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甲午戰爭百二載論壇

【新華社7月20日電】“紀念甲午戰爭120週年歷史論壇”19至20在澳門舉行。來自粵澳兩地的數十名學者在會上就甲午戰爭對中國近代歷史的影響、中國戰敗的原因,以及今天中華民族應該從歷史屈辱中吸取什么經驗教訓等進行了廣泛的探討。

論壇的主辦者稱,甲午戰爭作為影響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對中國近代政治、經濟、社會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失敗的原因至今發人深省。這一歷史事件給中國人民留下極其沉痛的記憶,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重溫歷史,認真總結歷史經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理事長鄭國強在論壇上表示,120年前的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慘痛的一幕。中華民族的眾多仁人志士含恨泣血而起,尋求強國崛起之道。被稱為“澳門之子”的著名思想家、實業家鄭觀應當時就提出,“有國者茍欲攘外,亟須自強。”並提出:“國非富不能強,非強不足以保富。”120年後的今天,中國真正走上了富強之路,並正邁向世界強國行列。這一滄桑巨變所揭示的歷史規律值得我們認真總結的思考。

澳門中華教育會名譽顧問劉羨冰發言時說,以甲午戰爭為開端,軍國主義在日本盛行,並將日本引向一場更大、更殘酷的世界大戰。今天日本極右勢力不僅不反省過去的戰爭罪惡,反而要修改戰後的和平憲法,企圖再次將日本人民綁上軍國主義的戰車,對此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決不能答應,並且要保持高度警惕。

廣東南方軟實力研究院副院長張承良在會議論文《甲午戰敗的文化反思》中認為,中國甲午戰敗“文化病”的根本在於主體精神的缺失;他並逐一分析了當時中國國民主體精神缺失的種種表現。廣東省社科院副研究員李振武探析了甲午海戰中國海軍失敗的三大軍事原因。會上,學者們除了從不同角度對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原因進行分析外,也對甲午戰敗給予當今中國的啟示進行了深入探討。

此次論壇由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澳門歷史學會聯合主辦,澳門學者同盟、澳門大學校友會等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