的建交要求那樣,對洪都拉斯設立商務辦事處的要求採取克制態度,但由於從整體戰略考量,尤其是要反制美國目的是為了圍遏中國的「重返亞洲」戰略轉移,也不排除中國大陸樂於接受這個可在美國的「後院」加強牽製作用的「送上門來的機會」。而由於台灣地區的「邦交國」,有相當部份集中在中南美洲,故而其「骨牌效應」是將會是很明顯的,這是「副業收入」。因此,北京可能會樂見其成,作為警告馬英九的一張「牌」,既是表達對馬英九「只經不政」的不耐煩,也是可以發洩對馬英九急於參與那個明顯對中國大陸不利的「APP」的不滿。

當然,從長遠看,由於馬英九的政績欠佳,而且在台灣民眾的意識中,也已接受「政黨輪替」將會成為常態,因而不排除民進黨將會在二零一六年再次上臺。因此,也須提前做好應對措施,屆時萬一民進黨再次上臺,而且臺北綠色政府又將會再搞陳水扁「烽火外交」的那一套,北京就必會在中南美洲大挖台灣的「外交牆角」,以向綠政權施加壓力。

總之一句話,長期要北京「單方讓利」是不現實的,無論是經貿領域還是「外交」領域都是如此。馬英九總不能只要求北京「停挖牆角」,自己卻在「外交休兵」的旗號下,幹著損害北京戰略利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