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番號的演變

公開番號彰顯我軍透明與自信

部隊番號是部隊的指代名稱,是指按照部隊的性質、編制序列,以自然數順序授予的部隊名號,如:炮兵第一師;也可泛指軍隊中按單位性質授予的名稱;如:××省軍區,就是指××省的駐軍部隊。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裏,我軍陸軍番號曾多次調整變革,演變成今天的18個集團軍番號。

歷史上的陸軍番號調整

人民解放軍在新中國成立前基本上是單一的陸軍,陸軍又以步兵為主,海軍、空軍和其他軍兵種部隊基本上是空白。

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戰時期,我軍編制或沿用舊軍隊編制,或自行建立編制,或接受國民革命軍編制。例如,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是紅軍自行建立的編制;八路軍則是1937年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達命令,將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從9月11日起,八路軍又被按戰鬥序列改稱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新四軍則是1937年10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佈命令,將湘、贛、粵等8省14個區(不包括瓊崖紅軍遊擊隊)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到解放戰爭時期,各大戰區普遍以“縱隊”為主要編制,每個縱隊下轄2至3個師或旅。1948年9月的西柏坡會議上,中央制定了軍事計劃,準備在接下來的3年中,把當時的51個縱隊280萬人逐步擴展到70個縱隊500萬人。同年11月,中央軍委根據中共中央要求,頒發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該規定非常明確地說明,全軍整編為4個野戰軍,5個大軍區,20個兵團,70個軍,210個師。其中對4個野戰軍的番號規定是這樣說的:“野戰軍現時分為4個,以地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當時中央軍委給野戰軍制定番號,還是停留在冠以“地名”的思路。然而,當東北野戰軍入關,北平和平解放後,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發現用地名的野戰軍番號已不適用。於是,中央軍委1949年1月15日專門下達電文,對4個野戰軍的番號作了重新規定,不再以地名區分,取而代之的是第1野戰軍至第4野戰軍。

從1948年11月至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施統一番號,各野戰軍的縱隊統一改為軍級建制,使用了51個軍的番號。3月,加了6個軍。這樣,先後使用了57個軍番號,後來又相繼使用了10個軍番號。1948年11月至1952年10月,我軍共組建67個軍,其中第56軍、57軍、59軍3個軍一直沒有組建過,這3個番號至今尚未啟用。

由於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維持70個軍的龐大編制不再必要,解放軍於是進行了大規模的精簡整編。先後有30多個軍被撤銷,有的轉業為建設兵團,有的改編為海空軍部隊,也有的改為地方軍區。這樣一來,原本1至70個基本連續的番號序列,就變得斷斷續續了。1955年全軍授銜時陸軍共有34個軍的番號,到1961年,陸軍總共還有31個軍的編制。“文革”時期,為了加強對北方蘇聯的防禦,又恢復了5個軍的編制,使陸軍番號擴為36個。“文革”末期,軍內增編了坦克團,炮兵、高炮、運輸車輛等,兵器數量也大為提高,向多兵種合成化方向邁進了一大步。至80年代中期,全軍陸軍有35個軍的番號,其中,38軍和39軍開始機械化編制,集團軍已經呼之欲出。

集團軍建制提高戰鬥力

集團軍最初出現在19世紀初的拿破崙時代。隨著拿破崙掃蕩歐洲,各國投入軍隊人數劇增,為了方便指揮作戰,在“軍”和“師”之上增設了集團軍這一“龐然大物”的編制。再往後,隨著人類戰爭規模繼續擴大,集團軍也就成為常規的一級編制。二戰中,美軍和德軍都是採取以下編制:幾個師或旅合編成一個軍,幾個軍合編成一個集團軍(軍團),再往上,幾個集團軍還可以合編成一個集團軍群。例如,美軍巴頓將軍的第三集團軍,就下屬5個軍19個師,兵力30萬。蘇軍最開始也是按師—軍—集團軍—方面軍(相當於德軍的集團軍群)編制,後來為了戰場靈活,取消了“軍”這一級單位,集團軍直接統轄若干個師或旅。

對中國而言,組建集團軍可以減少部隊數量,提高質量,使陸軍戰鬥力得到進一步強化。1985年,我國向全世界宣佈進行“百萬大裁軍”,為此,將35個軍撤並了11個,僅保留24個軍的番號。保留的24個軍在原先基礎上,大量編入了裝甲師、炮兵旅、工兵團、通信團及防化、運輸、陸航、電子部隊,從原先步兵為主的陸軍,升級成為多兵種合成的集團軍。人們注意到,百萬大裁軍並非簡單的人員裁減,而是通過科學適當的“加法”,實現了軍隊結構戰略性大調整。“大陸軍時代”終結,從陸軍“一軍獨大”到海、陸、空、二炮科學搭配,從單一兵種到合成兵種,從各自為戰到體系作戰,我軍各軍兵種比例結構進一步趨向均衡合理。

20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給中國軍人又上了一課,信息化戰爭成為焦點。我軍再次開始小型化、多樣化改革,撤並了3個集團軍,並將一批師縮編為旅。2003年,我軍再次撤銷3個集團軍。至此,我軍的集團軍定格在18個。部隊編制和人數減少了,但集團軍下屬的機械化步兵師、旅,兩棲機械化步兵師以及陸航團、電子對抗團、特種大隊等部隊蓬勃發展,集團軍的現代化綜合作戰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番號解密顯示自信

不久前我軍番號公開,是軍隊進一步透明化的新舉動,在國際社會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外界曾質疑“中國軍事不透明”,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所謂的軍事透明是相對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完全公開自己的軍事情況。軍事事務屬於國家核心機密,對於維護國家安全具有十分巨大的作用,比起一般性的政治事務,也有保密的理由。

當然,以前中國軍隊很神秘,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們對自身軍事實力的不自信,需要用“神秘感”來威懾潛在的對手。然而,神秘感只能威懾弱小敵人,面對強大的敵人,透明自己、展示自己,才能造就自信的震懾。近年來,中國軍力迅速發展,武器裝備水平不斷提高,“遼寧”號航母已投入服役,中國軍事實力最新排名位居全球第三……這種情況下,公開軍隊番號是自信的表現,能減少敵意,樹立大國形象。

而且,類似集團軍番號這樣的所謂軍事秘密,也早已沒有意義。美國維基百科網站上,中國18個陸軍集團軍的中文條目任人查閱。在這些條目中,18個集團軍的創建以及歷史沿革、部隊番號變化等赫然在目。實際上,中國各集團軍在哪、什麼番號,我們真正的敵人清楚得很。

未來與海、空、二炮配合作戰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騰飛,為國家發展保駕護航的軍隊也將逐步實行現代化的軍事變革,完善信息化、自動化、機械化的轉變。陸軍集團軍編制近20年來不斷修改整編,逐漸減小部隊編制,18個集團軍的編制得到完善和提高。

從未來發展來看,中國陸軍的編制體制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從未來戰爭需求來看,有進一步裁減的可能。未來的信息化戰爭是陸、海、空、網等多軍兵種的聯合作戰,陸軍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漸下降,因此數量只能是越來越少,不會越來越多。最近20年,全球範圍內多次局部戰爭、衝突顯示了海空軍在現代戰爭中的主導作用;而近年來,我國國防壓力也多來自海洋方向,海、空軍和二炮力量建設正成為軍隊建設的重點,受到公眾和媒體更多的關注。在這一背景下,作為“老大哥”的陸軍發展將會受到衝擊,並將向信息化建設轉型。

當然,中國有著漫長的陸地邊界,特殊的地理環境也決定了陸軍仍將是我國武裝力量體系中的重要力量,它將與海、空軍和二炮部隊配合作戰,在未來的反侵略戰爭中共同維護國家利益。

(王君 周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