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社運證青年政策存缺陷

陳觀生

特區政府去年底公佈澳門青年政策,並提出分短、中、長期提出了20個工作項目約60個工作內容的“行動計劃”。而今年以來發生了多次以青年人為主體的社會運動,起到了驗證青年政策的客觀效果,不過幾次驗證明顯反映出青年政策存在不少缺陷,特別是反離補事件證實青年政策在關注青年政治參與方面有相當不足。

本澳青年政策立場失衡

教育暨青年局去年底正式公佈澳門青年政策(2012-2020),文本列明,本澳青年年齡範圍界定為13至29歲,並將本澳青年劃分為3類基本群體,即在學青年、在職青年和待學待業青年。“青年政策”完成了公開諮詢後,對文本進行了四個方面的修訂:一是按青年的社會身份屬性,明確青年的界定;二是在願景上加入獨立思考、批判精神等內容;三是在具體措施上增加了配合教育長效機制和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的工作;四是進一步優化對資助的監管。

教青局同時編制了執行青年政策的“行動計劃”,分短、中、長期提出了20個工作項目約60個工作內容。優先項目包括加強青年人才培養;做好青少年的體質和心理健康;推動社會參與,尤其是推動青年參與義務工作,培養其社會認同感;加強年青人對政策的關注和認識。青年政策會以2012年至2016年作為首個推行週期,並於2016年會作中期檢視。

教育暨青年局局長梁勵表示,教青局按照青年政策的基本方向和主要措施,在現有扶助青年發展的各項工作的基礎上,將優先從4個方面推進政策的實施,分別是加強青年對政策的關注和認識;做好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工作;推動社會參與,增強青年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擔當意識;以及著力培養特區建設所需的各類青年人才。推動青年政策主要措施包括啟動青年結社培訓計劃,並以校園作首階段對象,重點推動學生會和學生組織成員為基礎的青年結社系列培訓;建立青年義工網絡及強化登記制度;又會研究擬定發展青年就特區政府施政和社會發展等重大議題的恆常意見發表及吸納機制等。

不過社會人士對於青年政策仍有不少質疑,主要是政策立場存在失衡。如澳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黃素君表示,政策仍然是以學校和社團為基礎,年青人在制度下才可參與社會或表達意見,並不能實現年青人擁有相同的機會獨立思考和發表意見,應突破制度發展。

因政治立場不同,澳門青年社團形成兩派。澳門青年聯合會、學聯及大多數的青年社團是其中一派,澳門青年社團的另外一派是所謂民主派的週邊團體如青年動力、澳門良心等。他們因與澳門青年聯合會政治立場不同,而舉辦的活動在立場上也是旗幟鮮明,甚至針鋒相對。

筆者曾比較近距離接觸過兩個青年社團的主要活動,曾跟隨澳門青聯主辦的青年議政能力培訓班到臺灣參訪,亦多次現場採訪青年動力、澳門良心的遊行示威、遞信等行動。

在青聯主辦的青年議政能力培訓班培訓學員,一般都接受過高等教育,並已經廣泛接觸不同資訊,他們當中很多人都具有多元思維,對社會事務也有提出具有價值的意見,他們的正能量也相對較多,敢於追求夢想,也對實現夢想有較大的信心。但是,他們受傳統社團文化影響較大,傳統社團文化以“家長管理”的方式培養青年人才,難有創新思維,對他們的成長發展是一個挑戰。

在成功組織遊行中成立的青年動力宗旨是團結澳門青年,關心時事,推動社會公民成長。他們更善於行動,對於現時社會狀況有更多的不滿,所以他們也相對較為關心時事政治,更積極表達訴求,參與社會運動,他們對新事物、新事件的反應十分迅速,可清晰把握住社會熱點。

有學者認為,本澳經濟產業結構單一,收入中間偏高的人士相對集中從事博彩業或者是政府公職,與鄰近地區主要來自專業界或行政管理階層不同,過往本澳對社會運動的意識並不強烈,加上博彩業整體發展亦良好,與鄰近地區相比,一直未見對改變本澳社會有太大要求。在此狀況之下,當局的青年政策,被認為較多聽取了青聯一派的意見,沒有太多重視政治立場不同的民主派青年社團的意見。

今年來的幾次社會運動,特別是針對高官保障制度法案的幾次遊行示威,卻令本澳社會發現,現今青年人比以前進步,有批判思維,在不少社會熱點及政府施政不足問題上都看到青年人發聲批評,也見到政府需要建立更多管道,在更多的資訊功能方面,聽取青年人意見。亦明顯反映出本澳青年政策存在不少缺陷,特別是反離補事件證實青年政策在關注青年政治參與方面有相當不足。

忽略網絡時代青年政治參與

本澳青年政策在應對網路時代青年強烈的政治參與上,並無任何對策,甚至未有將其作為研究重點。但今年來幾次社會運動的特點,就具有比較鮮明的網路社會青年政治意識表達特點。

在網路未產生前,青年對政治現象的認知、理解主要是通過報刊、電視,通過與同輩群體討論、交流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態度和政治信仰。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猶如一次革命,正解構並重建越來越多青年的生活、學習。網路技術發展對青年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帶來了深刻影響,互聯網路的日益普及,必然導致青年的行為活動範圍逐漸向網路空間拓展,青年的政治意識表達方式也出現了多元化的態勢。

網路社會業已進入青年生活的前臺,網路社會的匿名性、資訊共用性、自由互動性、覆蓋的廣泛性等特徵改變了傳統社會青年政治意識表達的方式和特點。網路社會造就了青年線民全新的時空觀、政治價值觀和文化觀,青年政治意識表達的環境發生了場域的轉換。青年線民開始擺脫傳統政治文化與價值觀的束縛,可以在相對自由、平等的網路社會裡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

網路社會環境下,傳統的政治意識表達、社會互動方式等均被打破,這也深刻影響著新時期青年政治意識表達的方式、內容和特點。他們在政治認知、政治態度及政治利益表達方面出現了新的特徵。

通過網路,青年可以克服傳統社會“點對點”政治交流的局限性,而實現“點對面”的政治互動;青年可以快速便捷地獲得豐富的政治資訊、學習廣泛的政治文化,實踐政治角色扮演;青年可以跨越時空與他人共用政治資源,擺脫傳統社會政治地位、身份、角色、有限資源等多種因素的束縛,根據自身的興好,在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想像力所及的範圍內,獲取政治資源,塑造政治身份,對一定的政治現象進行認知、理解和評價。

網路社會也給青年的政治認知產生了極大的挑戰,如青年正處於成長期,心理機制尚未完全成熟,政治觀也不完善,極易受到不良資訊的干擾和誘惑,嚴重影響了青年的政治判斷力和鑒別力,其政治認知出現迷茫,從而影響了其正確的政治選擇。網路社會中,線民傾向於將政治中負面或不良現象擴大化、普遍化,一旦出現負面現象,線民激情與憤怒往往以排山倒海之勢在虛擬空間蔓延、拓展。線民對一些涉及政治的流言或傳言具有較高的認同,線民會“大膽地假設”,急切地做出判斷和評價。

青年線民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也逐漸培養了通過互聯網進行政治參與的意識和技能,其思想與行為日趨成熟起來。初期那種宣洩式的“憤青”行為、指向不明的參與方式開始被拋棄,理性精神漸漸得到複歸。青年群體在網路政治參與過程中,能夠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對事件本身展開深入研究,傾聽來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見,尋求正常管道表達自己的觀點,切實維護自身或社會大眾的利益。

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政治參與正在成為新時期青年政治參與的重要手段。網路政治參與作為一種下與上的對話管道,網路民意應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當局應該大力增強政治資訊的傳導和回饋系統,重視收集網路青年的意見,通過網路形成定期的、制度化的良性互動,讓民眾如實反映民意,讓政治精英充分瞭解民意,政府的有關決策才能越來越合理。

需研究青年政治價值判斷變化

青年是人的一生中生長發育最快,精力最為充沛的時期,是智慧高度發展的階段。在人的智力方面表現出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突出、記憶力好、學習能力強、想像力豐富。隨著青年人在生理上的一系列變化,其心理特徵也發生了顯著的改變,突出的表現為自我意識增強、情感豐富、情緒多變。青年期生長發育迅速,身體形態的急劇改變使得青年的自我概念迅速發展。青年人的獨立意識增強,展現出較為獨立的生活能力和思維上的批判性。

在當今社會,青年人的政治價值取向逐漸向多元化發展,青年比較多的關注媒體資訊、容易接受媒體宣傳的新事物。由於對多元價值觀念的吸收、借鑒良莠不分,導致當今青年的政治價值取向日趨複雜。他們對媒體追捧的權威持有自己的看法、不完全認同家長的話、喜愛新穎的行為方式。為現代社會所認可的價值觀念逐漸在他們身上煥發光彩,青年人個性解放和民主意識加強,增強了主人翁責任感,對於政治問題也有了自己獨立的見解,自由開放觀念的流行讓青年個人的發展成為人生的主要目標。“I’m special”成為這一代青年人的生活邏輯。在青年人的價值觀念中,自由獨立是其思想中的重要方面。他們有著不同於上一輩的生活理念,喜歡極限運動、流行音樂和酷酷的言行舉止。當代青年這種獨立的理性精神適應了現代社會生存競爭的需要,有利於發揮他們的創造性,為自己的前途和社會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近年來,本澳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原來相對封閉的價值教育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同價值觀念的衝突容易導致青年人對社會主導價值產生消解。特別是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過往社會提倡的無私奉獻、謙虛謹慎、見義勇為等傳統價值觀,近年來不斷地被流行文化所功利化。

隨著青年獨立意識的增強,他們喜歡獨立的對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斷。但是由於他們的心理尚不成熟、社會閱歷也不夠,容易被不良流行文化所誤導,不能理性的分析事情的方方面面,往往在政治價值判斷時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一些不良價值觀中負面的影響已經出現在部分青年中間。目前,本澳社會政治價值取向比較複雜,部分社團的政治價值取向,有時候就是為了迎合民眾一時的情緒需要,並沒有考慮是否符合社會基本的價值標準。青年人極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