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評析

近日,臺當局公佈備受外界期待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方案”,正式啟動自2002年加入WTO後的新一波經濟自由化進程。雖然示範區規劃方案較最初的“五大中心”版本及外界預期有所縮水,但這是馬英九當局為應對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新形勢、促進臺灣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部署,其推動與落實勢必將對未來臺灣經濟、對外經濟關係及兩岸經貿關係產生深刻影響。馬英九當局推動建設“自由經濟示範區”符合臺灣經濟轉型方向,有助於提升臺灣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但由於當前開放程度有限,短期內難以對臺灣經濟產生顯著影響,若要取得更大的成效須拋棄“裹著小腳”的開放進程,“大開大合”地深化改革與推動開放。

艱難“孕育”歷程

2009年,美國提出“重返亞洲”戰略,並將推動TPP談判列為其重要一環。在美國的拉攏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越南、日本等12國先後加入談判,TPP日益成為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形式。為避免經濟被邊緣化危機,馬英九當局提出“8年內加入TPP”的目標,但由於TPP門檻很高,若按照TPP標準實施自由化,臺灣勢將面臨巨大衝擊。為積累自由化經驗,儘快與TPP接軌,最終實現將臺灣建設成“自由貿易島”的目標。馬英九當局公開提出將在高雄等地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試點,並將其納入尋求連任競選綱領“黃金十年”願景中。

馬英九成功連任後,即委任臺灣“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全權負責示範區的規劃工作。2012年11月底,尹啟銘曾公開表示示範區框架基本確定,將推動臺灣成為“亞太自由經貿中心”,重點發展“亞太產業創新整合、新世代國際物流、國際人才培訓、亞洲重症與觀光醫療中心、農產品加值運銷”等5大中心。外界預計 “自由經濟示範區”方案離正式公佈僅差“臨門一腳”,但由於馬英九當局啟動新一輪“內閣”改組,加之示範區初步規劃方案尚未公佈就已在島內引發強烈爭議,示範區方案始終“難產”。2013年2月,管中閔接替尹啟銘任“經建會主委”,公開表示示範區規劃太過龐雜,將進行縮減調整,以加快推動速度。3月27日,臺灣“行政院長”江宜樺主持政務會議,聽取“經建會”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方案”,最終敲定示範區的規劃方案 。

戰略意圖

馬英九當局建設“自由經濟示範區”並非一時興起,而是為應對亞太區域合作新形勢及促進臺灣經濟轉型升級所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

首先,為加入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創造條件,避免經濟被邊緣化的危機。自本世紀以來,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如火如荼地進行,以東盟為核心的“10+1”、“10+3”加速推進,與此同時,近年來中日韓自由貿易區、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也加快推動。由於多種因素的制約,臺灣不僅在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上遠落後於其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也未能參與任何亞太區域一體化機制,因而萌發類似於朝鮮境地的經濟邊緣化危機感。為擺脫經濟日益被邊緣化的困境,馬英九當局不斷加快推動對外簽署FTA的進程,先後與新加坡、新西蘭啟動經濟合作協議的談判,並加緊對外溝通與遊說工作,力圖擠進RECP和TPP。馬英九當局希望通過設立自由經濟示範區,積累自由化經驗,為參與更多區域經濟整合創造條件。

其次,促進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為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活力。臺灣作為典型海島型經濟體,經濟運行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託外部市場,因此促進經濟自由化、更大程度地融入國際市場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必要選擇。二戰後,臺灣曾先後於上世紀60年代、80年代及本世紀初啟動3波經濟自由化進程,每波經濟自由化都為經濟後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02年加入WTO後,臺灣經濟自由化停滯不前,特別是與韓國等其他亞洲“四小龍”相比,自由化步伐明顯放慢,嚴重制約臺灣經濟的轉型發展。馬英九當局希望通過設立自由經濟示範區來啟動自入世後的新一波重大經濟自由化,以提升經濟的自由化與國際化,最終實現將臺灣打造成“自由貿易島”的目標。

再次,提升經濟發展動能,促進經濟向創新驅動型方向發展。自本世紀以來,臺灣經濟轉型進入瓶頸期,不僅產業轉型升級困難,而且出口增長趨緩,投資衰退,經濟發展動力明顯不足。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後,臺灣經濟結構深層次性弊端日漸暴露,近幾十年來所形成的產業與需求結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2012年在歐美經濟不景氣衝擊下再陷困境,堪比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全年經濟增長率僅為1.15%。為提升臺灣經濟發展動力,馬英九當局於去年出臺系統性的“經濟動能推升方案”,並將建設自由經濟示範區列為其中重要內容,希望借此強化臺灣經濟動力,並通過發展高端產業促進島內產業轉型升級。

基本內容

根據臺灣“行政院”公佈的材料,“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方案以自由化、國際化與前瞻性為核心理念,大幅鬆綁物流、人流及資金流限制,落實市場開放,主要內容包括如下:

一是分兩階段推動。第一階段是將臺灣已設立的“臺北港、台中港、基隆港、高雄港、蘇澳港”及“桃園國際航空城”的“五海一空”等6個自由貿易港區直接升級為“自由經濟示範區”,發揮其“境內關外”的核心,通過“前店後廠”的模式,結合臨近縣市的各類產業園區,於北中南地區同步推動,以發揮各地資源及產業特色,擴大經濟效益。第二階段則待“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法”通過後推動,屆時將向島內各縣市開放申請,不排除其他任何地區。

二是在人才、租稅等方面制定多項優惠政策。為建設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優良經商環境,馬英九當局將實施“突破法規限制,創新管理機制”的策略,在租稅、人才引進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包括放寬島外白領專業人士工作限制、農工原料及貨品免稅自由輸出入、開放服務業市場並放寬投資限制、簡化土地使用並提供租稅優惠以及建立高效率的單一窗口服務。此外,在符合實質投資的條件下,允許區內企業在海外所得匯回、取得專利技術、雇聘島外人才、從事研究發展及設立營運總部等5大方面享有合宜的租稅優惠。

三是重點發展4大高端產業。臺灣“經建會”初步規劃在示範區重點發展智慧運籌、國際醫療及農業加值等產業,同時推動不限產業的國際產業合作,利用島外資金及技術,結合臺灣產業鏈優勢及商品化的能力,開拓大陸及其他新興市場。

四是對大陸採取較積極的開放政策,但仍與外資相區隔。馬當局此次希望通過自由經濟示範區與大陸特區開展“區對區”的合作,將示範區打造為吸引跨國企業前來投資的區域經濟集成平臺。但馬英九當局對大陸資金、人員等入區仍擬制定差別化政策,如對外資擬給予類似於FTA或TPP的超WTO待遇(WTO+),對陸資投資製造業比照外資,但須經過審查,陸資投資服務業待遇比照WTO,但不會一步到位,會逐一審查,且暫時無法獲得WTO待遇。

主要影響

自由經濟示範區作為馬英九當局推動臺灣經濟自由化、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勢必將對未來臺灣經濟、對外經濟關係及兩岸經濟合作產生重要影響,但由於開放幅度不大,短期內影響有限。

首先,對臺灣經濟轉型升級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馬英九當局通過建立示範區,在區內實施更大幅度的開放政策,無疑將有利於提升臺灣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促進外資流入,吸引人才進入,特別是其充分發揮“境內關外”及“前店後廠”的核心優勢,有助於將示範區的產業鏈延伸至周邊的工業園區,擴大集群效應,從而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增強臺灣經濟發展動力。臺灣當局評估,現有的“五海一空”自由貿易港區升級後,2年後企業家數有望由110家增至200家以上,產值由5000億元新臺幣增至1萬億元以上,其中僅國際醫療產業有望突破200億元。島內工商界及主流輿論普遍認可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建設工作。臺灣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新公開表示,示範區將有效創造就會機會,提供員工薪水,進一步改變臺灣經濟結構。但不少學者表示,由於目前出臺的示範區較規劃方案較初期已大幅縮水,僅升級既有的自由貿易港區,短期內難以對臺灣經濟產生明顯的拉動效果。

其次,有助於提升臺灣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馬英九當局通過建立自由經濟示範區,以先行先試的方式推動自由化試點工作,一方面可以改變長期以來臺灣在經濟自由化上的停滯不前的局面,測驗島內自由化的承受壓力,緩解經濟被邊緣化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積累自由化經驗,為未來更大範圍、更大程度地開放提供基礎與條件。

再次,有助於深化兩岸經濟合作。馬英九當局擬在示範區內放寬對大陸資金、人員等進入,有利於吸引陸資進入區內與島內,改變目前兩岸經濟合作的不對稱開放與不平衡發展局面。特別是馬英九當局公開提出將以“特區對特區”的方式與大陸展開經濟合作,無疑是創新兩岸經濟合作方式的構想。若大陸積極配合,將有助於減少當前兩岸經濟合作中的障礙,推動兩岸經濟關係率在局部地區率先取得重要突破,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經濟基礎。但另一方面,若兩岸未就特區間產業進行合理分工佈局,兩岸特區間也可能會形成一定的競爭關係,對彼此發展均會產生不利影響。

面臨變數不容忽視

首先,馬英九當局推動自由化的舉措可能會對島內部分產業產生一定衝擊。毋庸置疑的是,馬當局通過設立自由經濟示範區,可為經濟發展注入活水,對臺灣整體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但部分產業受到衝擊在所難免。如在區內發展國際醫療產業,開放外籍醫生進入,可能會排擠本地醫生的就業機會;開放農產品入區,若未做好相關配套工作可能會使區內農產品流向區外。因此,在開放過程中如何減少受衝擊產業的反彈,做好相關弱勢產業的輔導工作,將是馬當局的一項重要挑戰。

其次,示範區第二階段立法工作將面臨民進黨等反對勢力的強力掣肘。馬英九當局規劃在今年年底制定和通過“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法”,屆時相關租稅優惠等政策措施才可以落實,自由經濟示範區才有望擴大實施。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