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倒逼中國軍工升級

殲-15在“遼甯號”成功起降。“允許起飛”的手勢變身“航母style”,點燃了國人的“航母狂歡”。狂歡,並不止於這個簡單的手勢。在各國“航母競爭”背後,更是各個國家高端裝備製造業、尖端材料學等工業實力的競爭。

對於航母產業鏈中的核心技術,按照中國傳統的“以技術換市場”的路子,想換也換不來,這必然倒逼產業升級。而要抓住這樣一個機遇,只能依賴自主研發。

競爭的不光是經濟

“實際上,從南海爭端到釣魚島爭端,機遇就已經至崍了。”

在中國社科院全國日本經濟學會理事白益民眼裏,這樣的領土爭端作為一種強烈刺激,其實是在向國人釋放一種信號,只有提高本國軍事實力和軍工產業,才能在談判桌前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這更是一種倒逼,倒逼中國產業升級。”白益民說,航母是國民經濟產業鏈產品終端中最具綜合性的超大型產品。各國的“航母競爭”背後,不光是經濟實力,更多是高端裝備製造業、尖端材料學乃至燃料工業等的競爭。

目前,中國鋼產量世界第一,但特種鋼卻嚴重依賴進口。“我們想造航母,於是拿出4000多萬美元給造船廠,修路、建船塢、蓋工房,只是等這些基礎設施都搞完了,才發現我們沒有造航母用的鋼。”軍事專家張召忠的這番話,道出了我國在張開雙臂迎接航母時的一絲無奈。“瓦良格”號從烏克蘭運抵大連後,一直存放了三四年,就是因為中國沒有修復航母所用的鋼材。

9月25日,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入役。在眾人眼裏,“遼寧號”過於神秘,但世界上最難以保守的秘密,莫過於航母的建造。這個“大塊頭”下潛伏的龐大產業鏈,隨即在A股市場上有所表現。

有証券界人士梳理了中國航母產業鏈的主要個股,包括造船行業的中國鯽白、中船股份;材料行業中,特種鋼材和稀有金屬如HYl00特鋼、鈦和稀土等,這些都是製造航母的關鍵,包括的有寶鋼股份、寶鈦股份、包鋼稀土等;必須依賴自主倉慚的飛機彈射器,包含東方電氣、雲內動力等。

而中國重工、中國船舶、中船股份、西飛國際、哈飛股份、洪都航空、航空動力等,被認為是在航母產業鏈中受益較大的個股。這些企業中很多屬於“央企中的央企”,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

這樣-條涵蓋高瑞裝備製造、航空武器系統、動力系統、高端材料和資訊系統的航母產業鏈,對國民經濟的反哺顯而易見。

“未來5年,航母產業鏈年均市場容量將達300億元。”方正証券機械行業資深研究員李儉儉表示,“瓦良格”號航母形成戰鬥群所需費用約為60億美元,中國首艘自建航母戰鬥群約需120億美元。至2016年,中國至少形成2個航母戰鬥群,年均市場容量將達300億元。

依據國際航母造價推算,我國首艘自建航母及“瓦良格”號改建費用,共需180億美元,再加上人員培訓、燃油和航母維護費用等,預計需1500億元。

“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往往首先產生於軍事領域,爾後向民用轉移,推動民用產業升級換代,航母改裝和研製尤其如此。”國防大學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姜魯鳴說,要吞下這1500億元,對船舶工業能力和裝備技術水準提出了極高要求,也對航空、動力、機械、電子、材料提出了超乎尋常的要求。

“市場換技術”走不通了

由航母引發的幹億級別的市場,按照傳統的發展方式,就是“以市場換技術”。

在經濟學家李才元看來,中國過去30多年,一直靠引進技術、讓出市場來發展經濟,如今“能換的都換來了”,剩下的,“想換也換不來了”。

以發動機為例,飛機發動機以高溫、高壓、高轉速、高負荷這“四高”為技術難點,考驗的是一個國家材料工業和製造工藝最尖端的加工能力。路透社曾評論,中國搞出了核導彈,又將航太員送上了太空,但中國迄今仍未能造出一台可靠的、高性能的飛機發動機。

“殲-15本來已經裝了國產的發動機,就是仿製的AL-31(俄飛機發動機型號),但各方面性能很不令人滿意,最後又換回AL-31來上艦。”最近,在熱播節目《曉說》中,超級軍迷高曉松這樣透露。

今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航工業展出了一款國產發動機模型,這款發動機將用於中國造的大飛機上。然而,環球網軍事頻道分析認為,即使中國最先進的發動機,至少和美國也有30年差距。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在央視節目中透露,中國航母上所需要的四條攔阻索,本來想向俄羅斯購買,但遭拒。

航母用攔阻索,在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俄羅斯能夠製造。這種攔阻索要求非常結實,因為一架噴氣式戰鬥機小的20噸大的40噸,以每小時200多公里的速度著艦,這個沖擊力要在很短的距離把戰鬥機鉤住,纜索要非常細而且有韌性,造粗了就鉤不住了。

“由於沒有人願意賣給我們,我們自己也就研究出來了。”沈驥如說。

這一細節被放大,成為航母“倒逼”中國高端製造業升級的典型案例。

5年擬投1000億研製發動機

記者日前從有關管道瞭解到,備受各界矚目的航空發動機重大科技專項,日前已經上報國務院,並有望於近期出臺。

根據已有資訊,該專項預計投入至少千億元資金支持國產航空發動機的自主研發與製造,這是迄今為止所有重大專項中投資規模最大的一個。

而隨著專項的實施,國內航空發動機市場規模將進-步擴大,市場對於中航工業航空發動機板塊的整合預期,也將進一步增強。

今年9月4日-6日,國務委員馬凱、工信部部長苗圩、國資委主任王勇、中航工業總經理林左鳴等一同前往陝西,調研了包括西安航空發動機在內的多家航空企業,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務院領導首次帶隊對中國航空工業進行為期3天的調研,足以說明國家的重視程度。

“目前業內普遍預期專項資金規模是1000億元甚至更高,我們現在都等著方案最終出臺。”一位航空分析師對記者表示。

業內人士分析,參照“十一五”有關重大科技專項政策,預計專項方案中除了設立專項資金,支援相關技術裝備研製和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外,或還將通過制定相關采購管理辦法以及稅收優惠政策來鼓勵航空發動機的研發製造。

目前世界上商用和軍用航空發動機市場基本被通用、羅羅、普惠等幾家國際巨頭壟斷。有分析認為,早期重視程度和資金投入不夠,導致我國商用航空發動機領域幾乎一片空白,無論是2016年將要投入使用的C-919幹線大飛機,還是ARJ-21支線客機,配裝的都是進口發動機。

“只有狠下決心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精選幾個有重大意義和帶動作用的軍民用發動機,走完自主研製的全過程,才能真正完成從測繪仿製向自主研製的戰略轉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認為。

除了通過專項解決技術短板外,記者還瞭解到,目前中航工業集團通過與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合作,正在著力解決困擾我國航空發動機研發的人才問題。今年9月,北航和中航工業發動機控股有限公司簽署《航空發動機基礎技術研究中心共建協議》。一個月後,發動機控股公司再次與北航簽署“航空發動機高級人才定制班聯合培養協議”。北航已於今年9月份完成了首屆定制班36人的招生。