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國內外著名學府之艇割一流大學之禾 借國內外著名學府之艇割一流大學之禾

北京大學昨日昨日與澳門大學簽署了進一步深化學生交流的協議書,內容包括:擴大學生在文化、藝術、體育等方面的交流;加強於文藝、體育特長生自主招生方面的合作;推動研究生學術交流領域的合作;促進住宿式書院、榮譽學院、通識教育、學生事務管理人員等的交流。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在致辭時強調,北大與澳大的雙邊交流可以實現強勢互補、強強聯合。在北京大學、臺灣大學、香港大學及澳門大學共建中華創新藥物聯合研究中心合作的協議之下,深化四校戰略聯盟關係,創造東方中華華夏文化大學聯盟。相信,北大與澳大的合作,可能是幫促澳門大學建設成為一流大學的其中一個有效辦法,就是「借艇割禾」——借國內外著名學府之「艇」,割將澳門大學建設成為一流大學之「禾」。

將澳門大學建設成為一流大學,這是澳門特區政府的目標,也是中央政府的要求,更是澳門居民夢寐以求的期盼。為此,中央政府給予了最大的政策優惠,將珠海橫琴的一幅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澳大作為新校區,並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由澳門特區對橫琴校區實施法律管轄。在此一喜訊的鼓舞下,澳大教職員工加強了教學和學術研究,不久前其微電子和中醫藥兩個實驗室獲得科技部審批,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個學校一次性獲批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即使是在國內重點大學中也是屬於罕見的。這使得澳大朝著一流大學又邁進了一大步。

當然,目前澳大距離世界一流大學還有很遠的距離,在「一個中國」架構下的兩岸四地中,內地、香港、台灣都已有大學躍上了世界一流大學的排名榜,而澳大仍未能躋身上去。這與東方第一所高等學府是在澳門的歷史很不相稱。但實事求是地說,長期以來澳門的學術水平確實是「技不如人」,而且具有符合當代高等學府規範及標準的大學的歷史,也就僅僅是三十餘年而已。另外,政府預算用於大學教育的比例,也低於臨近地區。這就必須急起直追,迎頭趕上。

在橫琴校區落成使用之後,將澳門大學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也就具備了硬件條件。而且澳門實行「一國兩制」,教育制度較為寬鬆,沒有受到某種制度或意識形態的限制,及在理論上招聘外籍教員較為方便等,也為將澳大建設成為一流大學提供了部分軟件條件。但是,仍然存在著師資不足這個最重要的軟件問題,而且還形成一種「怪圈」狀態,由於澳大在國際高等教育界內的名氣不足,未能被排上國際一流大學的排行榜,因而吸引不到知名的教授,而這又進一步導致教學學術水平上不去,因而變成了惡性循環。

實際上,從三十多年前成立東亞大學開始,澳門大學所能招聘到的教授,雖然不乏具有較高學術水平者,但卻也成為某些在香港未能獲得教職及落聘人士,前來澳門覓得一個教職,作為「就業」之所,因而被某些「 高等 教授」不屑地形容為「收容所」。而這些學術水平稍遜一籌的教職人員,由於將澳大視為「騎牛搵馬」的過渡場所,因而並未把多大的心思放在教書育人授業解惑方面,就連自己也未有靜下心來好好地研究澳門的問題。以致在中英談判開始後,澳門前途問題也擺上桌面時,有個別外來教授竟將國際公法上適用於獨立主權國家的理論,套用在澳門的身上,引來一片嘩然,不但是誤人子弟,而且也對當時的澳門前途問題造成政治幹擾。

更有甚者,本來教授作為授業解惑者,除了是要有過硬的學術水平之外,也應要具備較為高尚的道德品行,以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壞子弟。但有那麼一個教授,竟然揚言要在三年內「搵」一千萬,而當時的一千萬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幾億了。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這位教授竟然無視澳門的法律,開辦黑學店,因而遭到前澳葡政府查處。這樣的教授,又能如何教導出一流的學生?

這樣的歷史教訓,現在又在澳大重演,有一位教授政府及公共行政學的教師,竟然連《中葡聯合聲明》的背景和《澳門基本法》的立法原意,以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十五條B已被排除適用於澳門,都搞不清楚,就「下車伊始」地嘩啦嘩啦一頓,又如何能教導出未來必須依法行政的從事政府及公共行政工作的學生?

因此,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落成並使用後,以其舒適的教學生活條件,倘再加上特區政府能夠解放思想,對真正學有所 成的名教授打破常規,提供特殊的薪酬標準,或可招聘到一流的人才,從而上演「築巢引得鳳凰落腳」的好戲。實際上,按照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所言,「世界一流大學」主要有三個標準:一是有從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國際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響人類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三是培養出一大批為人類文明作出很大貢獻的優秀學生。而牛津大學校長科林•盧卡斯也曾指出,要建設一流大學需要四個條件:一是長期的資金投入。二是優秀的教師。只有先有了好的教師,才能保證教學品質。三是選擇大學。四是好好教育學生。盧卡斯坦言,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很難的,他也只能努力為此目標做出自己的貢獻。總之,根據世界一流大學特性分析,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均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複合系統,涉及師資、科研、研究生教育、專案評審等建設要素。師資的因素是不能忽視的。

還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借船出海,借艇割禾。利用國內外先進大學的師資,邀請他們做為澳門大學的客座教授,以強強合作,互補長短的方式,在澳門大學創辦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學科。或許,昨日澳大與北大所簽署的協議,就具有這樣的性質。現在從新聞局轉發澳大「新聞稿」所看到的,是進一步深化學生交流,及與臺灣大學、香港大學合作共建中華創新藥物聯合研究中心的內容,希望能將此合作模式擴展至師資交流合作的領域上去。而且,除了是與內地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著名學府合作之外,也可與國際上的更頂級學府,如哈佛大學等合作。

澳門是幸運的,既有正在崛起的祖國作後盾,又享受著「一國兩制」的特殊政策之便。尤其是承受著中央政府無微不至的關愛,事事處處給予照顧,在中央支持及幫助下,定能做好與內地著名學府的強強合作。而且,籍著吸引專才的政策,可以吸納一些「海歸」人才來澳門任教。近年來,大量內地高才生到歐美國家深造,取得學位及教學資格,但又未必每個人都可以在當地覓得理想的教職,是可以也應該向他們招手的。

(發自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